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小故事:梦见乘龙飞天 唐朝一帝为何自比乡贡进士?

作者:允嘉徽
有贞观之风的唐代英主宣宗。(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2179
【字号】    
   标签: tags: , , ,

引子:皇帝小笑话

唐僖宗李儇(音同宣)是懿宗第五子,11岁即位,在位十五年,得年26岁。僖宗的朝代已是唐末,他的人生和时局的动荡同步,在位之年,约有一半期间逃难在外。

唐僖宗小时即热衷于踢足球(蹴鞠、步打)和斗鸡,自信步打球技高超。他曾对优伶石野猪说:“朕若作步打进士,亦合得一状元。”即“我若参加步打进士科考,状元应该属于我。”

石野猪回应皇上,说若逢尧、舜、禹、汤这些古代圣君作礼部侍郎主掌科考,陛下不免要落第。唐僖宗听后,笑而不语。

清 黄慎《蹴鞠图》。画中描绘宋朝君臣蹴鞠游戏的场面。(公有领域)

唐宣宗自比乡贡进士

时光若往前回到僖宗祖父唐宣宗的朝代,会发现祖孙两人的趣味形成强烈的对比。

宣宗庙号圣武献文孝皇帝,是一位勤朴好善、崇尚文雅的君主,经常在宫中遇到翰林学士不忙时,与他们谈论政事,经常关注前代的兴衰历史。当他和宰相大臣们谈论政事时,无论何时都是全神投入,终日不知疲倦。

宣宗非常重视科举为国举才的制度。有一次他在殿柱上亲自题写了“乡贡进士李某”,可见他对国家栋梁才的企盼,对国事的用心。

宣宗皇帝雅好诗文,每当朝中大臣出镇外府,他还会为宰相们赋诗,诗词句都非常清丽。

唐代英主 有贞观之风

唐宣宗(公元810─859年,846年─859年在位)在登基前平日里极少与人说话,韬光养晦,外表看起来平凡不起眼。到了他登位时,人们才终于看出他隐藏的慧光。年幼的他看似不聪明,十多岁时,他得了一场重病,突然间出现了一道光辉照亮他全身,他陡地起身,两手合于胸前作揖,有如君主对待臣子的姿势。他的乳母认为他可能心理出了问题。

当时,穆宗(皇兄)看到后,扶着他的背说:“这是我们家的英才,他不是心理疲惫。”穆宗并赐给他玉如意、御马和金带。宣宗常常告诉母亲,说他梦见自己乘坐着龙升上天。

在一年重阳节赐宴群臣时,宣宗亲自作了一首《重阳锡宴群臣》诗,诗云:“款塞*旋征骑,和戎委庙贤。倾心方倚注,协力共安边。”(款塞*:意指外族前来扣塞通好或投降)这句话表现了皇上对一朝英勇将士和贤能大臣的期待,表现了宣宗对国政的投注与用心,愿君臣同心协力绥靖边境,守护国家的心意。

我们用白话来说《重阳锡宴群臣》:英勇将士奋战让外族前来扣塞通好、投降;绥靖边境外族的重任托付诸位贤能大臣;一颗诚心倚赖大家投注心力,同心协力安定边疆。

当时,宰相大臣们都和上应制诗。其中宰相魏謩(音同谋,谟的古字)所作的诗,最得宣宗嘉赏,赞美良久。魏謩的诗中两联云:“四方无事去,神豫杪秋来。八水寒光起,千山霁色开。”这诗描绘:重阳时节国境无事,安乐迎晚秋;虽然寒冬要到了,放眼天际晴空万里,映照千山沉着镇定、优雅无边的景致。诗中展现四方太平、国泰民安的景象,令宣宗欣喜。

宣宗怎样选博士

宣宗朝,进士陈玩等人参加博宏词科博士考试。主管官员考定名第并奉上他们的诗赋论等作品。皇上在延英殿诏来中书舍人李藩,询问说:在考试中有重复用字的怎么办?

