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圣人——“史圣”司马迁

楚天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83
【字号】    
   标签: tags: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约前87年),字子长,左冯诩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其父司马谈学问渊博,精通天文星历和黄老之学,所着《论六家要旨》一文,对先秦各家主要学说作了简要而具有独特眼光的评论。司马迁幼年在思想、人格及治学态度上,无疑均受到了父亲的很大影响。

司马迁将近十岁时,随就任太史令的父亲迁居长安,先后师从经学大师董仲舒学习《春秋》,师从古文家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这一切都奠定了他的学问的基础。

二十岁那年,司马迁开始广泛的漫游。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这一次游历他的足迹到达会稽,访问夏禹的遗迹;到过姑苏,眺望范蠡泛舟的五湖;到达淮阴,访求韩信的故事;到过丰沛,访问刘邦、萧何的故乡;到过大梁,访问夷门,并考察秦军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过楚,访问春申君的宫殿遗址;到过薛地,考察孟尝君的封邑;到过邹鲁,拜仰孔孟的家乡。此外,他还北过涿鹿,登长城,南游沅湘,西至崆峒。壮游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漫游回来以后,仕为郎中,又奉使到过四川、云南一带。以后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而游历了更多的地方。他的几次漫游,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漫游开拓了他的胸襟和眼界,使他接触到各个阶层各种人物的生活,并且搜集到许多历史人物的资料和传说。这一切,对他后来写作《史记》起了很大作用。

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司马谈去世。临终前,把著述历史的未竟之业作为一项遗愿嘱托给司马迁。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任太史令,这使他有机会读遍皇家藏书处石室金柜收藏的文史经籍,诸子百家,及各种档案史料。此后,他孜孜不倦地阅读国家藏书,研究各种史料,潜心于着史,并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以太史令身份和中大夫孙卿、壶遂及历官邓平、落下闳、天文学家唐都等二十余人改革历法,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太初历》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也是中国历法史上进行的第一次大改革。

在主持改历工作后,司马迁致力于搜集整理史料,并开始写作《史记》,时年四十二岁。不料,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抗击匈奴,力战之后,兵败投降。消息传来,武帝大为震怒,朝臣也纷纷附随斥骂李陵。司马迁愤怒于安享富贵的朝臣对冒死涉险的将领如此毫无同情心,便陈说李陵投降乃出于无奈,以后必将伺机报答汉朝。李陵兵败,实由武帝任用无能的外戚李广利为主帅所致,司马迁的辩护,也就触怒了武帝。他因此受到“腐刑”的惩罚。对于司马迁来说,这是人生的奇耻大辱,远比死刑更为痛苦。他曾想到自杀,又想到著述尚未完成,不应轻于一死,他终于从许多古代圣贤的苦难中看到出路 ,于是“隐忍苟活”,决心完成自己写成《史记》的宏愿,在著述历史中求得生命的最高实现。司马迁曾撰有《报任安书》,这是一篇著名的论说散文。文中叙述了他因李陵事件而受宫刑的过程;抒发了忠而见疑、无辜受刑的悲愤,暴露了汉武帝的专横残忍及当时的酷吏政治;最后,表达了自己发愤著书、创作《史记》的决心,而为历代传颂。

两年后,司马迁出狱,迁为中书令,但无心仕进,积极著述,大约在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史记》终于写成。此后,司马迁的事不可考,大概逝世于武帝末年。《史记》也称《太史公书》,又称《太史公记》、《太史记》,至东汉末年才改称为《史记》。司马迁意在使其“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汉宣帝时,司马迁外孙杨恽把它公之于世。其时已有少量缺篇,为后人褚少孙等补足。

司马迁的《史记》,是他以毕生的精力完成的伟大历史巨著。这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恢宏先河,所记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总结了中国三千年历史的发展,共一百三十篇,共计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包括: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其中《本纪》十二篇,是按帝王的世系和年代记述政治上的一些重要事迹。《表》十篇,是排比并列历代帝王和侯国间的 一些大事。《书》八篇,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书论述。《世家》三十篇,是记叙诸侯王国和辅汉功臣的。(孔子非王侯,列入《世家》是例外)《列传》七十篇,是一般人物传记。

《史记》包罗广泛,体大思精。它不仅写了远古、近古,也写了现代、当代;不仅写了中原、华夏,也写了边疆、外国;不仅写了政治、军事,也写了经济、文化;不仅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了下层社会各色人等。这种囊括古今各类知识、各家各派文化于一炉而加以融会贯通的气魄,是前无古人的。

