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唐诗系列之六

【品读唐诗】修行人的乐趣

作者:兰音
元 赵孟頫(传)《摹王维辋川诸胜图》(局部)。(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2084
【字号】    
   标签: tags: , , ,

咱们中华的传统文化,从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说起,到三皇五帝创建文明,再到后来,有道家、佛家修炼文化的弘扬,几千年来,可以说我们在天地神明的护佑下,演绎出了辉煌璀璨的文明。因而,传统文化也叫作神传文化。秉性善良的古人,敬天地、拜神佛,保持着高尚纯朴的道德修养;而历史上信佛寻道的修炼人,也同样是层出不穷,他们共同奠定了中华博大精深的修炼文化。

我们现在的这个系列是和大家一起品读唐诗,并发掘诗人的内心世界。说到唐诗,先来说说唐朝。在唐朝呢,佛教和道教的发展,都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上至帝王,下到平民,都有礼佛或是崇道的信仰,包括很多著名的文人、大诗人,其实本身也是修行之人。他们其中,有些远离满目繁华的闹市,独居或投身于山水之中,寻找生命的本真,最终成了清心寡欲的隐士,写出的诗句也是恬淡,有禅意的。哎,或许有朋友会好奇,这样的生活会不会很无聊呢?

那就让一位盛唐时期笃志修佛的诗人,来讲讲他的修行生活吧。他说自己到了中年,颇好修行,于是晚年搬到了终南山脚下。每到兴致来时,他就在山水中游览,每每独自体会其中快意美好的感觉。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乐趣呢?比如他经常信步而行,走到了河流的源头,就索性席地而坐;举目四望,他又惊喜地发现,一片云彩正悠悠然升起。或者,他偶然在林中遇到一位路人,便上前畅怀谈笑,共享山林之乐,不知不觉忘记了回家的时间。

一个人独来独往,却感受不到寂寞,反而拥有普通人难以察觉的乐趣,修行人的精神世界原来也这么丰富呀!唐朝诗人大多信仰佛道,为气象万千的唐诗注入几分清新脱俗的禅意和仙气。刚才提到的那位诗人,就因此获得“诗佛”的雅号。他就是王维,他讲述的那段修行生活正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图为清 徐天序《山水画册.观泉》局部。(公有领域)

诗境赏析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这首诗在起始两句便道出了诗人隐居奉佛的生活状态。王维少年成名,仕途却不顺遂,中年因安史之乱遭遇人生重大变故,因而到了中年放下了对名利情的执著,一心修行佛法,过着半仕半隐的生活。“颇好道”,表达了他对修行的虔诚之心。“晚”,既可以指夜晚,也可以指晚年。诗人或者在描述隐居生活,或者表达了晚年修行生活的期望。

南山陲,也就是终南山脚下。终南山,在陕西西安附近,属于秦岭山脉的一部分,历朝历代都有高人异士在这里隐居,也是道教发祥地之一。在京做官的王维,就在终南山下修建一座别墅,在这里修养身心,研习佛法。这座别墅就是终南别业,它还有一个更著名的名字——辋川。

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诗人谈起在辋川独居的独特乐趣。山林中的生活自由自在,每当有了兴致,诗人便一个人信步闲游,那种逍遥无碍的意趣,不必说与外人,最适合自己细细体会。虽然有山林的美景相伴,但是诗人用了“独”“空自”等词,乍一看意境太过孤独了,但若仔细品味,我们就能感受到文字中沉静安宁的力量。正是诗人拥有清静的心境,才敢于远离喧嚣和热闹,从而获得独处中特别的乐趣,即“胜事”。

那么诗人感知的是怎样的胜事呢?诗人用了十个字,写下诗中最广为流传的佳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原本诗人就是乘兴游赏山林,并没有固定的目的地,很可能就沿着溪流,走着走着就到了尽头。游览的兴致似乎被打断了,但是诗人怀着佛家顺其自然的心态,便坐下来欣赏其它景色。在不经意间,诗人看到了云彩飘然升起的样子,不正是意外的收获吗?

