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明辉:触摸沧桑(二)

殷明辉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6月13日讯】黑夜紧紧包裹着大地,将一切真实隐去,列车高擎”夜行之烛”加足马力,向黎明奔去……当宇宙揉着惺忪的睡眼醒来的时候,煜煜大光照彻天地,光波所被,一切万有都被激活了。列车哼着动听的曲子缓缓漫步于”河西走廊”上。对!不要那么匆忙,越走得慢越好。”河西走廊”啊,过去我只能在教科书上读到你,现在你竟如此真实,如此鲜活地呈现在我的面前,我伸手就能触摸到你的肌肤,侧耳就能听到你的心跳……我欣喜之情真是难以言喻。

由兰州往北,翻越祁连山东段向东南延伸的山脉–乌鞘岭,一片广漠无际的大戈壁扑面而来。乌鞘岭原名乌沙岭,因岭上沙石多呈乌黑状而得名。乌鞘岭是我国地形、气候、农业上的重要分界线,山上气候变化剧烈,风雪雨雹于一年四季中轮番交替不息,茫茫戈壁到此为止。翻过此山,其东面便是一望无垠的良田牧场,宛如塞上江南。从这里开始,驰名遐迩,绵延一千多公里的”河西走廊”渐渐露出它的尊容……也许,我的梦幻之旅才真正开始呢。离开兰州约10个小时后,我的坐骑不紧不徐地奔驰在武威的地界上,武威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名城和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大重镇,它的南面紧靠祁连山,北依腾格里沙漠,再过去一点就进入内蒙古的地盘了,故有”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之称。武威古称凉州,远在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时,这里便是民族贸易的集散地。东晋十六国汉族张轨所建前凉;前秦骁骑将军吕光所建的后凉;鲜卑所建南凉;匈奴所建北凉等政权先后在此建都。唐代这里曾是河西节度使的驻地。不同寻常的历史以及肥沃的土壤,温和的气候,遍布的绿洲使其享有”银武威”的美称。而武威的得名乃在中国国力最为鼎盛的西汉武帝时期,寓有汉朝军威在此得到宣扬之意。

走进碧草茵茵、佳木葱笼的天地,连眼睛和思想都变成绿色的了。铁路和公路两边不时掠过一排排虬枝霜干,婀娜多姿,浓阴蔽日的树木,那就是我心仪已久的胡杨树了……啊!风情万种的胡杨树在南风的耸恿下正狂放不羇地跳起了”脱衣舞”,那些正在驴背上轻轻吟唱的诗人和倒背画板跋山涉水为壮丽山川立传的丹青妙手;那些尽日枕着五线谱睡觉的乐师和留着披肩发浪迹天涯的摄影师被撩拨得疯癫失态忘其所以……啊!胡杨树,你树中的高士,木族的尤物,你会唱歌的神树啊,离开这里,再难见到你的幽踪矣!但是,胡杨的禀性是冷若冰霜,伟岸倔强的,它永远拒绝劫掠,拒绝迁移,你要亲近它的芳泽,就必须花点代价,不辞千里,走进河西。我频频举起望远镜,我要把目力能及的美景永远库存于脑际……从兰州到武威途中不时可以看到残存的古长城,或断续蜿蜒于荒凉的莽野之中,或历历绵亘于星星点点的绿洲村舍之间。武威境内的汉长城长达80余公里,城垣之外就是蒙古高原。当年,正是这些宛如长龙的先民们用血肉之躯夯筑而成的土墙有效地阻止了外族的入侵,成为中外闻名的军事设施。遗憾的是,这些向征着我们祖先坚韧不拔辉煌业绩的遗迹如今已是遍体鳞伤,惨不忍睹了,倘若我们再不进行局部的抢救和修复的话,那么,在风雨烈日侵蚀人为破坏沙漠化进程不断加剧的过程中,汉长城将在不会很长的时间里消失殆尽,后世的吊客将只能在历史的迷雾中彷徨彳亍,咨嗟太息不已……

