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知识分子的标准很高!

作者:慧勉
font print 人气: 537
【字号】    
   标签: tags: ,

孔子对知识分子的标准很高

古代的士,是四民之首,四民是“士、农、工、商。”“学以居位曰士。”“士民,是学习道艺者。”士应该是指道德修养和学识两方面都很好的人。后来,士是泛指脱离生产的知识分子。

孔子对知识分子(士)的标准,是高的。

《论语‧子路》记载:

子贡问孔子:“什么人,才叫士?”

孔子告诉子贡:“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意思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很负责,有使命感,有耻辱感,生怕自己的人格有污点。他身负君命,维护国家利益。无论到什么地方,能很好地完成所承担的任务。这样的人绝对不会做出有辱国格和人格的事来,可以称士。

子贡说:“这个要求太高了。那么,次一等的士,应该是怎样的呢?”孔子说:“次一等的,在宗族之间,人们称赞他是孝子,在乡亲邻居中,对人很友爱。这种人,也可以称为士。”

子贡再问:“那么,再次一等的士,应该是怎样的人?”

孔子告诉他:“再次一等的士,应该是‘言必信,行必果’,说话言而有信,做出的承诺一定能兑现,做事情认真负责到底,有始有终。不过这种人,没有远大的胸襟和抱负,工作只是为了领几斗米,赚钱糊口,浅薄固执。一般常见。这种人太多了,自己做人还可以,要说处理国家大事,不一定能胜任,他们勉强可以叫士,但毕竟是胸无大志的人,不值得推崇。”(原文是:《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是小字辈的、末等的士)。”)

孔子认真学易 造诣很深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接受他教育的学生,共有三千多名。

他特别喜欢钻研学问,整理古籍,而且修订了史书《春秋》。他看到周天子不受大家的尊重,礼、乐逐渐被废弃,诗书也散失了很多,就自己仔细搜集材料进行整理编撰。他对古代传诵下来的诗歌三千余篇,进行了选择、整理,精选出符合礼义的三百余首诗。这些诗都能配上音乐歌唱。从此以后礼乐流传天下,教化万民。

孔子终其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进行学习、研究。进入晚年,他特别喜欢研究易经。他曾经讲:“假我数年,而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可见他对学习易经的认真。

易经的内容非常深奥,很难读懂,学起来要花费很大精力,可是孔子不怕吃苦,一遍读不懂,就两遍、三遍地读,一直到把问题弄懂为止。

那时,纸张还没有出现,书籍都是用竹简或木简组成的。许多竹简用皮条编穿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册书。由于孔子频繁地展阅竹简。看的次数多了,竟然把皮条弄断了好几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韦编三绝”的由来。

孔子对易经进行了深刻研究。他将研究成果,写入十篇文章之中,流传后世。这十篇学术论文,被称作“十翼”,它们分别是:《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序卦》、《说卦》、《杂卦》。

后来,人们把孔子所着的“十翼”,作为解释易经的重要依据。@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作为中国神传文化鼎盛期的唐代,其繁荣文化就世界而言,可称得上无与伦比。
  • 璞玉藏于矿石之中,必须经过切割才能显现;而显现出来的玉石,不经过琢磨依然无法成为精美的器具或饰品。
  • 道的根本,是用来保全身体的。而治理国家的事,只是道的剩余和渣滓。帝王的事业并不是什么养生之道。
  • 谁都愿意生活在这个赏心悦目的诗情画意之中。“有溃”的意思是大水决堤而出,洪水滔滔,那是谁也不愿意经历及看到的灾难。是让老百姓生活在“有洸”的环境中,还是“有溃”的灾难中,虽然是一道很简单的选择题;可是,老师留下的作业,却需要天子及诸侯国君用一生的持正守礼、施行仁政才能做到。
  • 万事万物都在同一片天地之中,在因果循环中不断更替,因而无法说清这是你的,那是我的。
  • 人生中的贫困疾苦,从另外的角度去思考,就是上天给人的一种提升心灵的机会。人在贫困苦难之中,如果能坚守心灵深处的高贵,磨难就必能成为灵魂升华的阶梯。在经历贫困苦难之后,人生的彼岸将是充满光明之地。
  • 汉代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极为深远的一项成就就是造纸术。直到今天,纸依然是日常使用的书写材料,是为数不多的使用了近两千年而没有被淘汰的伟大发明。
  • 古代的贤人,都是先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然后才去影响和培养别人。如果自己的修养不够,哪里还谈得上感化教育别人呢!
  • 张镇周先赠亲友金帛,继而上任舒州都督,从此与亲友以礼相隔、依法办事;宓子贱看到前来迎接他的达官贵人挤满道路,赶紧驱车前进,不理会权贵的奉承。
  • 李谧拥有万卷书籍,宋敏求家的藏书丰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