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仁医王士雄福星高照 梦境中神明为他治病

文/颜丹
王士雄“忻然冠带而去,出钱塘门,过昭庆寺,见老少妇女数百人持香拦阻,因停舆”。示意图。(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913
【字号】    
   标签: tags: , , ,

与叶天士、薛生白齐名的清代温病学大家王士雄(1808~1868年),字孟英,号梦隐。他曾“居于杭,世为医”,虽“抱有用之才”,却“无功名之志”;虽“操活人之术,而隐于布衣”。

他“年十四失怙”,大半生颠沛流离。他父亲临终前对他说:“人生天地间,必期有用于世。你若能有此志向,我便死而无憾了。”他虽顾虑“家贫性介,不能置身通显”,但仍以“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自勉,从此“究心《灵》、《素》,昼夜考索,直选精微”。

王士雄“年未冠,游长山,即以良医闻。迄今十余年来,车辙千里计,指下所全生盖不知若干人矣”;“能洞彻病情而投剂多效”。如“咸丰中,……吴越避寇者麕集,疫疠大作,士雄疗治,多全活”。其“治病之奇,若有天授,远近目为神医”;“疗疾之神,人莫能测”。他医术高明,且十分勤勉,“视疾之外,足不轻出户,手未尝释卷”;“而视疾之暇,恒手一编不辍也”。

王士雄生年正逢“嘉道中衰”,虽“世有乱征”、吏治衰败、民不聊生;且因“家无担石储,衣食于奔走有年”,但他不改其志,始终肆力于医,且存仁著述、笔耕不辍。他终其一生,撰写了“医学丛书十六种”、“医案十四卷”。其著作“上追《灵》《素》,下纂诸家,抉其奥以显其幽,存其纯而纠其缪,道明世俗之风,说尽暗昧之弊,分混淆,别邪异”,使得“千古流弊,一旦而消,万世蔽蒙,一朝而破”,可谓“功盖前贤”、“有用于世”,不负其父之遗愿。

王士雄著述颇丰,却不为牟利,仅是本着一颗济世安民的仁心。如《霍乱论》,是因他发现被人俗称的“掉脚痧”一症是“霍乱转筋之候”,但“古书未载,举世谓为奇病,纷纷影射,夭札实多”,且“犹虑沉迷者之未尽觉”而作。后重订此书,也是因为“壬戌夏,此间霍乱盛行,求先生书不易得”。他“恻然伤之,慨将原稿重为校订,语加畅,法加详,类证咸备,寓意持深”。

王士雄终其一生,撰写了“医学丛书十六种”、“医案十四卷”。(Fotolia)

据《清史稿‧列传》记载,王士雄“所著凡数种,以二者为精详”。其一为“致慎于温补”、“医者奉为圭臬”的《霍乱论》;其二就是“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兼采昔贤诸说,择善而从”的《温热经纬》。因“温热一证,庸手妄为治疗,夭札多矣”,王士雄“悯之而作此书”。清代史学家汪曰桢将此“目为宝书”,赞曰“活人妙术,司命良箴。不偏不易,宜古宜今。千狐之裘,百衲之琴。轩岐可作,其鉴此心”。

王士雄宅心仁厚,体察百姓之疾苦不仅来自于各种急症旧患,还源于“饮食失宜”。他撰写《随息居饮食谱》一书,正值“石米八千,斤齑四十。茫茫浩劫,呼吁无门”之时,“食糠而充”、“将为饿殍”的王士雄在此书前序中写道,“国以民为本,而民失其教,或以乱天下。人以食为养,而饮食失宜,或以害身命。卫国、卫生,理无二致”,可见其身处乱世,却仍“轸念民艰,慨然有救世之志”。

他的好友吕慎庵为此书题跋曰:“书言近而旨远”,“以水始,以蝗终,寓意深矣”。清代画家董耀也题跋曰:“饮不思源,则为忘本,此梦隐《饮食谱》之所由作也。”他认为此书不仅有“救荒之功”,亦可使天下后世“养生却病”。

王士雄所著的医书中不仅有“活人”之术、“养生”之道,甚至还有他自己患病时所亲身经历的神奇梦境。他十二岁那年夏天得了温病,“甚剧,父母深忧之”。他在梦中看见诸神将相对他说:“此一路福星也”,然后他就醒了,出了一身汗,病也好了。

道光十四年,他举家患疫。在病危之际,梦见一淡妆中年妇女,给他吃了一粒红色药丸。他当时大汗淋漓,醒来后口中仍有药香,而病已经好了。

道光二十二年,他又生病了。发高烧时,梦见太阳和月亮一起挂在天上,还垂下来两根带子,他“手挽两带而撼之,日月皆动,遂惊醒,出汗而愈”。

道光二十六年盛夏,他“满额暑疡,续患痢,又患疟”,梦见自己乘风而行,病快好时,飞升到云霄,又突然坠入深渊,随即“汗出如涌而苏”。

王士雄梦见自己乘风而行。示意图,图为明 唐寅《梦仙草堂图》局部,弗利尔艺术博物馆藏。(公有领域)

