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ed article
  • 【大纪元9月15日讯】贞观十一年,著作郎邓世隆上表将太宗的文章编辑成文集。太宗对邓世隆说:“我主持国事发出的诏令,对老百姓有好处的,史书上已经记上,足可以传于后世。如果办事不效法古代贤者,政治腐败,危害人民,虽然有辞藻华美的文章,终究要留给后人耻笑,这不是我需要的。不过象梁武帝父子和陈后主,隋炀帝,也大有文集传世,但是他们所作所为,大多违反法度,国家都在很短的时间内灭亡了。大凡君主只在于道德品行,何必要从事文章的写作呢?”
  • 唐初的政治家魏徵据传是个十分孝顺的人。他母亲多年患咳嗽气喘病,魏征四处求医,但无甚效果,使魏徵心里十分不安。这事不知怎的让唐太宗李世民知道了,即派御医前往诊病。御医仔细地望、闻、问、切后,处方书川贝、杏仁、陈皮、法夏等味中药。可这位老夫人的性情却有些古怪,她只喝了一小口药汁,就连声说药汁太苦,难以下咽,恁你磨破嘴皮子地劝说,可她就是不肯再吃药,魏徵也拿她没办法,只好百般劝慰。

  • 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在其三十六回“心猿正处诸缘伏,劈破旁门见月明”中,有一首唐三藏抒发情怀的诗:“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这首诗选用了益智、王不留行、三棱子、马兜铃、荆芥、茯苓、防己、竹沥、茴香九味中草药名,这些药名含蓄地揭示了《西游记》的故事情节,颇具匠心。“益智”指的是唐三藏奉唐王之命,赴西天(天竺)的大雷音寺取“大乘经”的矢志不渝的信念;“王不留行”指的是唐太宗排驾亲自为御弟唐三藏饯行,并与众官送出长安关外;“三棱子”指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这三个徒弟;“马兜铃”正是唐三藏师徒与小白龙一起“乘危远征杖策孤征”匆匆赶路的形象和声音。
  • 后来唐太宗登基,把李纲任为太子少师,让他辅佐教导太子,并且每次临朝听政,都会让李纲、房玄龄、王珪陪同坐在身边。李纲一生,正直为人,以义待人,不曾因胁迫和私利而改变初衷,但求问心无愧。他虽居高位,但乐天知命,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所以在任职期间,曾多次称病辞职归隐。自李纲起,李家五世同居,他的两个孙子也都因为舍生取义而闻名于世,为人们所称道。
  • 唐太宗李世民一次得了痢疾病,病情很严重,腹中阵痛,腹泻频繁。太医院的医生用多种方法治疗毫无效果,又请了不少“名医”到宫内诊治,也无济于事。以宰相魏征为首的大臣们非常焦急,最后一个办法是张贴皇榜诏告天下,谁能医好皇上的痢疾将得到重赏。

  • 唐太宗带领将士东征高丽时,气候挺坏。
  • 古代,有一种避讳制度,凡是皇帝和孔丘的姓名都不准别人使用,遇上这些字时,只能以易字、改读、缺笔、空字等方法来代替。例如唐代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凡用“民”字的戏方,都用“人”字来代替;凡用“治”字的地方,都用“理”字来代替。前者是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后者是避唐高宗李治的讳。避讳,不单在书写文章时要注意,就是医生开处方也要注意,不少中药就是由于避皇帝的讳而易名的,例红健脾止泻的山药,原名“薯蓣”,最早见于宋·寇宗爽着的《本草衍义》,因“蓣”字与唐代宗李豫之名同音,故避讳改称薯药;过了几代,宋英宗赵曙登位,因薯曙同音,薯药只好又避讳改称山药,一直沿用至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