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成语数来宝】

向神祈祷为何不灵 自求多福怎么求?

作者:允嘉徽
向神祈祷为何不灵?神灵明鉴,无所不知,始终公正如一。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气: 2101
【字号】    
   标签: tags: , ,

唐宪宗曾问宰相李藩道:“祭祀神明穰灾祈福的做法,真实可信吗?”换句话说,向天祈祷能灵验吗?

宰相李藩不奉承拍马,他怎么回答宪宗的问题呢?李藩用实例回答了宪宗的问题。这些例子中,有人能够明辨福是怎么来的,也有一些人,为了自己所求向神祈祷,但是得不到祝福。

楚昭王明辨获罪之因

以前楚昭王(约公元前523年—前489年)有疾,卜人说是黄河神作祟。昭王虽然生病了,可是心中还很亮堂,他说“寡人虽不德,获罪的原因不在河神,楚国历代先王的祭祀不过国界江、汉、雎、漳四水。”而且,他又说自己若无大罪,天怎能加祸于己身?必定是身有大罪,有罪要受罚,所以他不举行禳灾之祭。

《左传》记载,楚昭王出兵救陈国,在营中患重病,他看见“云儿好像一大群赤乌鸟,夹着太阳飞”的景象。三天后,昭王派使者见周太史,详细描述了此事并询问对应的办法。

楚昭王梦见凶兆。 (pixabay)

周太史答道,这梦表示楚王将有祸事临身,可以设禜(*音同用)祭,移祸于令尹(*国相),来消灾除祸 。

楚国的各个将相知道后,请求为昭王承祸。昭王不允许,他说:“诸位将相对寡人来说,就像是寡人的腿、寡人的胳膊,现在移寡人之祸到将相身上,那祸不还在寡人身上吗,这也去不了啊!”昭王又说:“若寡人这次必死的话,是寡人昔日游乐过度的不德所致啊!”不多久楚昭王死了,军队罢兵回国。楚昭王临死前要让位给三个弟弟,他们都辞让王位,后来共推了昭王与贤惠的越姬所生的儿子继任王位。

孔子那时在陈国,赞叹道:“楚昭王通大道,可以不失其国!”

汉文帝敬神不祈 唐文宗敬神罪己

汉文帝每次举行国家社稷的祭祀大礼时,他都昭令司礼官“敬而不祈”,也就是以盛大祭祀礼敬神明,呈现对神明的虔诚敬意,但是不祈求神的赐福或保佑等等。

唐文宗开成年中,久旱无雨,就命各郡的郡官都来宫中紫宸殿祭祀祈祷。文宗整个脸上满布忧虑,宰臣都看得到。有宰臣禀告文宗,天文星官上奏的内容,说:“这久旱是天时天象的反映,请圣上不要过度劳心。”

文宗皇上严正地说:“朕为天下君主,无德保护人民,导致这场灾旱。现在又受到上天的谴责,如果三日内不下雨,朕应当退位,另改选贤明君主来领导天下。”宰臣们听了都哭泣流涕,各自请罪乞免相位。就在那天夜里,降下了及时雨遍润旱地。

汉文帝明见超然,有盛德;唐文宗敬神,能罪己。他们都能虔诚礼敬神明,虔诚内省,而不妄求神明的赐福,然而福分却自然降临。唐宪宗的宰相李藩这样劝喻圣上:

如果说神明无知,也不能降福给人;如果神明有知,也不会降福给祈求私利而谄媚的人,因为对有所求的行为,君子都不会悦纳的,何况是天上神明呢!由此来看,人们能够对人对事履行信用,顺从上天的旨意,神自然保祐这样的人,如果不是这样,向天祈祷实际上也无法得到福。

暴虐不仁  求神不灵

虢国是春秋时代的一小国,末代君王虢公丑为政无道、残暴昏庸。他轻民又贪婪专横,对外交恶,又穷兵黩武。

一年初秋,虢公梦见神降临虢国的莘地。虢公派祝应、宗区、史嚚准备丰盛的祭品祭神。虢公祭神不是出于诚敬,而是求神赐给他土地。他梦见了神赐给他土田。

史嚚说:“虢要亡了!我听说:国将兴,听人民的心声;将亡,有求于神。神,无所不知,始终公正如一,依人的行为决定人的祸福。虢公败德,怎能得土地呢?” 周太子的内史到了虢国考察这件事,也说:“虢必定要亡了,王暴虐无道又有求于神。”后来,晋献公之师灭虢,虢公丑亡国成了末代之君。