李藩回答说:“赋忌用冷僻之词,忌繁多杂乱之气。论忌褒贬不明,是非不清。诗则要求切题押韵。重用字或许还可用,也有前例。”
皇上又问:“谁的诗用过重字?”
李藩回答说,钱起(*大历十才子之一)的《湘灵鼓瑟》诗中用了两个“不”字。

《湘灵鼓瑟》诗云: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逸韵谐金石,清音发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宣宗说,钱起虽然重用了不字,但别人的诗都不如他。以前谢眺有首诗:“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云去苍梧远,水还江汉流。”这篇也没法比。在这次博士宏词科考试中,宣宗选拔的博士的诗中就出现了重用字,但宣宗以为诗好更重要,表现了他良好的品鉴能力。

大中之政  唐朝英主

唐宣宗在位十四年,年号大中,他器识深远,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而且恭俭好善,惠民爱物。史家称赞宣帝为“李之英主”,即李唐英主。《旧唐书》说“大中之政有贞观之风。”

民间发生小饥荒时,宣宗就面带忧容。他自己过生活极为简朴,废弃了之前皇帝留下的一些奢华排场,饮食也仅仅数盘菜肴而已,除非是母后送来佳肴,否则不会享受宴乐。当宫人患病,宣宗就遣医诊治,当其痊愈时,就悄悄从袖中拿出钱送给他,并叮嘱说不要让使者知道。

从宝历年间(公元825─827年)开始,宫中权臣们滥用职权,多行虚假和欺诈,京师的权贵们横行霸道,给穷苦百姓带来了巨大困扰。到了大中年间,宣宗皇帝临朝之日,朝中刑政得到整顿,贤能之才得以发挥,使得权豪敛迹,奸臣畏法,后宫的阍寺也纷纷丧胆。他在朝十四年,政治一片清明。在宣宗身边的臣子、宫中人从未见过他有懈怠之日。

宣宗明白甄别善恶,尽去宫中外实内虚的败稗奸臣;他在位时,陷入蕃人之手百余年的河、陇之地全部复归唐朝,驱散了北方受敌的阴霾。直到五代,遗老们还在歌颂赞美唐宣宗这位明君。@*#

资料来源:《旧唐书‧本纪第十八下 宣宗》《北窗琐言》《云溪友议》

─点阅【皇帝小故事】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万历年间的《增广贤文》有句名言:“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古书《寿康宝鉴》中的“福善案”记载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报的故事。让人看到“拼功业”和“道德实践”的密切关联。古人讲的“积德”、“积阴德”,其言不虚,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话啊。
  • “为政以德”的内涵是很深、深广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讲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本章,孔子没有具体解说什么是“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个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极星一般安居其所,别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环绕着它。
  • 红楼梦这本书成书的缘起,是圣主康熙皇上赐的这一场富贵。红楼梦这本未能完成结局的书,这本自传性质的小说,对应的康熙雍正年间江宁织造府的兴衰景况,都是有史料可查的。荣国府,宁国府最早的主人,荣国公和宁国公,从小说内容“焦大跟着太爷出兵”这一细节,结合历史背景来看,应该是清兵入关时,随着满洲人一起入关的那批汉人,类似于大清的开国元勋范文程(范仲淹后人)这样的汉人。
  • 明代《耳谈》作者王同轨的街坊林广儿的杀妻事件,钻法律漏洞逃过刑罚,在当地引起不平的鸣冤声震天价响,而最后的结局,更让人心震动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 在无神论者看来,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实在传统文化里,披露了很多人死后的去向,有的人甚至还去了天堂担任神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新城(现杭州市富阳区一带)秀才姚中。
  • 明朝时期,浙江嘉兴府李定在人们眼中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却不顺利,十几年屡考不中,就在他已经慢慢放下了对功名的执著时,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转!他是怎么积的阴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导子贡向前走——“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乐”,乐什么?乐道。孔门弟子中有个典范——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既然颜回做到了,说明“贫而乐”的目标不是高不可攀、虚无缥缈的,这是勉励子贡。
  • 震区有个小山村,爱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窑内排戏,场面分外热闹,有个三四岁的小男孩,非缠着爷爷领他去看戏,爷爷背着孙子刚挤入窑内,还没看清演的是啥戏,孙子却又说害怕,闹着要回家。爷爷拗不过孙子,带着孙子转身刚出了窑洞,地面就突然抖动,崖窑瞬间垮塌,演戏看戏的几十人无一生还。
  • 怎么才叫做“好学”呢?本章讲了三条。 首先,“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食求饱、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况下,食不饱、居不安,你将如何?对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来说,因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顾不得吃饱、顾不得安居了。如果一个人将吃饱、安居当作头等大事,还能有鸿鹄之志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