道光二十九年夏天,他不慎吸了他人身上的秽毒,“归而即病”。虽然服药后见好,但不时还会梦到自己“身化异类,遍体鳞甲,游泳深渊,腾云而上”。他当时“汗如沐雨”,神奇的是,屋外也在下雨,且“数日不止,江浙因以成灾”。

到了咸丰六年十月初六的晚上,王士雄又在病中梦见法华山来人,为他准备好了冠服和车马随从,要迎他赴职。他“忻然冠带而去,出钱塘门,过昭庆寺,见老少妇女数百人持香拦阻,因停舆”。未久,东岳传令来,要把他送回家。他刚到家门口,就跌了一跤。然后,他的梦就醒了。

王士雄在《归砚录》卷四的最后写道,“附录于此,以存梦境”,足见其真实不虚。说到《归砚录》,亦是这位清代名医的传奇之作。他为此书作序时说,“携一砚以泛于江、浮于海,荏苒三十余年,仅载一砚以归籍”;“虽以砚游,而游为归之计,归乃游之本也”。

他的诸多好友为此书题词,欣赏他“砚田同作归耕计,对榻西窗论道经”的处世之风;称赞他“济时有道同良相,涉世无机是散仙”。或许,这位以“有用于世”为毕生之志的清代神医在“遁世逍遥寄睡乡,回春妙手擅岐黄”之间所寻求的,就是一种出世之道。@*#

参考资料:

《清史稿‧列传》
《海宁州志稿‧人物志》
民国十一年《杭州府志‧人物》
《归砚录》序
《回春录》序
《霍乱论》诸葛竹泉序
《随息居重订霍乱论》跋
《随息居饮食谱》跋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国古代医者悬壶,大多都怀揣着济世救民、扶危助困之心。从丰富的史料中不难看到,“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只是那些被撰写在《大医精诚》中的字句;“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已在历代许多身怀奇术的医生身上得以展现。
  • 死生有命,富贵由天。人一生的福、禄、寿乃至各种疾病的发作都是有定数的。时间到了,脸上的气血之色、脉络的运行状况都会呈现出异常的变化。纵观古今,惟有精通医道或修佛修道之人才能读懂身体密码,参透个中玄机。中国历朝历代都不乏这样的高人,本篇将一展明朝几位市井大夫仅以望、切就能知人生死的奇妙医术。
  •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books and herbs on the table.English Translat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used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s, has the function of rehabilitation.
    历代良医不仅能治人久病不愈的顽疾,而且也多有在须臾间起死回生的医术。掌握这种医疗神术的医生,首先都必须有救人济世的慈悲心和高尚的医德。看清代名医熊庆笏和刘道景起死回生的医德、神术。
  • 针灸一些救命穴位,可以救治情况危急的病人。
    中国古代医道相通,出神入化的医术比比皆是,没亲见、亲历过的人或许很难相信。但许多医生一针即瘥、一匕立起、一剂回生的案例却被详实地记录在史籍中。无数个神奇的瞬间在过往千年中都真实地发生过。本来中医就是“道家医学”,有道之士自然能悟懂、参透人体之玄奥。
  • 中国古代有许多令人称道的民间大夫,他们不仅医术高,也是重德行善之人。对于他们施行仁术的功德,《太微仙君功过格》是这样评定的:以符法针药救重疾,一人为十功;小疾,一人为五功;施药一服,为一功。
  • 望、闻、问、切的治病方法在中国古代被承传了千年。仅切脉一术,就令人叹为观止。无需用大型设备来拍片照相,亦无需将器械插入体内进行窥探。医生仅用指尖搭在病人的手腕上,就能准确地查出病灶,并洞悉发病原因。西方的仪器构造精良,却看不到遍及人体的脉络运行。中医通过切脉,就能立刻对症下药,甚至药到病除。
  • 在中国古代,没有高尚的德行,即使再聪明的人,也不会被名医授以超凡的医术。悬壶济世、成为医者之前,此人必得心怀仁善、且有着治病救人的志愿。正因为心胸宽广、豁达,只为福荫于百姓苍生,才放得下自己的名利得失,才会一心利他却不求回报。
  • “人死不能复生”,这是现代西医在病人停止心跳后、感到束手无策时,常用来安慰其家属的一句话。无论家属再怎么请求,能力有限、相信眼见为实的西医大夫都很难再去试着挽救病人的性命了。
  • 人体玄奥无穷,非源于现代科技的医疗设备、电子仪器所能探知。比如遍及全身、细密繁杂的穴位与脉络,用再高倍的显微镜也难以洞见、识别。然而相比之下,源于道家修炼文化的古代中医却能窥探其奥妙所在。
  • 中药掺朱砂造成铅中毒事件引起民众担忧,但卫福部中医药司表明此为个案。应如何安心使用中药?(Shutterstock)
    在中国古代,令人大开眼界的神奇医术似乎无所不在。无论是深居在乡野村头,还是在市井街巷中一走一过,总能遇到家有仙方、能秘制良药的民间大夫。他们的医术或经由高人传授,或经由祖辈代代继承,其药到病除的妙术不仅惠泽了一方百姓,在机缘巧合下也曾为深宫中的皇族排忧解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