绿色的山丹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我这个远方游子,山丹周围的山岭是光秃秃的,山丹的原野是绿色的,山丹的景色如诗如梦,而山丹的民歌就更会让人如痴如醉一步一回头了。哦!假如火车在这儿抛锚,停上两三个钟头就好了……在广袤无边的漠野里,在凄迷茂盛的草丛中不时可以看到生龙活虎仰首嘶天的马群,但这比起55公里外的山丹军马场的盛况只算是渺乎其小焉者了,可惜我此刻不能前往”躬逢其盛”。不知何时才能够去圆这个梦呢?

野风吟唱,天籁交响,列车载着我向另一座历史名城张掖走去。荒漠中的绿洲–张掖在满眼的戈壁黄沙中生出一大片水草丰盛,阡陌纵横的绿洲,顿时让整个河西走廊焕发出勃勃生机以致于产生了”不望祁连山,错将张掖认江南”的谣谚。张掖古称甘州,源出祁连山的黑水河流经其地,滋润着这里的山川大地,充足的日照使庄稼能够茁壮生长,自古即为河西粮仓,丰厚的物产使之享有”金张掖”的嘉名。富庶的土地引起历史上众多民族争相抢夺,远在夏朝时,张掖为西羌领地,公元前12世纪张掖为西戎所占,公元前221年大月氏放牧于此,其后匈奴占据此地,公元前121年征西大将军霍去病大败匈奴,在此设立张掖郡,汉武帝欲以此”断匈奴之右臂,张中国之臂掖”。匈奴败北远遁,尽失河西水草肥美之地,经济受到很大的损失,故匈奴人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藩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至十六国时期,张掖一度成为北凉国都。隋朝正式改为张掖县,公元609年,隋炀帝在此举办”万国博览会”大大提高了张掖的知名度。但到唐”安史之乱”后张掖又被吐番占领,延至公元852年,张掖好不容易才被张仪潮收回。至五代时,又被回鹘所占。如此征战直到元灭西夏,统一中原后,始趋平静。张掖可谓多灾多难,命大福大。据说,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就在这相对稳定的太平繁盛之日在张掖居留了一年多的时间,张掖的魅力可见一斑。张掖有众多的古迹和佛寺,可惜我这回不能一一拜赏了。黑水河迂回无滞地向着下游缓缓流去,岸边长满了胡杨、旱柳一类的树木和丛丛芦苇,这景致比起江南水乡和川西坝子也丝毫不觉得逊色,然其水质的清凉纯净程度,却是彼处所不能相比的了。黑水河的水源来自祁连山脉的大雪山,在河西走廊上行走,祁连山脉始终与人相伴,那皑皑白雪终年不化,在阳光照映下尤觉分外晶莹耀眼。

张掖被列车的匆匆脚步甩在身后了……戈壁滩复以强大的阵容从四面合围而来,两侧很少见到村落和人烟了,孤独的列车径自低头赶路,它偶尔吼鸣几声,以显示其坚决要冲出死灭一般寂静的戈壁滩的决心。横空出世雄立漠原的祁连雪峰骄傲地俯视着在瀚海中挣扎爬行的游龙……啊!祁连山,你是那么冷峻,又是那么温情,古往今来,河西走廊上的商旅过客无论走出多远,蓦然回首,却见你依旧原地不动地对着行人微微颔首呢,这可算得是河西走廊上的又一奇观了。

