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相声史《 “撂地”作艺》﹙中﹚

艺人点将
汉霖民俗说唱艺术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4
【字号】    
   标签: tags:

﹙续前﹚
一、 相声类型
旧时代的天桥聚集了不少的相声艺人,他们“撂地”作艺,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第一种——诙谐的学唱京剧和小曲。第二种——当众或钻进账子里表演“象声”﹙口技﹚。第三种——讲中长篇的笑话,摹拟各种做小买卖的吆喝声。第四种——怪诞的滑稽表演。以下将演员表演的内容分别阐述︰

二、 京剧笑演
*第一种——诙谐的学唱京剧和小曲。
“京剧”是徽调、汉调合流后吸收北京话成分形成的剧种。大约在道光二十年前后,一些有才能的相声艺人竞相学唱,主要有李广义和范长利。李广义艺名“老万人迷”,生卒年不详,天生一条好嗓子,是一个说唱基本功非常扎实的奇才,他的长相丑陋而怪异,常人一看就会发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李广义作艺时的全部道具只有一口袋大白粉,一双前后绽开的破鞋,和一副光亮的竹板。别看他道具简陋,却各有各的用途;大白粉用来划地为场,白圈内是舞台,圈外是观众席;竹板用来充当锣鼓和檀版等打击乐器;破鞋充当戏曲中生、旦、净、丑各种行当的道具。表演开始之际,他盘腿坐在白圈里的中间,摹拟妇女衲鞋底、贴饼子、抱孩子以及梳头、洗脸、擦胭脂等日常生活的动作,并加以艺术夸张。这些近似戏剧小品的维妙维肖的精彩表演,每每把如堵的观众逗得捧腹大笑。

李广义的嗓子好,音域很广,对京剧的老生、老旦、青衣、花脸、丑角都能学唱,且有韵味。他演唱《钓金龟》一人摹拟康氏和张义两个人物;演唱《二进宫》时,将两只破鞋分别充当定国公徐延昭和兵部侍郎杨波,自己摹拟垂帘听政的李艳妃;这是出青衣、老生、花脸唱作都很吃重的传统戏,他却能把三种截然不同的唱腔一气呵成的唱下来,还不时的摆弄手里的两只破鞋,如同耍木偶一般,做出种种与剧情有关的滑稽动作,令观众笑的前仰后合。

范长利,精通戏曲,声音宏亮,口齿清晰,最初携幼子跟外甥三人表演,后来联合京剧界的穷苦艺人、票友英杰兰、连雨卿等组成戏班、学唱京剧。他充任“前脸”,重在滑稽,擅演《打龙袍》;其中包拯、李后、宋仁宗、灯官由他一人分包赶角。到了1895年以后,范长利正式改说“相声”,他练过“铁头”功夫,常常让人用笤帚把猛击头部,结果把笤帚把都给震散了;而相声中使用“打哏”的技巧,就是始于范长利。

三、 口技艺能
*第二种——当众或钻进账子里表演“象声”﹙口技﹚。这样的艺人主要有张昆山、朱凤山、“处妙高”、“管儿张”等人。

张昆山艺名“百鸟张”,清末在天桥、什刹海等处露天拉场,单人作艺。开场前,先用白沙子撒字,将所学的鸟类就地写清楚,以招顾客。然后摹拟鸟鸣,观众闭目倾听,如入羽族之市,除鸟鸣外,还能效人语声。擅演的段子有《五子闹学》、《醉鬼回家》等。他的表演属于和观众面对面的“明春”,一般先摹拟麻雀闹林,随后摹拟山喜鹊、奔得儿木、红子、黑子的鸣叫,接着学母鸡孵蛋,最后的得意之作是有一套净口一鸽奉献。

徐柯《清稗类钞》载云︰“光绪庚寅五月,嘉善夏晓岩寓京师,招集同仁至什刹海,作文酒之会。其地多树,为百鸟所翔集,座客方闻鸟声而乐之。酒半,有善口戏者前席,言愿奉薄技,许之,则立于窗外,效鸟鸣。雌雄大小之声无不肖,与树间之鸣相应答。及毕,询其姓名,则曰︰‘姓张,人以我能仿百鸟之声,皆呼曰“百鸟张”。’”从此一记载可以看出“百鸟张”技艺之卓绝。

