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范〉─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八)

作者:天使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262
【字号】    
   标签: tags: , ,

诫盈第七
  
【原文】

夫君者,俭以养性,静以修身。俭则人不劳,静则下不扰。人劳则怨起,下扰则政乖。人主好奇技淫声、鸷鸟猛兽,游幸无度,田猎不时。如此则徭役烦,徭役烦则人力竭,人力竭则农桑废焉。人主好高台深池,雕琢刻镂,珠玉珍玩,黼黻𫄨绤。如此则赋敛重,赋敛重则人才遗,人才遗则饥寒之患生焉。乱世之君,极其骄奢,恣其嗜欲。土木衣缇绣,而人裋褐不全;犬马厌刍豢,而人糟糠不足。故人神怨愤,上下乖离,佚乐未终,倾危已至。此骄奢之忌也。

【译文】

作国君的,应该用俭约质朴来修养自己的品性,用淡泊宁静来修养自己的德行。国君俭朴,百姓就不至于劳累困顿,国君静远,百姓就不至于被搅扰。人劳累困顿,就会产生怨恨,百姓被搅扰,政务就会不和顺。做君主的如果喜好邪门歪道,沉醉于靡靡之音,整日玩鸟斗兽,声色犬马,巡幸出游没有节制,打猎违背天时,这样就必然会乱兴徭役,徭役繁多就会使民力衰竭,而民力衰竭农业生产就会荒废。做君主的如果喜好高台深池,喜欢雕琢刻镂的饰品,喜欢珍奇的珠宝玉石,喜好名贵的礼服,这样就必然会赋税征敛沉重,赋税征敛沉重,那么百姓就会流离失所。百姓流离失所,那么饥饿和寒冷的灾祸就会发生。就必然会加重赋税以敛财,而赋税敛财太苛刻,就会造成人才的流失。人才如被遗弃得不到重用,那么饥饿和寒冷的灾祸就要发生了。乱世的昏君,极尽所能的骄横奢侈,肆意放纵自己的嗜好和欲望。给土墙木梁都披上了绣花的丝绸,可老百姓却连粗布衣裳也穿不起;给狗和马的精美食物多得吃不了,可老百姓连酒糟和糠都吃不饱。于是导致了民怨沸腾,天神愤怒,上下失和,民心背离。放荡淫逸、寻欢作乐的日子还没有完,倾覆危亡的时刻却已经到了。所以,做君主的对于骄奢一定要禁忌啊!

注:

黼()黻():古代礼服所绣的花纹。
𫄨(chī):细葛布。
绤():粗葛布。
裋(shù):粗陋短衣。
豢(huàn):喂养,特指喂养牲畜。

──转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代英主李世民他以极大的毅力、睿智的目光,将自己戎马一生的征战经验、励精图治的治国之道,用流畅的文笔、深邃的智慧、成功的范例一气呵成,撰著《帝范》十二篇,作为对太子李治的训诫之辞。写完此书第二年,太宗即与世长辞,《帝范》便成为他的政治遗嘱和绝笔之文。
  • 人民,是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国家,是君王统治天下的根本。国君为政的宗旨,精微高大,如同山岳,高耸云霄而巍然不动;如同日月,普照大地而光辉灿烂。这是君王治国的宗旨,是亿万百姓所瞻仰的东西,是天下归心的依据。
  • 王道仁政的特点之一是“持中庸”。唐太宗在《建亲》篇中写到:“夫封之太强,则为嗜脐之患,致之太弱,则无固本之基。”不上不下,不弱不强,不偏不倚,此乃中庸之道也。
  • 唐太宗视人才为治国之本,是帝王所拥有的珍贵财富。盖天下可以一人主之,不可以一人治之。虽以帝尧之圣,后世莫及,然亦必待贤臣而后能成功。《书》曰:“股肱惟人,良臣惟圣”。
  • 不同于世上其它国家历史,华夏舞台以朝代更替方式呈现其独有之“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朝文化”特色。贞观二十二年太宗亲撰《帝范》一书,分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诫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十二篇,赐皇太子李治(后为唐高宗),阐述帝王之道,垂范万世。
  • 所以,对于一个良好的工匠来说,没有无用之材;对于一个圣明的君主来说,没有无用的人。对于一个人,不能因为他做了一件坏事,就忘掉他所做过的好事。也不能因为他有一点小的过错,就抹杀掉他的功绩。
  • 做君主的,居住于深宫,与民隔绝,不能看到天下所有的东西,不能听到天下所有的声音。惟恐自己有过失而不能听到,自己有缺失而不能及时补救。因此,设立了“煊”和“谤木”,这样做,是为了能够吸纳正确的意见和谋略。
  • 所以说,做君主的,磨练自己,砥砺品行,没有比倾听忠言更好的了;而败坏品德,背离正理,没有比听信谄佞小人更厉害的了。
  • 《贞观政要》与《康熙政要》书写了中国历史上两个辉煌的盛世——“贞观之治”和“康熙盛世”,记录了缔造这两个盛世的帝王唐太宗和康熙大帝的言行语录以及他们和大臣们的互动。
  • 实录馆总裁、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徐世昌在《<康熙政要>序》中,赞道,“检讨章梫,绩学深思,覃于掌故,故仿唐史臣吴兢《贞观政要》之体,为《康熙政要》卷二十有四,目四十有二,择精语详,使二百年以后读者,如见先正王氏熙、冯氏溥、李氏光地诸臣一堂拜扬之盛。”同时高度评价康熙盛世为“历年之永,作人之盛,弗禄之康,盖自汉以来所未有也。”另一位给《康熙政要》作序的协办大学士、外务部尚书瞿鸿辑盛赞康熙大帝,“圣祖《庭训》尝曰:‘心法为治法之原。’此所以上接尧舜之心传,而克成尧舜之治道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