再往前走,便是令行人”闻香下马”的酒泉市了。这时,”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的诗句(杜甫饮中八仙歌)便自然而然地冒了出来。顾名思义,酒泉这名号当与酒相关无疑,事实确也如此。酒泉古称肃州,自公元前5世纪起,它便是中原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的交通枢纽,到了汉唐时期则发展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中转站,其建制至今已达2100多年。酒泉的得名是因汉武帝宠将骠骑大将军霍去病之故。当年日益强盛的匈奴犯境甚嚣,霍去病奉武帝之命,统领20万精兵远征匈奴,与其主力决战于焉支山(一作胭脂山)下,一场恶战,匈奴大溃,从此一蹶不振。武帝闻讯大喜,遣使赐御酒一坛,白银10万两,霍去病将白银分赏将士,将御酒倾入泉中,与众同饮。这则令酒泉人引以自豪的故事,流传千古,至今不废。而酒泉市泉湖公园里的那股”酒泉”依然汩汩流倘,仿佛在向人诉说着如烟往事。卫星发射中心的建立更使酒泉声誉日隆,名满寰区。行色匆匆,我从酒泉境内侧身而过,浓郁的酒香及厚重的人文令我频频回头,仰止不已。

骄阳似火,黄尘轻扬,我的坐骑不知疲倦地驮着我向万里长城的西端亦即起点的天下雄关–嘉峪关驰去。日头收敛起它的炎威,晚风哼唱起”悲怆圆舞曲”……不知什么时候我身后已经没有一个旅伴了。夕光照耀下的灰褐色的戈壁滩似乎永无尽头,偶尔瞥见的一两片绿洲显得那么孤立无援。当依然炫目的残阳渐渐向地平线靠拢的时候,我的心绪忽如晚风吟啸下的沙粒不住地狂舞起来,落日染红了西天,路的尽头天地相连处横亘着一条无始无终整齐划一的直线。啊!大戈壁倘若除掉”缺少乳汁丧失生育能力”的致命弱点外,那它不就是一个美艳硕壮的少妇,泱泱可风的大平原么?然而造物主偏是不公,他把过多的雨量”倾斜”到东南一带,岂料它的厚爱反让那里洪涝成灾,而它对嗷嗷待哺,水比油贵的西北漠原却吝啬到一毛不拔的地步,于是就象人世间贫富不均,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现象一样,造物主竟也敷衍了一幅湿者愈湿干者愈干的惨烈画面使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人类只有扼腕长叹而已。羲和鞭着日车将我赶入黑夜,在它最后到来之前,我赶紧躲进了一个叫不出名字的绿洲小庄里。黑夜象磐石一样压在我的身上,在这黄沙弥漫,悲风四起的大漠中,我只得拼命拔动铮铮的铜琶,让这镗鞳雄壮的大音去振奋幽寂的生命。当长庚星呵欠连天昏昏欲睡之际,东方的启明星唱着黎明的欢歌,精神抖擞地接过它的位置,一切又将重新开始。哦!新哟,全都是新的哟,那些昨天还感到狰狞可厌的戈壁滩在初日照临下竟也现出了几分憨厚的稚气。大戈壁所独具的那种苍茫宏大,一望无际,时如万马奔腾时如波涛起伏的气势是平原丘陵人烟稠密地区所根本感受不到的,有时它会突然给你带来惊喜!有时更会让你爆发激情……

