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相声史《 “撂地”作艺》﹙下﹚

艺人演出
汉霖民俗说唱艺术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6
【字号】    
   标签: tags:

﹙续前﹚
“处妙高”,是天桥八大怪之一,只知姓张,生卒年不详,光绪年间在天桥“撂地”作艺,擅说笑话及在布幔中摹拟各种山西小调、码头调。他蓬头垢面,连鬓胡须,常着纱袍,手拈草珠,摹拟人物的音容笑貌,口编诙谐对联。未曾献艺,先向观众要钱,然后钻进账中表演,有时也使用格调低下的“荤口”段子。

“管儿张”,姓名及生卒年均不详。据说是张三禄的后人,在天桥“撂地”作艺。他用九根细竹竿支起蓝布帐子,前面放一小桌,桌子放大、小竹笛,先吹各种小曲,吸引游人。然后钻进账子里表演口技,摹拟夫妻二人对话。内容是︰大奶奶住娘家,过了些天,大爷拉着驴接大奶奶,路过高梁地,大爷到地里拔高粱。驴惊了,拉长声叫,大爷赶驴,抖响驴脖子上的铜铃铛,慢慢走远了,声响全无,…他便从帐子里钻出来向观众打钱。

七、 单口笑话
*第三种——讲中长篇的笑话,摹拟各种做小买卖的吆喝声。艺人主要有韩麻子、粉子颜。

韩麻子,姓名不详,卒于1900年,面呈紫黑色,笑意盎然,口齿清晰。头部凹凸不平,发辫常常盘在前额侧面,因而绰号“鸭儿广”。他于清末同治、光绪年间,在天桥“撂地”说单口笑话。韩麻子的表演独具风格特色,却也有不足之处,像有时挖苦观众过于刻薄;而他表演的相声段子流传下来的只有《学货声》。

韩麻子表演之前,先把画眉鸟笼子在地上放好,观众习惯的停住脚,围成了圈。他手摇一把破扇子,眼珠滴溜乱转,常常以诙谐的语言逗人发笑,拿手的段子有《硕二爷跑车》、《古董王》、《刘墉私访》等,他还擅长摹拟各种货声。演完打钱,两手往腰里一掐,只用眼神示意,从来不讲一句话,观众纷纷解囊。

粉子颜,姓名及生卒年不详。擅说《康熙私访》、《四霸天》、《神力王》、《刘墉》等长篇笑话,常用白沙子撒出工工整整的对联。例如︰“书僮研磨,墨抹书僮一手墨;梅香添煤,煤爆梅香两眉煤。”据说他还能说回文体联语,自称是朱劭文的盟兄弟。

八、 怪诞滑稽
*怪诞的滑稽表演。艺人主要有孙丑子、王老板。

孙丑子,姓名和生卒年不可考。面目丑陋,靠出怪相把观众逗乐。每逢游人涌来之际,他装扮成孝子的模样,身穿白袍,披麻戴孝,拿着哭丧棒,举着招魂幡,哭着喊着,摔着丧盆,哗众取宠,博取廉价的笑声;后来这发展为传统相声《福寿全》。

《天桥杂咏》载云︰“为谋生计戴麻冠,行哭爸爸又喊冤。莫道国人多忌讳,也知除假使真钱。”

王老板,名字和生卒年不详。相貌怪异,面部肌肉松弛,擅于五官挪位,儿童都喜欢看。他身体强壮,冬天也穿单衣、赤脚,专门摹拟京剧武旦“十三旦”的演出。﹙“十三旦”即侯俊山,1854—1935年。﹚摔打上也很见功夫,偶而说点笑话,自1900年以后就见不到他了。

