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筆記(四)

作者:曾錚

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大洪水》(The Deluge)局部,繪於梵蒂岡的西絲汀教堂。1508年至1512年。(公共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40
【字號】    
   標籤: tags: , ,

讀完了大紀元【中國歷史正述】之「導論」部分,今天開始讀【中國歷史正述】創世記之一:引言。首篇「引言」探討了人類神話的來源,並列舉了許多史前文明存在的例證。

我是從高中時代起開始看《奧祕》雜誌的,對於史前文明及外星文明是否存在等問題一直充滿了濃厚的興趣。也許我天性就更加注重精神世界吧。

不管是從人類已知的各種例證,還是從理性思考的角度來看,我想,任何一個擁有開放和理性思維的人,都不會狹隘到認爲人類是茫茫宇宙中唯一擁有高級智慧的生命,也不會認爲人類就一定不會走向毀滅。

我已經不記得我是從何時起,又是在接觸了何種證據之後,而開始相信史前文明和外星文明的存在的;我只記得,當我意識到這一切都可能真實不虛時,心中升起了無限的敬畏,以及一個屬於我自己的「天問」:如果個體的生命註定要死亡,那麼人類整體上有無可能避免走向毀滅?

或者說,如果人類真的被無數次毀滅,那麼今天的我們,應該從中得到什麼啓示?

再後來,大約是已經研究生畢業之後吧,我看了一本釋迦牟尼的傳記。當看他到身爲王子,每天從不同方向的城門出去,都避免不了看到人世間包括生、老、病、死在內的種種苦時,心中升起了深切的「感同身受」。歷經數千年之後,人類的苦難,其實與釋迦牟尼時代沒什麼不同,所以我能深切的理解他想要出家尋求解脫之道的心情,因爲我也曾無數次問過:人類有無可能戰勝自身的愚昧,甚至……死亡?

因此,當讀到這篇《【中國歷史正述】創世記之一:引言》時,我能夠深切地認同其最後提出的這個問題:「人類的歷史是不是早就安排好的?我們人類的這一次次文明的輪迴,以及我們這部恢弘磅礡的中華史,是不是背後蘊含著更高智慧生命的精心安排?是不是有其不為人知的終極目的與真相?」

是的,這個「真相」,是我從少年時代起,就一直想探尋的。我從來就不相信人活在世上,就應該只追逐物質享受,然後幾十年一過,就兩眼一閉化爲烏有。人是這世間最高貴、最高級、最有智慧的生命。我始終相信,上蒼已經賦予了我們能力,讓我們去探尋更加深邃的智慧,更加廣闊的時空,並跳出和超越人類現存世界的迷局及所謂極限。

關鍵是,我們有沒有這樣的勇氣,能不能開放自己的胸襟和頭腦,去找尋或接受也許早已存在的神啓。

我很高興地發現,大紀元的《【中國歷史正述】》系列,看起來像是居然正在引領我們向這個方向行進。@#

──轉自作者博客

(點閱讀史筆記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的歷史,深遠而浩大。對歷史的書敘與界說,也是紛繁而龐雜。我們在此努力要做的,乃是應天時所之,盡綿薄之力,正述中國歷史,即用神傳文化史觀,光明、正面地書述華夏五千年輝煌歷史與傳統文化的概觀。
  • 一談到「神」、「上帝」,很多人會聯想到西方基督教等宗教中各自強調的唯一的「神」(God)的概念。其實中華民族是最敬神、愛神的民族。歷史上,從創世的盤古,造人的女媧,飛昇的大道,得道的真仙,修出三界的羅漢,大慈大悲的菩薩,普度眾生的佛陀,乃至天地山川,聖賢英魂,茫茫神州大地,可謂萬物有靈。
  • 文化,在現代人的概念中,是Culture的對應詞彙。這種對應始於日本學者。Culture的字源,有「耕作、培育」諸義。因而日本學人在其西化過程中,斷章取義地借用了中文古籍中的一些表述,將「文」與「化」二字聯用,作為和化漢字譯文詞語中Culture的專譯名詞。清末民初,西風東漸,當時的中國學人套用了這一翻譯而沿用下來。
  • 「中國」,就是中央、中心之國。這個「中央」,隨不同朝代之地域、文化的變化而變化。所不變的是其含義,仍然是君主、天子承其天時、地利、人和居中央而統攝、教化四方。
  • 遠古的歷史,在人類歷次劫難中遺失後,又通過種種特殊的途徑,再次被世人所知,成為今天的神話傳說。換言之,流傳於世界各民族的神話傳說,很多都是保存於人類記憶中的最珍貴的遠古歷史資料。
  • 唐玄宗李隆基沿用太宗貞觀遺策,勤心庶政締下盛唐輝煌;又因他天賦異稟,在大唐盡展風流才華,創梨園、遊月宮,一曲霓裳羽衣,將天籟之音傾灑人間。開元之治,作為盛世標桿,讓玄宗名號永鐫青史;一場安史之亂,又讓多少文人墨客唱盡長恨輓歌。
  • 人類萬古不變的濃烈的刻骨鄉愁,其實是「被造就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記憶深處」的,「那至高無上的天,才是我們的歸宿。」
  • 我們能否有機會衝破『成、住、壞、滅』的輪迴圏,跳出『滅』的過往宿命而得以與天地同在,生生不息?
  • 文化的根本源頭是天理至道,即神傳。文化,是上天與神的系統安排與教化過程及其成就與展現。
  • 用棉衣禦寒,不分貴賤。棉花在古書叫枲麻(之大麻的雄株,不是棉花),各地都有種植。有木棉(木棉科樹棉)、草棉(錦葵科棉屬草本)兩種,花有白、紫兩種顏色。種植白棉的佔十分之九,紫棉佔十分之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