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的名家名匠(一)

font print 人气: 15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讯】景德镇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陶瓷产地,并且出现了一批杰出的制瓷名家。

赵慨
  
字叔明,晋代人,曾在晋王朝做过官。据《浮梁县志》记载,说他“道通神秘,法济生灵,……镇民多陶,悉资神祐。”景德镇陶瓷行业,一向奉他为师祖。明代洪熙年间,曾在“御器厂”建“师主庙”,后又称“佑陶灵祠”,以赵慨为“师主”、“佑陶之神”。据推断,赵慨与制瓷业的有密切的关系,对瓷器的烧造或瓷业的发展有较大的贡献。
  
陶玉
  
唐初景德镇钟秀里人,精于制瓷。清朝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一书中说:“陶窑,唐初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镇钟秀里人陶氏所烧造。邑志云:‘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书中对烧造瓷器的“陶氏”,是否即“载瓷入关中”的陶玉,没有交待清楚;但从下文“霍器”为霍仲初所作来判断,“陶氏”即陶玉。
  
霍仲初
  
景德镇东山里人霍仲初,也是初唐制瓷名手,与陶玉齐名。“陶窑”与“霍窑”,是文献中记载的唐初景德镇两座名窑。霍促初所烧造的瓷器,当时人称“霍器”,甚美,“色亦素,土土善腻,质薄,佳者莹镇如玉。”唐武德四年,他曾奉诏“制器进御”,可见其瓷质之优。
  
“陶窑”与“霍窑”,虽见于文献,但目前还查无实据。在对景德镇古窑址的多次发掘中,既未见唐代窑址,亦未见唐代典型器物。不过,也不能轻易否定,因为《景德镇陶录》是一本严肃的关于古瓷的著述,且历来为陶瓷学者所引用。对于历史上是否有陶、霍二窑及陶玉、霍仲初其人,现在还只能存疑,有待日后证实。
  
刘永之
  
宋代景德镇的瓷雕艺术人,善塑佛像,江西高安出土的宋代瓷观音底座有“刘永之造”字样。这尊观音,雕刻精细,堪称宋代瓷雕精品。
  
周丹泉
  
字时道,苏州人氏。明朝隆庆、万历年间在景德镇烧瓷,为当时制瓷名手。他特别善于仿古瓷,他仿造的定鼎、文王鼎和兽面戟耳彝,尤为逼真。往往一品造出,四方竟购,以至不惜千金争市。“又能烧陶印,文式,辟邪,龟像,连环,瓦纽,皆用火范,而成色如白定,其文亦古。”(《景德镇陶录》)
  
崔国懋
  
明代景德镇的民营瓷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出现了一批杰出的制瓷名家。隆庆,万历年间的崔国懋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名声在周丹泉之上。他所仿宣德、成化窑的瓷器,号称“崔公窑”,名噪当时,四方争购。“所作瓷盏或较宣成两窑为大,而精好则一;余青花彩色悉同,为民窑之冠。”(蓝浦:《景德镇陶录》)

(资料来源:世华网)(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景德镇历史博物馆一批国家珍宝被盗,办公室副主任陈迪宽,因涉嫌监守自盗、非法出售文物,于本月8日被捕。
  • 〔自由时报记者吴幸桦╱台南报导〕热兰遮城考古试掘计划出土大量陶瓷残片,经台大艺术史所长谢明良鉴定证实,其中包括十七世纪荷兰人向中国景德镇订制“卡拉克瓷”的贸易陶瓷残片,还发现两件珍贵的十七世纪荷兰青花瓷与德国啤酒瓶的陶瓷残片。
  • 中国大陆进行中的景德镇官窑二期挖掘工程,近日出土一批稀有的明代永乐年间瓷器碎片,意外地拼凑出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两只釉里红龙纹小碗。新华社报导,这次发掘工程是中共建国以来国家文物局首次批准,考古人员于拓宽横梁时,发现两处埋藏落选贡品的瓷器碎片。
  • 景德镇是江西省东北部的一个市镇,地方不大,但名声很响。不论古今中外,都知道景德镇是著名的瓷器产地。
  • 中央社台北二十九日电)中国大陆江西省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遗失大量馆藏,原来是负责管理的人员监守自盗,使得历史文化瑰宝严重流失,仅剩不到一成五。
  • 西湖之畔,段家桥头,有一处小摊格外引人瞩目。摊位上摆着一幅幅颇具元人笔法的淡墨山水,画作上题着娟秀的小楷——“黄媛介”,摊主恰恰是位布衣荆钗的少妇。一旦赚够一日的生活费,她就匆匆收摊,不肯再作画。 女子抛头露面来养家糊口,在古代称得上是一大奇闻。这位独行特立的女子,正是晚明嘉兴的名媛淑女黄媛介。她和姐姐黄媛贞,更是一对才女姐妹花。时人对她们有一段知名的评价……
  • “我谢絮才,生长闺门,性耽书史,自惭巾帼,不爱铅华……”一出独幕剧,一场独角戏,吟唱着清代女子的才情与心志。这部杂剧名为《乔影》,甫问世就被之管弦,传唱大江南北,其流行程度,颇似有井水处必歌柳永词的盛况。
  • 在唐中宗、睿宗之时,武则天夺嫡之谋得逞,肆行不义之威,大唐的国祚差点脉断武则天之手。然而就在睿宗被诬告“谋反”、命在危急存亡之秋,有一位忠臣义士舍命护主,忠义的魄力震慑奸逆,改变了逆乱之势。
  • 次次都能逢凶化吉,他为什么如此幸运?蒋家与布袋和尚的奇特缘分……虚云和尚凭借什么,收服了民国政要?
  •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翠碧如绢的蕉叶,可入诗、入画,是传统艺术中的典型意象。在清朝初年,有一群江南闺秀,以此为名号,在良辰美景中结社唱和、赋诗填词,为当地带来一幕幕文化盛宴。这便是大名鼎鼎的蕉园诗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