九、 小结
以上这四种类型的“撂地”技艺各占一绝,互相却很少交流。作为谋生手段,但始终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待续﹚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宋代百戏与“相声”里“文字游戏”的相关艺术形式,主要有“合生”与“商谜”两种。
    “合生”又做“合笙”,历史渊源较为久远,是介乎“杂剧”、“说书”与“商谜”之间的技艺。早在唐代,就有歌舞戏的合生,以两人演奏对话,有时舞蹈唱歌,有时指物题咏,滑稽含讽闻名。
    “商谜”,就是猜谜,属于语言文字游戏,古已有之。古代“俳优”的“隐语"其实就是猜谜活动。
  • 相声继承了“乔合生”“指物题咏”,“应命辄成”,“滑稽而含玩讽”的传统,更有创新和发展。如传统相声《兄妹联句》苏东坡和苏小妹的故事,就是一个例子。
    “合生”又做“合笙”,历史渊源较为久远,是介乎“杂剧”、“说书”与“商谜”之间的技艺。早在唐代,就有歌舞戏的合生,以两人演奏对话,有时舞蹈唱歌,有时指物题咏,滑稽含讽闻名。
    “商谜”,就是猜谜,属于语言文字游戏,古已有之。古代“俳优”的“隐语"其实就是猜谜活动。
  • 关于“相声”一词的由来,必须从“像生”—“象声”—“相声”的发展线索来看,在相声的具体成长阶段,就是从“象声”往“相声”过度而最后定名为“相声”的过程。
  • 作为行业,相声肇始于1870年前后,早期的相声艺人把相声作为经营性的行业,正式建立三派﹙朱绍文、阿彦涛、沈春和﹚,自立门户,授徒传艺,并制定行规、行话以形成惯例,并严禁未入门的人以假乱真,具有明显的垄断性。故自清咸丰、同治年间的这一代相声艺人开始,行业上正式有了相声这一行当,以及师徒、行会的观念,从而也有了相声宗谱。
  • 朱绍文即为当时一派之祖,他生于1829年,卒于1903年,汉军旗人,幼年学唱京剧丑角,后来改为架子花脸,擅长编写武戏、演戏、教戏,学识渊博但不热衷科举。1862年咸丰皇帝去世,同治元年要求老百姓戴孝,勒令百日内不准演戏、动乐,戏园子被迫关闭。家无隔宿之粮的朱绍文为了要养家糊口,只得流落“天桥”一带,靠说笑话、唱小曲,讨几文铜板,维持生活。
  • 据说,“戏曲”的祖师爷是唐明皇;“说书”的祖师爷是周庄王;“数来宝”的祖师爷是范丹;“相声”的祖师爷是东方朔。
  • 相声建立行业以后,也逐渐有了正式的拜师仪式。相声艺人的世代传承,主要不是依据家族因素,而是另立师承线路;在过去壆相声必须正式拜师,没有师承门户不算艺人,不准参加演出。而相声界拜师必须要有“引师”——推荐师父的介绍人;“保师”——师徒双方的保证人;还有“代师”——必须是艺人。徒弟又分为两种,其中“拜门”生——是指“带艺投师”,只是为了入门后取得艺人资格,能够公开演出,其实本身已经具有演出本领,这样的一般一年业满。以及“授业”生——拜在门下正式开蒙学艺,要三年另一节的时间才能出师。
  • 过去的时代,师父授业是经常打骂的,无非是“打你今朝有过,望你日后成人”。十分注重基本功的训练,无非是“要想人前显贵,就得背地受罪”;“为了人前露脸,就得山后练鞭”。
  • 清末民初时代北京杂耍的演出场所并不多,除在茶馆、杂耍园子演唱外,主要还是在街头和庙会“撂地”作艺。用艺人自己的话说︰“两肩膀扛着一个脑袋,有块地就能演。”金受申《北京的老书馆》一文中记述清末以前北京只有八家书馆,多是贵族出入的场所。其余都在便道搭棚子或“撂地”摆场子。
  • 旧时代的天桥聚集了不少的相声艺人,他们“撂地”作艺,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第一种——诙谐的学唱京剧和小曲。第二种——当众或钻进账子里表演“象声”﹙口技﹚。第三种——讲中长篇的笑话,摹拟各种做小买卖的吆喝声。第四种——怪诞的滑稽表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