朱凤山艺名“人人乐”,生卒年不详,他摹拟鸡鸣犬吠、飞禽叫声,一般都是面对观众的“明春”,如果摹拟五、六个人聚谈之声,则钻入账子,属于“暗春”。擅演的段子有《五子闹学》、《合家欢乐》、《姊夫战小姨》等。他演的《五子闹学》,不论情节设计,还是人物形象塑造,都有所创新和发展。

﹙待续﹚(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属于摹拟声音的技艺可以“叫果子”为例,“叫果子”就是摹拟街头做小买卖的么暍,但是增加了音乐性,并且适当的加以美化,与后世相声的“摹拟市声”如出一辙。如传统相声《改行》中的一段,即因表演者逼真、酷似的演出,常常引起热烈的掌声︰
  • 宋代百戏与“相声”里“文字游戏”的相关艺术形式,主要有“合生”与“商谜”两种。
    “合生”又做“合笙”,历史渊源较为久远,是介乎“杂剧”、“说书”与“商谜”之间的技艺。早在唐代,就有歌舞戏的合生,以两人演奏对话,有时舞蹈唱歌,有时指物题咏,滑稽含讽闻名。
    “商谜”,就是猜谜,属于语言文字游戏,古已有之。古代“俳优”的“隐语"其实就是猜谜活动。
  • 相声继承了“乔合生”“指物题咏”,“应命辄成”,“滑稽而含玩讽”的传统,更有创新和发展。如传统相声《兄妹联句》苏东坡和苏小妹的故事,就是一个例子。
    “合生”又做“合笙”,历史渊源较为久远,是介乎“杂剧”、“说书”与“商谜”之间的技艺。早在唐代,就有歌舞戏的合生,以两人演奏对话,有时舞蹈唱歌,有时指物题咏,滑稽含讽闻名。
    “商谜”,就是猜谜,属于语言文字游戏,古已有之。古代“俳优”的“隐语"其实就是猜谜活动。
  • 关于“相声”一词的由来,必须从“像生”—“象声”—“相声”的发展线索来看,在相声的具体成长阶段,就是从“象声”往“相声”过度而最后定名为“相声”的过程。
  • 作为行业,相声肇始于1870年前后,早期的相声艺人把相声作为经营性的行业,正式建立三派﹙朱绍文、阿彦涛、沈春和﹚,自立门户,授徒传艺,并制定行规、行话以形成惯例,并严禁未入门的人以假乱真,具有明显的垄断性。故自清咸丰、同治年间的这一代相声艺人开始,行业上正式有了相声这一行当,以及师徒、行会的观念,从而也有了相声宗谱。
  • 朱绍文即为当时一派之祖,他生于1829年,卒于1903年,汉军旗人,幼年学唱京剧丑角,后来改为架子花脸,擅长编写武戏、演戏、教戏,学识渊博但不热衷科举。1862年咸丰皇帝去世,同治元年要求老百姓戴孝,勒令百日内不准演戏、动乐,戏园子被迫关闭。家无隔宿之粮的朱绍文为了要养家糊口,只得流落“天桥”一带,靠说笑话、唱小曲,讨几文铜板,维持生活。
  • 据说,“戏曲”的祖师爷是唐明皇;“说书”的祖师爷是周庄王;“数来宝”的祖师爷是范丹;“相声”的祖师爷是东方朔。
  • 相声建立行业以后,也逐渐有了正式的拜师仪式。相声艺人的世代传承,主要不是依据家族因素,而是另立师承线路;在过去壆相声必须正式拜师,没有师承门户不算艺人,不准参加演出。而相声界拜师必须要有“引师”——推荐师父的介绍人;“保师”——师徒双方的保证人;还有“代师”——必须是艺人。徒弟又分为两种,其中“拜门”生——是指“带艺投师”,只是为了入门后取得艺人资格,能够公开演出,其实本身已经具有演出本领,这样的一般一年业满。以及“授业”生——拜在门下正式开蒙学艺,要三年另一节的时间才能出师。
  • 过去的时代,师父授业是经常打骂的,无非是“打你今朝有过,望你日后成人”。十分注重基本功的训练,无非是“要想人前显贵,就得背地受罪”;“为了人前露脸,就得山后练鞭”。
  • 清末民初时代北京杂耍的演出场所并不多,除在茶馆、杂耍园子演唱外,主要还是在街头和庙会“撂地”作艺。用艺人自己的话说︰“两肩膀扛着一个脑袋,有块地就能演。”金受申《北京的老书馆》一文中记述清末以前北京只有八家书馆,多是贵族出入的场所。其余都在便道搭棚子或“撂地”摆场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