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及其一生(三)

《忏悔录》:心路历程的象征与写照 (2) 徬徨少年时(上)
石朝颖
font print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

……我必须承认:我当时是怎样的爱慕虚荣,把求悦于
人,当作我生活的准则。
当时,我远离天主,把自己埋在污秽不堪的深渊……
圣‧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十六岁那年(西元三七O年)从马道拉城回到他的家乡,他的父亲想送他到当时的文化大城迦太基,继缤深造,但由于筹这笔经费需要一段时间,所以迫使奥古斯丁只好留在家乡,与游手好闲的同乡少年鬼混。结果使他染上许多恶习,其中以偷窃一事,对奥古斯丁产生极大的反响。当时他常和一群恶少为友,到邻家的园子里偷摘梨子。然而他的偷窃行为纯是为了犯罪,去享受这种犯罪时的乐趣。关于这一点他自己分析的十分深刻:“我选择去干偷窃的勾当,并不是因为我有什么不得已的苦衷;我纯粹是为了要去破坏公义,使自己沈湎在犯罪的乐趣里。我所偷的东西,在我自己的家里也有,而且在品质上,比我偷的东西更好。说实在的,我并不是喜爱我所偷的东西,我是喜爱去偷窃和去犯罪时的乐趣……”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奥古斯丁是一位“自觉”性极高的人,从他的反省里,我们知道,少年时代的偷窃行为,在他的心灵中,是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这使他时常想到“罪恶”的问题,终其一生他郁非常关心这个问题。
奥古斯丁以他个人的亲身体验,对“罪恶”的问题,做深入的探讨。如果从“西洋哲学史”的角度来看,他的这项成就,超过了他的前辈们。希腊的大哲柏拉图,虽然也曾探讨过此问题,但并不如奥古斯丁的探讨深入。柏拉图以为“善”(Good)比“恶”(Evil)重要,所以他只关心“善”的问题,把“恶”的问题存而不论。然而,奥古斯丁则非常重视“恶”的问题。他曾追问道:“罪恶”究竟是怎样降临到这个人世上?又是怎样的进入到个人的心中?难道如摩尼教义所说的:在太初之时,就已存有“善”与“恶”的互争?或是如他所敬佩的使徒圣‧保罗所说的那样:是由于人有“原罪”?
奥古斯丁透过了深刻的自我反省和探究后,认为:“恶是由于人缺乏了为善的能力。”换句话说:是由于人本身的“无能”而产生了许多的毛病和过错。正如他自己在《忏悔录》中所说的:“想要做的却不能去做,不想要做的却偏又去做。”因此,奥古斯丁曾亲身感受到“肉欲”(Lust)的需求,是使人“无能”的一种现象:
“当时我最心喜的是:去爱别人和被别人所爱。然而我并不能仅止于精神上的结合,我脱离了友爱的光明道路。从我混浊的肉欲,和春情的沸腾里,激起了使我的心灵窒息的乌烟瘴气,以致于使我无法分辨纯洁的爱(white light of love)和混浊的肉欲(fog of lust)。总之,爱(love)和肉欲(lust)同时在我的体内燃烧着,并且使我末成熟的青春,掠过了欲望的悬崖,半沈沦在情欲的漩涡中。”
另一种“罪恶”的型态,奥古斯丁认为是人的“骄傲之心”。就好像他少年时代去偷摘梨子,并不是因为喜爱吃梨子,而根本就是为了去“偷窃”本身。因为这一来,表示他超越了法律,破坏别人的私有财产;另一方面又可满足他夸耀同伴的心理,这都是由于“骄傲”在人的心中作弄。《圣经‧旧约》中的“创世纪”里,亚当在伊甸围内偷吃了禁果,正是同样的心态。
归结起来说:“无能”是使肉体犯罪的根源;“骄傲”是使灵魂犯罪的根源。有了这二种犯罪的根源,于是在人的身上,就产生了“罪恶”。
本文整理自:《自我觉醒的卑微种子》 石朝颖 着@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