巍峨壮观,雄视千古的嘉峪关终于出现在我的视野中了,我将望远镜遥遥对准关楼雉堞,我的心一阵狂跳不止……我三步并作两步走,恨不得立刻登上多年神往的关楼去轻轻抚摸历史的纤绳,去静静地闭目聆听关楼檐角的风铃弹唱业已逝去的往古脚音……让我们将眼光投向远方,投向历史隧道的深处去罢。嘉峪关的设防始于汉代,依山凭险设置”玉石障”又称”遮虏障”。当公元1372年亦即明洪武五年之顷,战功赫赫,大破元军的有明开国元勋征虏将军冯胜身披战袍,横刀勒马于嘉峪纵目四望时,一座颇具战略眼光威震华夏的杰构便在历史伟人睥睨六合那一瞬间初现端倪了。南面的祁连山钭刺长空,西面的戈壁滩浩如烟海,北面崚嶒刻削的黑山俨如天然屏障,东面流淌着潺潺清泉的片片绿洲一齐被将军囊括入胸间。嘉峪仿佛是河西走廊上的中流砥柱,于是他决定建关于此,用以抵挡桀骜不驯的蒙古瓦刺族的骚扰入侵。于是嘉峪周围沸腾了,那些慢悠悠吸着旱烟的驼队队长和马帮帮主闲不住了,无数的守边将士会同四方民众齐心协力万众一心在这荒无人烟的漠原上掘开了第一锹土,铺上了第一块砖……噫!我中华岂乏能工巧匠乎?岂乏勤劳智慧的”打工族”乎?还有那些开凿过榆林窟、千佛洞、五个庙石窟的宗匠们的后裔也闻风而动裹粮相从纷纷汇聚到当时的”军区司令员”麾下,在其高瞻远瞩的统一部署下展开了一场气壮山河空前浩大旷日持久,足以让后世史家淋漓尽致大书一笔的创造活动。在荒凉的戈壁滩上修建如此规模宏大的工程,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但是,富有献身精神的”先进生产者”和”劳动模范”们知难而上忘寝废食群策群力,不断创造出人间奇迹。他们在一顶顶帐篷一盏盏酥油灯下反复研究着一张张”雄关施工图”。为了节约运输成本和减轻人工劳作之累,他们不断”挖潜革新”发明了”冰道运石”、”山羊驮砖”等巧妙方法,有效地保证了工期进度及优质完美的工程质量,6个多世纪的时间检验便是强有力的证明。今天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评价历史:长城的伟大并不在于彼时当政者的抉择,而在于人民的智慧在长城之上永远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众多创下奇迹却没有留下姓名双手长满茧疤额上刻满皱纹的工匠伴随着历史的脚步悄然远去了……只给轩辕子孙留下一幅大气磅礡的作品和一组”信得过”工程。

历书翻到1395年亦即洪武二十八年,为了加固长城,修缮边墙,关城建设的继踵者们又在河西走廊上修建起了50余公里的城墙与长城相连,浑然一体,用以断开戈壁,连接南北两端的山峦,即关城南面的红山祁连,北面的黑山嘉峪。在尔后长达168年的不断完善不断修建的过程中,嘉峪关始建成我们今天见到的这种规模。而关楼的修建则属弘治八年即公元1495年的事,今天我们见到的嘉峪关建筑群便是那一时期逐步完成的。嘉峪关关楼为正方形,设有内城、外城和瓮城,布局谨严大方,易守难攻。由东至西共有三道城门–嘉峪关门、柔远门、光化门,其上耸立着飞檐翘角,金碧辉煌,高达17米的三层三檐式城楼,三楼凌空对峙,遥相呼应,甚为壮观。关城之上设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十余座。此外,城内还建有游击将军府、井亭、文昌阁、关帝庙、戏台、牌楼等附属建筑与城墙共同构成了壁垒森严的军事防御工程。

我在关城上久久徘徊,我几度登上关楼又几度走了下来,好像在历史的镜框中走进走出似的。我心潮起伏,难以平静,触景生情,自然而然地想像起古代关外铁马金戈,攻守厮杀,箭如飞蝗,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来……这时一阵大风吹过,关下骆驼不住的鸣叫声打断了我的沉思,于是我走下关楼,走到骆驼的主人面前。这时,昊天之下除了一群骆驼,就只剩他和我两个人了……这时,除了远处公路上偶尔传来一两声汽车喇叭声外,一切就跟古代完全一样了,我忽然产生一种奇思异想:假如我不是活在现代社会而是生在远古的某个时期,而骆驼主人就是当今关下某自然村的一位村民;假如骆驼主人是一位道道地地的葛天氏之民,而我实实在在是一个现代人,我们在时空错位的交叉点上,该怎样去进行交流对话和沟通呢?也许,这有点太富于戏剧性,或者简直不可思议。夕阳西下,一幅”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动感画面跃入眼际。路断人稀,空旷的漠野上只有我和骆驼主人四目相对,除了骆驼的鸣叫和风的阵阵呜咽声外,天地一片祥和静谧……我忽有所悟”眼前有景道不得”,这不正是我平时向往追求的那种返朴归真的境界吗?

