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宋词系列之四

【品读宋词】特别的词人与特别的词

作者:兰音
清 画院 《十二月月令图之一月》局部。(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3285
【字号】    
   标签: tags: , , ,

在这个系列的前两集,我们分别赏析了两宋才子苏轼、才女李清照的作品,今天要讲的这位词人很特别,和这两位大词人都有关系。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因而被合称“苏辛”;由于他和李清照是同乡,又有相似的名号,因而又被合称为“二安”。他就是南宋著名的词人辛弃疾。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山东济南人。他可是一位高产的作家,现存600多首词作,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其中有一首很特别,既有苏词的豪放开阔,也有易安词的绮丽婉约,在今天仍然广为流传。

这首词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在一个灯火辉煌、烟花绚烂的元宵节之夜,街市上车水马龙、行人如织,到处是欢歌笑语。­穿着华美服饰的女子们,也难得在这一晚结伴出门游玩。但是在街头,有位男子在孤独而执着地寻觅着意中人。就在他觉得无望的时候,不经意回头一看,竟然意外发现,他心怡的女子,也和他一样孤独地伫立在那灯火黯淡的地方。

这就是辛弃疾的代表作《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南宋李嵩绘 《观灯图》。(公有领域)

词境赏析

从古到今,歌咏元宵节的文学作品有很多,这首《青玉案》是后世传唱度最高的作品之一。辛弃疾究竟用了什么样的创作手法,让人们对这首词如此青睐呢?

《青玉案》分为上下两片,上片写景状物,渲染气氛;下片写人叙事,寄寓情感,是一首层次分明而且内容丰富的佳作。上片起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东风在古诗词中常常指温暖的春风,春天是百花盛开的季节,所以东风吹过,带来鲜花绽放的美景。作者化用唐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境,同样用了一个绝妙的比喻,把满天灿烂夺目的烟花,比作一望无际的万千花树。

烟花易逝,很快就变成点点焰火,词人由此联想到繁星,落下时就像密集的雨点一样。词人用“东风”串起烟花燃放的过程,一“放”一“吹”,极富动感和生命力。节日里的烟花气势盛大,景观壮美,绽放的花有千树之多,落下的星似大雨之密。一开场,这首词就塑造了繁华热闹的气势,也体现出豪放派词人的胸襟。

随着烟花的落下,词人的视角也从天上切换到地面,展现庆贺元宵节的欢快场面。“宝马雕车香满路”,说的是达官贵人乘坐豪华的马车出行,留下满路芳香。“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描写的是大街上乐声悠扬、灯火辉煌的情景。凤箫,是箫的美称;凤箫声动,是指笙箫等乐器合奏出动听的乐曲。玉壶,比喻明月;玉壶光转,就是说月光渐渐西斜,表示时间的流逝。一夜鱼龙舞,指鱼和龙形状的彩灯彻夜通明。

这个元宵佳节,有声有色有味,词人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出歌舞升平、绚丽多姿的迷人夜景。不过这首词的精华之处,还在下片。元宵节之所以热闹,是因为有人在活动,因而下片自然过渡表现人物。蛾儿、雪柳、黄金缕,是古代女子在元宵节配戴的各种饰品,这里代指华服盛装出游的女子。“笑语盈盈暗香去”,说的是女子们结伴游玩时,有说有笑,飘洒香气的娇美仪态。

词人为什么以女子为主要描写对象呢?宋朝女子在这一天,难得走出家门,结伴出行,享受这个普天同庆的节日。正所谓“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所以这一天也是古人约会的日子,元宵节也有了情人节之说。因为有这个习俗,便引出了词人寻觅意中人的故事。

“众里寻他千百度”,词人身处充满欢乐的街道,望着形形色色的路人,但是没有一个是他心中的佳人。到了这里,词的情感色彩从极乐转向伤感。整个夜晚,词人与欢闹的元宵节是无关的,他心心念念的是一位知音,为她寻寻觅觅千百次,都不肯放弃。词人痴情一片,却始终找不到那个人,在快乐背景的衬托下,更显得孤立无依。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词人猛然一回头,却发现他的意中人,正站在灯火零落的地方等他。结尾这句是全词的转折和升华。他寻找的“那人”,自甘孤寂,独立于热闹的节日气氛之外,等待着有缘人的相会。这样的佳人,才是和词人心灵相通的知音。整首词从壮阔的场景开端,再到词人求而不得的孤独以及意外相逢的惊喜,可说是一波三折,荡气回肠。

清宫绘本《升平乐事图册之大花灯》。(公有领域)

词人背后的故事

从字面上看,辛弃疾写了一首爱情词,但它背后还有更深沉的内涵。辛弃疾是历史上少有的文武全才。从文的方面来说,他是南宋享誉盛名的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的美称。与苏轼相比,虽然他们都以境界雄阔著称,但是苏词的豪是乐观旷达、超迈轩朗的风格,辛词则偏向于悲壮激烈、气象纵横。辛弃疾也偶然作婉约语,却同样流露出一代英豪的悲情与胸怀,《青玉案》就是这类婉约词中的代表。

这种独特的词风,与辛弃疾的性格与生平有关。辛弃疾是北方人,他出生时,南宋的这片半壁江山早已沦陷于金人之手。而他又是一位豪爽尚气节的侠义之人,所以很早就以功业自许,确立了克定中原、报国雪耻的宏愿。

