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笔记(四)

作者:曾铮

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大洪水》(The Deluge)局部,绘于梵蒂冈的西丝汀教堂。1508年至1512年。(公共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240
【字号】    
   标签: tags: , ,

读完了大纪元【中国历史正述】之“导论”部分,今天开始读【中国历史正述】创世记之一:引言。首篇“引言”探讨了人类神话的来源,并列举了许多史前文明存在的例证。

我是从高中时代起开始看《奥秘》杂志的,对于史前文明及外星文明是否存在等问题一直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也许我天性就更加注重精神世界吧。

不管是从人类已知的各种例证,还是从理性思考的角度来看,我想,任何一个拥有开放和理性思维的人,都不会狭隘到认为人类是茫茫宇宙中唯一拥有高级智慧的生命,也不会认为人类就一定不会走向毁灭。

我已经不记得我是从何时起,又是在接触了何种证据之后,而开始相信史前文明和外星文明的存在的;我只记得,当我意识到这一切都可能真实不虚时,心中升起了无限的敬畏,以及一个属于我自己的“天问”:如果个体的生命注定要死亡,那么人类整体上有无可能避免走向毁灭?

或者说,如果人类真的被无数次毁灭,那么今天的我们,应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再后来,大约是已经研究生毕业之后吧,我看了一本释迦牟尼的传记。当看他到身为王子,每天从不同方向的城门出去,都避免不了看到人世间包括生、老、病、死在内的种种苦时,心中升起了深切的“感同身受”。历经数千年之后,人类的苦难,其实与释迦牟尼时代没什么不同,所以我能深切的理解他想要出家寻求解脱之道的心情,因为我也曾无数次问过:人类有无可能战胜自身的愚昧,甚至……死亡?

因此,当读到这篇《【中国历史正述】创世记之一:引言》时,我能够深切地认同其最后提出的这个问题:“人类的历史是不是早就安排好的?我们人类的这一次次文明的轮回,以及我们这部恢弘磅礡的中华史,是不是背后蕴含着更高智慧生命的精心安排?是不是有其不为人知的终极目的与真相?”

是的,这个“真相”,是我从少年时代起,就一直想探寻的。我从来就不相信人活在世上,就应该只追逐物质享受,然后几十年一过,就两眼一闭化为乌有。人是这世间最高贵、最高级、最有智慧的生命。我始终相信,上苍已经赋予了我们能力,让我们去探寻更加深邃的智慧,更加广阔的时空,并跳出和超越人类现存世界的迷局及所谓极限。

关键是,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勇气,能不能开放自己的胸襟和头脑,去找寻或接受也许早已存在的神启。

我很高兴地发现,大纪元的《【中国历史正述】》系列,看起来像是居然正在引领我们向这个方向行进。@#

──转自作者博客

(点阅读史笔记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国的历史,深远而浩大。对历史的书叙与界说,也是纷繁而庞杂。我们在此努力要做的,乃是应天时所之,尽绵薄之力,正述中国历史,即用神传文化史观,光明、正面地书述华夏五千年辉煌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概观。
  • 一谈到“神”、“上帝”,很多人会联想到西方基督教等宗教中各自强调的唯一的“神”(God)的概念。其实中华民族是最敬神、爱神的民族。历史上,从创世的盘古,造人的女娲,飞升的大道,得道的真仙,修出三界的罗汉,大慈大悲的菩萨,普度众生的佛陀,乃至天地山川,圣贤英魂,茫茫神州大地,可谓万物有灵。
  • 文化,在现代人的概念中,是Culture的对应词汇。这种对应始于日本学者。Culture的字源,有“耕作、培育”诸义。因而日本学人在其西化过程中,断章取义地借用了中文古籍中的一些表述,将“文”与“化”二字联用,作为和化汉字译文词语中Culture的专译名词。清末民初,西风东渐,当时的中国学人套用了这一翻译而沿用下来。
  • “中国”,就是中央、中心之国。这个“中央”,随不同朝代之地域、文化的变化而变化。所不变的是其含义,仍然是君主、天子承其天时、地利、人和居中央而统摄、教化四方。
  • 远古的历史,在人类历次劫难中遗失后,又通过种种特殊的途径,再次被世人所知,成为今天的神话传说。换言之,流传于世界各民族的神话传说,很多都是保存于人类记忆中的最珍贵的远古历史资料。
  • 唐玄宗李隆基沿用太宗贞观遗策,勤心庶政缔下盛唐辉煌;又因他天赋异禀,在大唐尽展风流才华,创梨园、游月宫,一曲霓裳羽衣,将天籁之音倾洒人间。开元之治,作为盛世标杆,让玄宗名号永镌青史;一场安史之乱,又让多少文人墨客唱尽长恨挽歌。
  • 人类万古不变的浓烈的刻骨乡愁,其实是“被造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记忆深处”的,“那至高无上的天,才是我们的归宿。”
  • 我们能否有机会冲破‘成、住、坏、灭’的轮回圏,跳出‘灭’的过往宿命而得以与天地同在,生生不息?
  • 文化的根本源头是天理至道,即神传。文化,是上天与神的系统安排与教化过程及其成就与展现。
  • 用棉衣御寒,不分贵贱。棉花在古书叫枲麻(之大麻的雄株,不是棉花),各地都有种植。有木棉(木棉科树棉)、草棉(锦葵科棉属草本)两种,花有白、紫两种颜色。种植白棉的占十分之九,紫棉占十分之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