辞别雄关,我的坐骑直奔安西而去,公路两旁的戈壁滩愈显辽阔雄奇,山形地貌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远近山峦全是光秃秃的,山峦同戈壁互相表里,呈现出令人望而生畏的干旱荒芜的景象。我乘坐的中巴车以平均时速100公里的速度奔驰在陇西大地上,坦荡如砥的沥青大道在茫茫戈壁滩上向前无限地延伸着,同内地相比,由于公路上车辆相对减少,即使技逊一筹的驾驶员在这里也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由于日照强能见度高,眼睛能够看到很远的地方,但强光有点刺目,驾驶员和乘客都戴上遮避强光的墨色眼镜。沥青路面的质量非常之好,尽管在烈日高温下,丝毫没有出现软化的痕迹。天上不见一丝云彩,烈日仿佛要将沙粒烤化似的,偶尔见到几条河流沟渠,但全是干涸的。我的嘴唇开始干裂,出现口干舌燥咽喉不适的症状,我手中捏着的湿毛巾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变成干毛巾了。雨水简值成了稀世之物,听同车旅客讲,它已经将近半年没有光顾过这一带了。呀!雨水呀,雨水……呀!冰呀,雪呀,霜呀,露呀,一切与水相关的品类呀,你们全都被炅日的淫威唬得不敢露面么?啊!水,水,生灵之负载,万类之所依,上善之所居,你在那里?世间最珍贵者云何?不是珍珠不是玛瑙不是珊瑚不是翡翠不是珠宝不是黄金,原来就是你这最为平常最为下贱最不起眼的水呀!慨乎”水也者,不可须臾离者也。”水同文明的关系宛如一对连体姊妹,地球上不少繁华遗址正是因为水源枯竭,文明才跟着断流的啊……其实,我们这个世界并不缺少什么的,我们不缺劳动力,我们不缺建筑材料,我们不缺金钱,我们不缺进取之心……我们唯一不足者就是一个水呀,啊!水啊水,为了你人类竟至怒目相向,六亲不认,为了你人类隐伏挑动战争之可能。啊!水水水,没有水,一切无从谈起,有了水才有勃勃的生机,有了水才有绿色的希冀,才有金色的憧憬,有了水才有女人才有婴儿才有歌声才有梦才有缤纷的世界啊然而眼前的景象是多么令人感到窒息绝望啊!联想到黄河的频繁断流及其大小支流的捉襟见肘底蕴不足,虽身在烈日之下亦不禁不寒而栗。

绿洲是唯一能给旅行者带来希望和慰籍的所在。当身心疲惫视觉疲劳时,那苍穹之下遥遥在望,最后终于同你接近的不可多得的分布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绿洲会让你大受鼓舞,精神陡增的。与戈壁漠原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在绿洲区域内我们看到的是一幅田园牧歌,羊牛下来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致。遗憾的是好景不长,当你走出绿洲不足一箭之地便又陷入生命遁迹的戈壁重围了……啊!千百年来,绿洲和沙漠不即不离若即若离比邻而居片刻不停地在跳着进进退退的舞蹈,有时绿洲跨前一步,沙漠暂时后退几步,但是多数时间却是沙漠望风披靡,绿洲溃不成军最终被流沙踩在脚下,卒至销声匿迹。那些世代居住在绿洲里的子民们不得不卷起包袱洒着热泪另觅栖身之所去了。