他也是一位真正的武将,用尽毕生心力,为抗金事业而努力不懈。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南下侵宋,21岁的辛弃疾也在家乡聚集两千多人,加入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期间,有的将领偷走帅印私自叛逃,他在情急之下,正确判断出叛将逃跑的方向,一举擒获并将他处斩。得知首领被降金的叛将暗杀,辛弃疾也勇闯敌营,于万人之中擒拿真凶,又一骑绝尘冲出重围,金人都不能阻拦他。之后,他把叛将送至南宋朝廷问斩。

此举大快人心,也表现出辛弃疾的武艺高强和胆略过人,当时的宋高宗非常赞许,就授予他新的官职,辛弃疾也开始了在南宋的坎坷仕途。因在朝廷有了一席之地,辛弃疾更加积极地推行抗金救国的理想。文采飞扬的他,洋洋洒洒写下万言书,名为《美芹十论》呈现给皇帝,全面分析宋金形势,并提出统一中原的大计。这十论是辛弃疾呕心沥血之作,也是一部极具研究价值的军事论著。

这部著作为什么叫作“美芹”呢?《列子》记载了一个小故事,说有人向富豪夸赞芹菜好吃,结果富豪吃了反而闹肚子,后来人们就用“献芹”谦称礼物菲薄。这说明,辛弃疾面对自己的作品,态度也是非常谦卑的。不过从辛弃疾以后,“美芹”又具有特殊的含义,成为忧国忧民的代名词。

然而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无意北伐,而他本人也被多次调任外地做地方官。虽然辛弃疾很有才干,但他的才能和理想,就这样被蹉跎了。为官二十年后,他因为耿直的性格和抗金的主张,不被朝廷所容,被弹劾罢官,又过了近二十年的闲居生活。等到朝廷重用主战派人士,并再次起用辛弃疾时,他也成了日薄西山的老人了。相传,他在临终时,带着未竟的理想,高呼着“杀贼,杀贼!”而病逝,享年六十八岁。

所以辛弃疾在朝廷做官时,因为政见与主和派不合,时常感受到壮志难酬的苦闷和忧愤。淳熙初年,也就是他做官大约十年之际,他怀着孤独而坚定的心绪,创作了《青玉案·元夕》。藉由知音难觅的主题,他在词中表达志向难伸、大业难成的哀怨与痛心,同时展现出不与苟安者同流合污、坚守初心的清高品质。正如梁启超所品评的:“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蘅馆词选》)

*人生三境界的最高处

优秀的作品总有着说不完的话题、挖掘不尽的宝藏。到了近代,《青玉案》一词也有了新的内涵。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用宋词名句总结出人生的三个境界。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髙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因此,《青玉案》的最后一句,也可以解读成做事业或者学问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要做成一件大事,肯定会经过许多波折、考验。如果能坚定信念,在困境中持之以恒地努力,你就会在某一瞬间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那么朋友们,您在品读这首特别的《青玉案》时,有没有与众不同的收获呢?

点阅【品读宋词】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   南宋辛弃疾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词人,而且还是一名填制药名词的行家。大约在南宋淳熙十五年时,他用药名写了一首《定风波‧用药名招婺源马荀仲游雨岩‧马善医》:
  • 宁宗嘉泰四年三月,辛弃疾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当时被任命为镇江知府。他在抓紧练兵之余,还挥毫写作。不少脍炙人的佳作,都出于此时。
  • 辛弃疾的长短句,翻卷百般情怀:挑灯看剑、沙场点兵的骁勇,遥望长安、壮志难酬的悲愤,华发苍颜、登楼怀古的苍凉,灯火阑珊处的冷峻高洁,凄风冷雨时的沉吟梦回,还有那飘散在飞花、清辉间的点点闲愁。
  • 晴空万里,潇潇烟雨,人生两种不同的风景,您更喜欢哪一种呢?有的人可能喜欢阳光普照、天高气爽的明媚,也有的人可能喜欢珠帘卷雨、绿肥红瘦的清新。不过对于北宋一位大文豪来说,这可不是一道难以取舍的选择题。晴和雨,在他心中没有分别,都是一道自然的风景。
  • 宋代就有这么一对夫妇,可以说是才学相当,情深意笃,过着和和美美的日子。没多久,他们时有别离,那位妻子就非常想念丈夫。到了清秋时节,她看到留有残香的枯荷,触摸到沁着微凉的竹席,这些事物似乎都在加重这份思念。她独自在池塘边漫步,又提起罗裙登上小船,希望借此排遣内心的惆怅。但是,天上白云飘过,她不禁想:自己的丈夫什么时候寄书信来呢?其实啊,她也明白,自己和丈夫心意相通,远在天边却都怀着一样的相思。而且这相思都是无法排遣的,刚刚离开了紧蹙的眉头,又悄悄涌上心头⋯⋯
  • 中国古代是信神敬神的社会,社会的修炼风气总体比较浓郁,一些文学大家都是修炼之人,他们的作品往往看似是表达常人的情感,而实际是表达自己修炼的体会,感悟或者是境界,这其实是神传文化的一种必然。比如辛弃疾的这首《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 犹记得去年的一个春日,桃花开得灼灼,他邂逅了树下的陌生少女。女子巧笑倩兮,花面相映,而他凝眸端视,心驰神摇。不知是桃花映红了美人的面容,还是姣好的容颜照亮了繁盛的花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