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正的香妃

font print 人气: 49
【字号】    
   标签: tags:

关于香妃的传说,如此纷纭复杂,那么,历史上真正的香妃究竟怎样呢?以现在一般公认的观点,香妃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容妃,他是新疆伊斯兰教上层和卓家族的后裔。乾隆二十三年,和卓家族的一支——霍集占发动叛乱,香妃的叔叔额色尹及兄长图尔都率部配合清军平叛。次年,香妃随图尔都进京,入宫并被封为“和贵人”,在宫中的身份列为主位。从香妃的经历来看,他无疑是乾隆较宠爱的一个妃子。
  
与传说中香妃奉太后之命赐死的情形恰恰相反,事实上,奉太后之命,乾隆二十六年底,香妃由贵人晋升为嫔,三十三年下又由嫔晋升为妃,称为容妃。太后于乾隆四十二年去世,容妃死于五十三年,他当然不会是太后赐死的。由于乾隆后期不设皇后,香妃在诸妃中位居第三,地位很高。香妃在宫中享有特殊待遇,乾隆帝注意照顾他的民族习惯,他在宫中长期穿着维吾尔族服装,保持维族饮食习惯,宫中专设了维族厨役,以保证她的特殊需要。每逢赏赐,他得到的哈密瓜一类的西北贡品较一般妃嫔为多。乾隆三十年春,他以嫔的身份与皇后等一起随同乾隆下江南,游历了苏州杭州等地,一路上她所得的赏赐均为清真食品技术与伊斯兰教习俗的物品。除这次随驾南巡外,容妃还多次随乾隆出巡,乾隆三十六年,随驾东巡,游历泰山曲阜;四十三年七月,随驾赴盛京,曾到沈阳故宫等处。拜谒过清太祖努尔哈赤陵。从出巡记录来看,容妃地位在不断提高,所得赏赐不断增加。频繁的随驾出巡本身,也说明她深得皇帝宠爱。
  
与传说中香妃早死的情况相反,香妃实际活到50多岁,现在人们已经找到她四十岁千秋,五十岁千秋时宫中赏给她的大量物品的记录,乾隆五十三年四月,香妃病死于宫中,葬于河北遵化清东陵,出土的花白发辫也说明她的年龄。
  
香妃及其家族,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也正因为如此他受到人们尊重和传颂。而美丽的香妃传说也称为民族团结历史上动人的一页。

──转自《世华网》(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自由时报记者范正祥、田世昊╱台北报导〕连宋全国竞选总部昨天再度对总统府副秘书长陈哲男的操守提出强烈质疑,亲民党立委刘文雄质疑陈哲男介入多起关说案,陈哲男昨天傍晚发表书面声明强调,国亲立委指控他介入青岛啤酒等案均非事实,他保留法律追诉权。

      刘文雄说,民进党执政后,陈哲男透过李应元介绍,在苏惠珍委托下,关说银行团共同联贷给新瑞都公司,陈哲男也介入教育部主管的台湾科学教育馆招标案,替一家“活跃动感”业者向教育部次长范巽绿关说,而在扁政府力阻中国资金来台下,陈哲男却能让中国青岛啤酒来台销售,希望陈哲男出面说清楚、讲明白。

      刘文雄并将陈哲男比喻为清朝的和珅,使得总统府变成“黑金交易中心”,也怀疑陈哲男的“生财之道”。

      陈哲男昨天则在书面声明指出,对于外界近来诸多不实指控,他基于与人为善,原不愿多作回应随之起舞,然由于事涉名誉,因此发表声明以正视听,也希望外界不要再以讹传讹。

      陈哲男在书面声明中并且澄清:国亲立委在记者会中提及的“海洋帝国大厦”两户,并非他所有,乃由其子立委陈其迈夫妇、女儿于民国九十年十月共同出资购买;媳妇担任主治医师,女儿也于大学任教,三人均有固定薪资。

      该屋总价二千多万,其中一千多万系向银行贷款,并非豪宅、亦非楼中楼,更非国亲所指市值六千多万,购屋过程一切合法透明。

  • 古时,人们经常通过一定的仪式活动庆祝丰收,祈求美好生活。长此以往,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就形成了。佛山继1月30日南海乐安灯会以后,南海大沥狮会、南海官窑生菜会、高明东西村和塘肚村的“行神”、禅城“行通济”等民俗活动将相继于元宵前及元宵当天举行。

    “行通济,没闭翳(烦恼)”,意思就是到通济桥走一走,全年都会没忧愁。元宵节“行通济”已经是流传了400多年的民间传统习俗,如今这一习俗已经成为佛山人过元宵节不可或缺的节目。通济桥建成至今已经有400多年,“行通济”的习俗则是从清朝初年形成的。

  • 山西有个祁县,祁县有个闻名全国的乔家大院。据说拥有多家商号的乔家历经三代后,在清朝后期的资产达几千万两白银。可是,坐拥千万资产的乔家在当地老百姓中的口碑却甚好,原因是乔家三代人都为人宽厚,乐善好施。乔家的故事一直被当地的人们被传诵着。

  • 中国辽宁省黑山县励家火车站,建于清朝末年历经百年历史。去年8月被强行扒除,20万人因此受困。
  • 我爱与一群老教师坐在一起喝茶,他们的平均年龄比我大四十岁,其中还有我父亲的启蒙老师,讲起父亲儿时的趣话,常常让我笑得喘不过气来。

    与老人们坐在一起,几乎就坐进了中国近代史,老人们讲清朝讲民国讲维新讲共和,除了六十年代他们几乎什么都讲,偶有人不小心讲了,则引得有人怒目圆睁,有人闷头啜茶,有人紧紧抓住茶瓶,半天不说一句话,这也是老人们最容易引起纷争的时候,因为在六十年代的他们中,有人姓“保”,有人姓“造”,有是专政对象,有人是被专政对象。尽管时间已隔了很远,他们心中的烙印却是不可磨灭的。这些印记,不独表现在喝茶聊天之中,不夸张地说,这些印记深深地笼罩着他们的生活,他们的行为在我们眼中也因此有些怪诞。

  • 都21世纪了,在中国政坛仍旧沿用历代封建社会帝王的“祖制”也承袭如清朝慈禧“老佛爷”等的垂帘听政。这不是一句笑话,而是客观存在的现实。
  • 朱柏庐是明末昆山人。他父亲在抵御清军时遇难,他扶着母亲、带着弟妹辗转流离,极是辛苦。清朝统一天下后,他无心为官,在乡里教授学生,潜心做学问,说“读书志在圣贤”。
  • 看过我照片了吗?留个小辫,一年不理发,留成个马尾辫,呵呵!

    别急呀,这个小辫也快绞掉了,到了民国,不绞也得绞,是留头不留发!我也知道,这大清朝就快完蛋了,就跟我这小辫似的,像个兔子尾巴,长不了……

  • 西晋的华丽深宫内,住着一位特殊的皇妃。她既没有显赫的家世,也没有倾国的容貌,反而姿陋无宠,体弱多病。但她凭借独一无二的才德,位居众妃嫔之首,深受宫人礼敬。当三千佳丽湮没于历史洪流,人们却记住了她美好的姓名。
  • 日本人为何对杨贵妃情有独钟?贵妃墓中葬的是谁?山口百惠原来姓杨,她真的是杨贵妃的后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