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创了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纪传体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给人们展现了丰富多彩而又各具个性的历史人物。有震铄古今的帝王如秦始皇、项羽、刘邦、汉武帝;有家喻户晓的朝臣如管仲、晏婴、萧何、张良;有百战百胜的名将如白起、韩信、卫青、霍祛病;有改革家如吴起、商鞅、赵武灵王;其他节烈型的有屈原、王蠋;口辩型的有张仪、苏秦、郦食其;侠义型的有鲁仲连、荆轲、朱家、郭解;滑稽型的有淳于髡、优旃等等。所涉人物形象千姿百态,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司马迁自述其写作此书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种打通一切领域,自立学术章程,总结一切规律以求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宏伟目标,也是前无古人的。《史记》语言生动抒情,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史记》中有些作品篇幅不长,而通篇像一首诗,如《伯夷列传》、《屈原列传》、《游侠列传》等。而《史记》中大量篇章的抒情性是在于作品的夹叙夹议,以及融浓厚的爱憎感情于叙事、描写之中。如《项羽本纪》、《魏公子列传》、《李将军列传》等。

《史记》的出现,确定了中国古代传记的基本格局,诸如思想方面的以史为鉴,富有教化作用;形式方面的篇幅短小,强调表现人物性格,而不在堆砌材料的多与全,以及语言的精美、抒情等等。而《史记》写人物、写故事的方法则又给中国后世小说、戏剧以深刻影响,《史记》中的诸多主题、人物范型,以及故事的许多情节场面,都为后世的小说、戏剧开创了先河。

除《史记》外,司马迁还作赋八篇,均已散佚散,唯《艺文类聚》卷三十引有《悲士不遇赋》片段。

司马迁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突出的地位。《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当之无愧的。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白米饭是很好的养胃食物,可作为主食适当的吃。(Shutterstock)
    现代人说,幽默一种沟通表达的艺术,而对苏轼而言,应该也是心态乐观的一种生活态度吧!
  • 很多人都读过贾岛的诗歌《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唐朝的寻隐诗自成一派,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唐朝诗人,一次次走进山水佳境,踏上寻仙问道之旅。大唐诗坛最耀眼的明星——诗仙李白,他的寻隐之旅有怎样的玄妙意境呢?(《古韵流芳》提供)
  • 当大唐进入鼎盛阶段,乐舞艺术也达到了中华历史的最高峰。其中有一位舞姬、一支舞蹈,留给大诗人杜甫最深的印象。哪怕经过五十年之久,他永远铭记着观者如山、一舞动四方的盛况。
  • 炼丹 中国画
    刘商感叹光阴实在太急促短暂,在世劳累辛苦,求得虚浮的荣耀和世间的官位,又有什么好处呢?刘商心想,古代的贤人都弃官去寻求道术,大多都能超脱尘世而仙去。而自己的儿女都已经完成婚姻嫁娶,他告诉自己实在不应再被世俗所累了。
  • 刘庭式坚持娶了盲女做妻子,两人一直白头到老,后来盲妻去世,刘庭式十分的悲伤,一直都不肯再娶。
  • 隐士陶渊明的真实生活,平淡自然,既有烟火气息,也蕴含超然境界。归隐田园是他的人生归宿,他固守之,吟咏之,将其打造成充满诗意的精神乐园,并开创了自成一派的隐逸田园诗歌。
  • 他是庭院中咏梅吟霜的寒门书生,也是江水畔登高抚琴的悲秋文人。他生于动荡乱世,怀抱治世理想,却长年辗转宦游,难以施展才智。故而他笔下的诗文,多慷慨不平之气,奔涌恣肆之情,唱出了失意文士的心声。
  • 近二百年历史的南朝,偏安烟雨江南,却缔造了绮丽诗文,上承魏晋风骨,下启隋唐气象。这其中,出身皇族的萧统,居储君之尊,纳才学之士,唱和诗赋,编纂文集,成就六朝以来最繁荣的文学盛况。
  • 中国人都知道,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史上占有不可磨灭的地位。然而写文章行云流水的他,更有一悲天悯人的胸怀,他不畏强权,勇于为民喉舌。
  • “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是陶侃的曾孙,祖父外祖父虽是东晋的名士,但是到陶渊明时,家世已经衰落。然而自幼就贫困的他,并不以贫为苦,他一生虽没有显赫的功业,但他高尚的人格和诗文的成就,却受后人崇仰传诵不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