这两句诗,会不会让你想到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的句子呢?这首诗的妙趣也在“无心”二字。云是“无心”而升起的,水是“无心”而终止的,诗人何尝不是“无心”出游,最终“无心”获得游赏的趣味呢?其实啊,无心也就是无我,心中没有对俗世的执著和牵绊,这样才能静心修行,才能时时处处发现大自然的美景。

而水和云,本就是同一种事物的不同型态,水蒸发在空中凝结成云,云通过下雨落到地面变回流水,这本身也是一种循环或者轮回。只有信佛的修行人,才能在“水穷处”的绝境发现“云起时”的新机,也只有修行人才能发掘这种乐趣,写出这么美好的诗句。

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描写诗人在山间偶然遇到一位路人,也能够和他无拘无束地谈天说地,以至于忘记回家的时间。这是诗人在山林中与他人相处的情形,随缘相遇,随性交谈,即使是陌生人也能做到坦坦荡荡。可见诗人在修行过程中,达到了超然洒脱的境界,对人、对物、对事都能够平等对待。

王维画像。(公有领域)

诗人背后的故事

《终南别业》不同于一般的山水诗,主要从诗人的感受出发,表现了修行生活的清净以及诗人逍遥尘世的人生态度。这首诗句句不写别业风物,却是句句不离别业生活,这正是诗歌无言之境、不可说之味的妙处。可能有的朋友会以为,诗佛王维就是一个隐居深山、不问世事的神仙般的人物,其实他一生都在官场中度过,还做过尚书右丞这样的四品高官。比起同时代的诗人,他可以说是很幸运了。那么,王维为什么能在仕途中超脱出来,潜心修佛并写下这么富有禅意的诗歌呢?

王维,字摩诘,出生于一个信佛的世宦家庭,他的名字就是从维摩诘居士化来的,所以他从小就结下了佛缘。王维一生向佛,自言“好读高僧传,时看辟谷方”,曾在一位道光禅师座下学习佛法,这都是他修行的基础。但是他满腹经纶,才华洋溢,年纪轻轻就来到京城长安求仕。因为擅长诗、书、画、乐等多项技艺,王维很快名动京城,成为王公贵族的座上宾。他甚至凭借自创的乐曲《郁轮袍》,打动玉真公主,并许诺他将会高中科举。果然王维很快中举做官,真的是少年得志。

王维的仕途有个精彩的开头,后来的经历却是起起伏伏。他遭遇过贬官,也曾辞官隐居,期间还先后遭遇母亲和妻子的离世,身边只有一个小女儿,遍尝人生悲苦。这还不算,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强占长安,逼迫他出仕做官。叛乱平定后,这就成了王维“变节”的罪证,被判流放。幸好,他的一首表明心迹的《凝碧池》以及弟弟王缙的求情,有幸得到赦免,仅仅被降职。之后,王维不仅能继续在朝廷安稳做官,还不断得到升迁。

面对国家的风云变幻,仕途的大起大落以及亲人的阴阳永隔,王维曾说:“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王维的人生经历看似风光,但也有许多辛酸,所以为了自我解脱,他走进了佛门。不过他没有像年轻时采取辞官的极端方式,而是“大隐隐于朝”,在做官之余过着隐居简朴的生活。下朝以后,他就来到终南别业,也就是辋川,在那里布衣蔬食、持戒诵经,专注于修行。在有关辋川的诗歌中,王维大多表现出空明玄远、淡泊宁静的意境,可知他在这片山水中坚持修行,精神不断得到提升,终于从寻求解脱达到逍遥自在的境界。

返观诗歌,那句经典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不正是说明,王维的人生进入绝境时,他的精神却在修行中得到真正的净化和升华吗?@*#

