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种痘防天花之法源自中国?

作者:刘晓

1796年5月14日,爱得华‧詹纳医生为一位八岁男孩接种牛痘疫苗图。(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534
【字号】    
   标签: tags: ,

说到天花这种疾病,现代人似乎很陌生,也并不觉得有什么可怕,因为几乎每个人从小就打了疫苗,而且早已有了有效的医治手段。不过在历史上,天花是一种让人谈之色变的疾病,因为它的杀伤力极强,在18世纪的欧洲,平均每十人就有一人死于天花;而在中国的明朝后期和清朝初期,天花的肆虐同样造成了大量人口的死亡。

由于大多数得天花的都是小孩或较大的孩子,早期的治疗方法就是挑选不是很严重的天花病人,从他们身上的天花中取出一些物质,然后注入健康的人身上,但结果常常是失败的。史料记载,英国一位名叫爱得华‧詹纳的医生在听民间传说挤牛奶的少女不会得天花后,经过实验,证明用接种牛痘的方法可以达到防止天花的效果。1798年后,接种牛痘的方法广泛用于欧洲和北美。

爱德华·詹纳(英文:Edward Jenner,1749年5月17日─1823年1月26日),是一名英国医生,以研究及推广牛痘疫苗,防止天花而闻名,被称为疫苗之父。(公有领域)

与欧洲相比,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用什么方法防治天花的呢?据说早在11世纪,中国就有了“种痘之术”。明崇祯元年(1628)成书的《治痘十全》最早记载了宋真宗时期的宰相王旦因多个孩子皆感染天花夭折,而请峨眉山女神医为其老年得到的儿子王素种痘预防天花的医案。清代医学家朱纯嘏所着的《痘疹定论》卷二《种痘论》中则详细记述了这件事。

种牛痘穴分图,取自《痘疹定论》。(Faebot/Wikimedia Commons)

且说北宋宋真宗时,有宰相名叫王旦。最初生的几个孩子,都先后得了天花而亡。后来又得了一个儿子,叫王素。因担心孩子再度夭折,于是遍招医生,询问是否有防治天花的办法。王旦告诉大家:“每年会赠与大家十金,等待小儿出痘,再烦请大家前来,共同商量治疗之法。等到小儿结痂痊愈,再厚赠酬谢。”

当时有个在京城做官的四川人,听说了这件事后,便求见王旦,告知他自己知道有位治痘的神医,有妙方,“十可十全,百无失一。”王旦听了后,非常高兴,遂询问神医住在何方、是何姓名。这个四川官员回说,神医乃是一位女子,传说生于江南徐州之地,自幼吃斋念佛,长大后并未婚嫁,也没有剃度出家,后来云游到四川峨眉山,在山顶结庐而居。他并答应王旦派人去请神医。

大概不到两个月,女神医来到了京城。在见到王素后,摸着他的头顶说:“此子可种。”第二天就给他种了牛痘。七日后王素发起了烧,十二日痘全部结痂。王旦高兴极了,厚赠女神医。王素后来活到了67岁而终。

峨眉山女神医的种痘之法虽然见于医案,但详细的内容大概并没有流传下来。据后来清朝的《痘科金镜赋集解》记载:种痘之法起源于明代隆庆年间(公元1567年~1572年)的安徽宁国府太平县(今安徽黄山市黄山区),之后才广为流传。

另据清朝顺治康熙年间董含写的笔记《三冈识略》记载: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安庆张氏三世发明用痘浆(类似鞣酸、水杨酸的浆汁)染衣,让儿童穿在身上,可发轻症,这样便可以对儿童的机体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从而预防虏疮(天花)。

丝绸之路从欧洲经过埃及、索马利亚、阿拉伯半岛、伊朗、阿富汗、中亚、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缅甸、爪哇群岛、菲律宾直到中国。(en:User:Wikiality123/Wikimedia Commons)

清道光年间俞正燮撰写的《癸己存稿》记述: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俄国最先派人来我国“学痘医”。不久,痘医之术由俄国人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土耳其,英国驻土耳其大使蒙塔古的夫人于1717年又将此术传入英国。在此基础上,爱德华‧詹纳发明了“牛痘苗接种法”。1744年,中国的痘苗接种医师李仁川到达日本长崎,从此,日本人也学会了“种痘之术”。如果上述记述确实是真实历史发展的脉络,那么对世界防治天花做出真正贡献的应是中国人,而且可以追溯到宋朝时的女神医。@*#

参考资料:

《瘟疫来了,宋朝如何应对流行病》,中州古籍出版社。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晋代文人陶渊明笔下一个没有战乱、民众自治、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美好的“桃花源”,也很接近老子提到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这样的社会引无数中国人思之、向往之。
  • 大清圣祖康熙皇帝缔造的“康乾盛世”,在中国文明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而作为帝王,康熙罕见的好学,其博览全书、兴趣广泛,不仅熟读儒家经典,学以致用,而且在地理、气象、农业、史学以及西方历法、数学、机械、医学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可以说,康熙的学问在历代帝王中都是出类拔萃的,其鲜为人知的“偏门杂学”才识则体现在他编撰的《几睱格物编》一书中。一篇篇小短文,迄今读来,仍十分有趣。
  • 在很多现代人眼中,商人总是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和善耍奸计的。然而,古代不少地区的商人,受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仁义礼智信”思想的影响,都能诚信经营、仁以待人,且遵守契约,这其中的代表就是在明清时期书写了中国商界数百年的传奇的徽州商人。
  • 乔致庸,生于清朝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出身商贾之家。幼年喜好读书,后中秀才,曾雄心勃勃要走举人、进士的仕途。可是天命难违,由于自幼父母双亡,抚养其长大的兄长在其考中秀才后突然病亡,无奈之下,乔致庸为了挑起家庭的重担,放弃了读书致仕的道路,开始经商。但毋庸置疑的是,深受儒家“仁义礼智信”思想熏陶的乔致庸,在经商中亦秉持待人以诚、信义为重的理念,开启了乔家以儒兴商之路。
  • 李谧拥有万卷书籍,宋敏求家的藏书丰富。
  • 管宁因为好友华歆不能完全无视于权位利禄的存在,所以割席与之绝交。和峤鄙视荀勖的为人,不愿与之同车,于是自行乘坐专车入朝。
  • 耿恭为将士拜井祈祷,泉水涌出;郑国为秦国修筑渠道,造福万代。
  • 蔡伦发明改进了造纸术,刘向校对官府藏书。
  • 卫懿公因为沉迷养鹤,荒废政事而亡国;鲁隐公喜好观鱼,明知不合礼法却执意要去。
  • 陶侃害怕生活太过安逸,每天搬砖锻炼自己;孟母剪断织布机上正在织的布,藉以劝勉孟子勤奋向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