目前沙漠化进程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进度吞噬着华夏大地,百年之内我们便有可能丧失一个中等省份那样大的地盘,如何有效遏止凶猛沙龙的肆虐,全力保卫幸存的绿洲业已成为我们无法回避必须正面交锋的课题了。我带来的水早已饮尽了,我的坐骑风驰电掣般地穿行于戈壁与绿洲之间,我的驭手紧握着方向盘眼睛始终坚毅沉着地平视着前方,他的肌肤早被太阳晒得油黑发亮,他身上洋溢着西北汉子特有的风采。

临近黄昏,汽车跨进安西地界,风提高嗓门向远道而来的客人致欢迎辞!红柳象一群野性十足的女人聚集在公路两旁的旷野里随意舒展腰肢娑婆起舞,不时给匆匆赶路的粗心男人抛来媚眼。安西地处甘肃西北顶端的疏勒河畔,距中原已近万里之遥了……倘再策马西行不远便进入古代西域诸国的地盘了。我揣想当年为了认真贯彻”和亲政策”,深明民族大义的乌孙公主怀抱琵琶在马上悲吟着”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常思汉土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还故乡。”的歌词或许也是迎着这苍劲刚烈的疏勒河风从这里挥泪西去的罢……啊!乌孙公主的歌声是何等悲怆啊!以至于今天的读者仍要掩卷唏嘘,陪上几滴眼泪呢。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故安西多风,一年四季大风枭鸣不停,聪明的安西人便利用这一优势建起了风力发电站。由于视野开阔,老远就望见一排排乳白色的外形略似水车状的硕大无朋的螺旋桨在风中挥舞巨臂摇曳启态舒卷自如地跳着天字第一号的大方洒脱舞,如此粗放浪漫的舞姿只有在安西这个天造地设的大舞台才排演得出来呢。这是自然妙造和人工机械的完美结合的画面,遂成安西一大奇观,引得许多人跳下车来留连欣赏,摄影存念。假如你欲一睹芳姿的话,就请不辞遥远,快到这春光未泄的安西故道来吧……

安西是一座边陲古城,但又是一座年轻的新城,城中街道建筑早已旧貌换新颜,只有城边为数不多的低矮”干打垒”民居,尚可依稀想见其旧年身影。安西城虽处大漠之中,但却被绿洲簇拥着,为了同沙漠进行不懈的斗争,安西人近年更是大力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沙造林”运动,我深信勤劳勇敢的安西人一定能缚住”沙龙”,变害为利,未来的安西一定更新更美。黄昏渐渐来临,大漠落日瑰丽无比。中巴车歇足气加足油后,再贾余勇向着我此行的目的地,丝绸之路的中转站–敦煌驶去。安西至敦煌还有100多公里的路程,途中除了偶尔见到一两片绿洲外,基本上没有人烟,山峦并不很高,断断续续地横列在公路两旁。山上草木绝迹鸟兽断踪,嶙峋怪状犬牙交错的崖壁残留着风雨侵蚀斑剥脱落的痕迹,有的地段,形貌更见丑陋,活像魔鬼啃剩的骨头,胡乱堆积在一起似的。我想这些可怖的山头恐怕从来没有人去攀登过吧。流沙不时漫上公路,养路工人们就想出一个以沙挡沙的办法,他们在公路两侧垒起一排排沙堆,远远望去就像乱葬岗子似的,此举恐亦收效甚微,但舍此又别无良方。在公路两边植树造林的想法似乎过于天真,因为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树苗的成活率几乎为零,我们只好付之一叹,去诅咒造物主了。沥青路面的质量始终良好,车行其上毫无颠簸的感觉。百余公里的路途上人迹渺渺车影寥寥,比起内地严重堵车的状况,真算得别是一番天地了。

当一大片郁郁葱葱的绿洲和一道玲珑别致的仿古牌坊先后进入视线的时候,我积年仰慕的历史名城–敦煌终于到了。敦煌犹如一座巨大的露天博物馆,其中深藏着卷帙浩瀚的典章文物艺术精品雕塑杰构历史遗迹,它正洞开石扉,欢迎你的到来哩。让我满怀虔诚地遨游其间罢……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