还有篡汉的王莽也兴建庙求神之事。据《汉书.王莽传下》,王莽是个“外慕古义,内实奸邪”、“色取仁而行违”的贼臣伪君子,假奉仁义欺骗天下人,趁汉室微弱之时而窃位,并以黄帝、虞舜苗裔自居,甚至自命为黄帝、虞舜复出。王莽篡位后,行政不顺时令,造成饥馑,政烦教虐,百姓怨恨,王莽犹安之若素,又下令兴建九庙,以举行盛大的祭祀,奉祀新朝的袓宗、社稷神祉。祭祀求福,妄求至极。

王莽博征工匠和各种图画,并且征集吏民的钱谷助建,破坏了原西苑中的宫馆凡十余所,取用材瓦来起建九庙。

建造时,大雨下了六十余日,建成的九庙,穷极百工之巧,功费数百万钜资,工人死者上万。 此时国中已饥民遍地,盗贼蜂起,王莽仍然赐治庙的司徒、大司空各千万钱,侍中、中常侍以下都加封。 王莽骄纵暴虐,害遍生民,连墓中朽骨也不放过,他将汉孝武、孝昭庙破坏,用来分葬自己子孙。

天下饥民众多,光是青州、徐州因为饥饿而作贼的民众就有数十万人。最后王莽在渐台,被宫中美人泄漏行迹被杀,莽首被斩下,争相分裂莽的身躯、支解肌骨的军人有数十人。这是王莽无道、众怨神怒的结果。

《诗经.大雅.文王》说修德以“自求多福”:“无念尔祖,聿脩(*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祸福的降临,是随着人所作所为感应而来。生命永远不忘修德,不离天道,才能永远享受福报。如果所作所为背离正道,竟向天祈祷,怎会灵验呢?怎能求得福分呢?《书经》说:“惠迪吉,从逆凶”,更明白说出“顺天则吉;逆天则凶”的道理。为何有人毕恭毕敬祭祀祈祷,也不灵验?因为他们为非作歹、离德无道,当然是得不到神明的福祐。@*#

-点阅:【成语数来宝】系列-

参考书
《太平御览》、《春秋左传正义》、《史记》、《汉书.王莽传》、《列女传.节义.楚姬越姬》、《诗经》、《书经》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万历年间的《增广贤文》有句名言:“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古书《寿康宝鉴》中的“福善案”记载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报的故事。让人看到“拼功业”和“道德实践”的密切关联。古人讲的“积德”、“积阴德”,其言不虚,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话啊。
  • “为政以德”的内涵是很深、深广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讲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本章,孔子没有具体解说什么是“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个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极星一般安居其所,别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环绕着它。
  • 红楼梦这本书成书的缘起,是圣主康熙皇上赐的这一场富贵。红楼梦这本未能完成结局的书,这本自传性质的小说,对应的康熙雍正年间江宁织造府的兴衰景况,都是有史料可查的。荣国府,宁国府最早的主人,荣国公和宁国公,从小说内容“焦大跟着太爷出兵”这一细节,结合历史背景来看,应该是清兵入关时,随着满洲人一起入关的那批汉人,类似于大清的开国元勋范文程(范仲淹后人)这样的汉人。
  • 明代《耳谈》作者王同轨的街坊林广儿的杀妻事件,钻法律漏洞逃过刑罚,在当地引起不平的鸣冤声震天价响,而最后的结局,更让人心震动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 在无神论者看来,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实在传统文化里,披露了很多人死后的去向,有的人甚至还去了天堂担任神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新城(现杭州市富阳区一带)秀才姚中。
  • 明朝时期,浙江嘉兴府李定在人们眼中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却不顺利,十几年屡考不中,就在他已经慢慢放下了对功名的执著时,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转!他是怎么积的阴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导子贡向前走——“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乐”,乐什么?乐道。孔门弟子中有个典范——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既然颜回做到了,说明“贫而乐”的目标不是高不可攀、虚无缥缈的,这是勉励子贡。
  • 震区有个小山村,爱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窑内排戏,场面分外热闹,有个三四岁的小男孩,非缠着爷爷领他去看戏,爷爷背着孙子刚挤入窑内,还没看清演的是啥戏,孙子却又说害怕,闹着要回家。爷爷拗不过孙子,带着孙子转身刚出了窑洞,地面就突然抖动,崖窑瞬间垮塌,演戏看戏的几十人无一生还。
  • 怎么才叫做“好学”呢?本章讲了三条。 首先,“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食求饱、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况下,食不饱、居不安,你将如何?对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来说,因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顾不得吃饱、顾不得安居了。如果一个人将吃饱、安居当作头等大事,还能有鸿鹄之志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