点阅品读唐诗】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美人看美人,大多怀着共情的心怀,感受着对方的美丽与哀愁。因而,妙年洁白的他遇着纤白明媚的她,相逢何必曾相识,通一点灵犀,忆一国佳人,将那千年不渝的忠贞节义娓娓道来。
  • 拆吾之名,赐汝姓字。沐我佛光,证人间世。
  • 若非遇着王维,他的声名只怕会黯淡许多,继而湮没在浩瀚的史海中。王维以修禅自居,奉行维摩诘在家修行的宗旨,一生志在归隐,放下了荣利功业,唯独不曾放下一位友人。他为友人写诗,为他遣怀,在世外桃源的辋川中永远为他留着隐居的厢房。慧秀于中,才高于外,王维总是亲切地唤他:秀才。
  • 一千多年以前,一个平凡的春日的清晨,阵阵清脆的鸟鸣声,扰乱了一个隐士的睡梦。隐士醒来后,没有空闲去责怪那喧闹的啼鸟,他第一个想到的,是整夜的潇潇风雨,又想到窗外的满树芳菲,此时大半都已凋落了吧?
  • 朋友,在传统文化中被列为“五伦”之一,今天人们也常说“千金易得,知己难求”。真正的朋友,可以相伴一生,在患难中互相扶持,在生活中分享快乐。如果能够结识一位志趣相投的朋友,真是不亦乐乎!在一些节日或者重要场合,我们都喜欢给朋友赠送礼物表达祝福;重情重义的古人,也会互相赠送礼物。而且,他们的礼物新颖别致,甚至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比如,在唐朝的某一天⋯⋯
  • 如果要用一个声音来代表夏天,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呢?是的,那一定是蝉声了。碧绿的树梢上,人们总能听到蝉连续不断的唧唧的鸣叫。有时候它很聒噪,吵得我们难以入眠,但更多时候,我们把它视为夏天的象征。因为到了秋天,蝉就很少鸣叫了,也就有了“噤若寒蝉”这个成语。由于蝉独特的生活习性,几千年前的古人就乐于把蝉作为描写或歌咏的对象了。
  • 当今的人们大多热衷旅游,借此来放松心情,增长见闻。不过大家想过没有,古代人对旅游的兴趣可不比现在人少。如果把李白、杜甫、苏轼等几位名人一生的行踪做个旅行地图,你会惊讶地发现他们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走过的地方多到超出我们的想像!不过古人旅游可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他们求知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且他们一旦开始旅行,可不是几天、几个月就结束的,往往要花上几年的时间,所以那时候的旅游一般叫做“游历”或“漫游”。
  • 今天的人们在总结传统文化的时候,很喜欢做“四大”的概括,比如四大美女、四大发明、四大名著,不一而足。那么朋友们,你知道中国古代还有四大名楼吗,它们分别是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南岳阳的岳阳楼,还有山西永济的鹳雀楼。这几座名楼修建的初衷,有的是为某位贵族而建,有的是用于军事防御,但无一例外的,它们之所以能够闻名遐迩,都得益于流芳百世的不朽诗文。
  • 宋玉、杜甫等先贤,将落泊生涯化为优美的诗篇。让我们后人在拜读了这些诗篇后,领略了有可说道的、有可借鉴的、有可受益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重新演绎、弘扬给现今的世人。正如北宋‧欧阳修《感二子》诗中写的:“英雄白骨化黄土,富贵何止浮云轻。唯有文章烂日星,气凌山岳常峥嵘。”
  • “暮鼓朝钟自击撞,闭门孤枕对残缸。白灰旋拨通红火,卧听萧萧雨打窗。”苏诗诗中的熏香可不是为了所谓的“附庸风雅”,用篆香及木炭隔火熏香,在唐宋时期发展到了顶峰。用木炭火熏香,香气的能量场是纯阳的,吸到肺部后,阳气足。古代将病毒、细菌通称为病气、邪气,它们是属阴的。所以,用传统的方式熏香,就能防止一些流行性的疾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