琴韵心声﹕《波兰舞曲》的境界

佚名
【字号】    
   标签: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2月5日讯】

著名的波兰钢琴家、作曲家萧邦,自从1831年华沙起义失败后便在巴黎定居。这天,在巴黎的波兰贵妇人伍定斯基家里,来了三位客人。他们都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也是伍定斯基家的常客。他们是德国的希勒、匈牙利的李斯特和波兰的萧邦。音乐家相见,话题自然而然地围绕着音乐的内容,渐渐地谈到了对民族音乐的看法,这时,他们之间就出现了分歧。原来,希勒是一个主张“绝对音乐”的作曲家,他不承认音乐有民族意识的存在;李斯特是近代标题音乐的鼻祖,他承认任何音乐必定有它的内容;萧邦则认为,他的音乐是绝对的民族音乐。三人在这一问题上争论不已。于是伍定斯基出来说话了。她说:

“萧邦刚好完成了一首《波兰舞曲》,争论是难有结果的,不如大家都到钢琴上来演奏一遍,以便证实一下乐曲中到底有没有民族意识这回事。”大家都同意她的建议。

于是,首先由希勒坐在钢琴前,他把《波兰舞曲》严谨地、以最纯熟的技巧,一丝不苟地弹奏了出来。因为他的理论是:如果音乐具有内容,必会破坏音乐的完美的意境,所以他的演奏,确实能令人惊叹他的准确和技巧,但除此之外,就只有茫然和空虚之感了。

李斯特接着坐到钢琴前,他知道,萧邦这首《波兰舞曲》是为被敌人瓜分了的波兰而作的,李斯特也为此感到同情和愤激。于是,在他的音乐中,人们听到了枪声和火焰,战斗和奔马,战斗结束之后,是被蹂躏的波兰女人和儿童在啼哭,最后是绝望的呼喊和急激的爱国志士们热血在沸腾。一曲既罢,希勒的脸庞已紧张地为不幸的音乐所感动,伍定斯基、萧邦和李斯特都流下了眼泪。

最后,萧邦坐到了钢琴前。他坐着沉默了很久。因为他觉得,李斯特对这首舞曲的解释是错误的,他必须自己来给以正确的演译。当他的心已全部进入音乐境界的时候。只见他轻轻地、喃喃的说:“波兰还没有灭亡!”

接着,音乐从钢琴中倾注出来,弥漫着、扩散着。这里出现的、不是波兰的恐怖、可怨的命运,也不是战争和死亡。这里出现的是波兰的阳光,阳光下是波兰的村庄、羊群;田野里开放着繁茂的鲜花。接着,波兰的山川流水;愉快而幸福的村民,仿佛在一个假日吹着笛子,在舞蹈,还有孩子们在嬉戏。

演奏结束了,四个人都静止不动。萧邦在沉默了一会之后,以更轻柔的音调又说一遍:“波兰还没有灭亡!”

四个人的面颊,都被萧邦音乐中的情绪所感染,仿佛他们都经受了波兰阳光的轻抚,浮泛着幸福的红光。从音乐里,仿佛突然看到了波兰,认识到波兰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国家。(摘自新生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光阴倒转回五年前,司将军府中,斜阳楼阁,金辉满室。书房中萦绕着松烟墨的淡淡香气,梳着双鬟的少女立于宽大的书案一侧,静静地俯首研磨。
  • 幸福的泪花, 绽开了柔和的时光。 圣师的法理, 谆谆教导语重心长。 云儿牵着梦想, 沸腾了欢笑的山庄。
  • 《Summer Snow》与《我想念我妈妈》,很难相信这两者是同一部影片的名字。英译中,一个字都没对应上,也是让人服气。“我想念我妈妈”,直白,挖地三尺的接地气,这类电影我大概率不看;“Summer Snow”,夏日之雪,如此的文艺脱俗,更不是我的菜。然而,完全不搭的两者摆在一起,再加上鲜绿背景上鹅黄衣衫的小姑娘阳光灿烂的笑容,莫名其妙地,鼠标就点了上去。
  • 满园花海覆围篱, 淡雅缤纷楚楚姿。 锦簇绣球抛快婿, 雨中细赏又归迟。
  • 一场游戏一场梦 半生情锁半生空 玉颜柔鬓落霞醉 青羽灵犀云水通
  • 爸妈 明天我们要离巢 得自找食物 得自顾温饱 但是 不会忘记你们好
  • 美丽的五月充满喜乐, 最大的欣喜是生命的复活; 亿万人得救欢庆新生, 大法的盛典诸天同贺。
  • 吾家庭院花木旺 树挺草绿鲜花香 大自然中添香色 广阔天地微景妆
  • 他飞窜得真快 倏地一下便从一枝干飞窜到另一枝干 甚至倏地一下便从一棵大树飞窜到另一棵大树 倏地一下便从一个世界飞窜到另一个世界
  • 这首《One Moment in Time》(光辉时刻)是惠妮休斯顿少数没有拿到冠军的单曲,但却寓意深远、发人深省,是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在1988年为了汉城奥运所制播的主题歌曲,称之为史上最动听的奥运歌曲亦不为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