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和生态保护

戴国仁
font print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4月25日讯】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8年),著名军事家和政治家。在他治国理政的生涯中,先后营建了中都皇城和南京城,传承深化了都城建筑“山环水抱,山清水秀”的生态观;明朝颁行的法律政令,有许多维护自然环境的举措。

朱元璋自幼贫寒,父母兄长均死于瘟疫,孤苦无依时他入皇觉寺为僧。后来,参加元末郭子兴黄巾起义军,因功勋卓著,被封为左副元帅,先后战胜陈友谅和张士诚军团,于公元1368年建立了明朝。

朱元璋传承了汉、唐、宋、元都城建筑的生态观。1386年,在南京城市建设的基础上,营造了皇城、府城和外城。其规划布局,反映了明代城市建设的生态意识。其实,早在1369年,朱元璋就在风阳营建了中都皇城,虽然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沧桑,至今风骨、气势犹存。后来,明成祖朱棣于1420年扩建了紫禁城,基本上依照了中都皇城和南京的设计架构,气势更加宏伟壮观。精美绝伦的石刻、木雕和彩绘,美轮美奂的亭台、楼榭,集中体现了中华建筑艺术的传统精华与独特风格;苍绿的松柏,蓝色的琉璃瓦,金色的宫顶,与碧波荡漾的护城河水色天光,组合成故宫生态建筑古典美的壮丽画卷。现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诚赞叹:紫禁城“为世界现存中古时代都市之最伟大者”。应该说,朱元璋和他的王朝先后拓建的南京和紫禁城,深化了“山环水抱,山清水秀”的都市建筑生态观。

开国之初,朱元璋遵从儒家“帝王育物”、“天地好生”的主张,颁布实行了有利于恢复自然生态、保护生物资源的禁令:“冬春之交,不施川泽;春夏之交,毒药不施原野。苗盛禁蹂躏,谷登禁焚燎。”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物种保护等作出具体禁限。随后还发布了停止采捕鹧鸪、竹鸡等禽鸟的诏谕,并禁令附属国进献珍稀野生动物。

明代还推行了湿地封禁维护的政令。《广志绎》记载:明代“中、大、小三海,水四时不竭,禽鹿獐兔、果蔬草木之属皆禁物也。”京城太液池北的苑地,养有貂鼠、孔雀、白鹤等珍禽异鸟。为帝王狩猎营造的皇家公园,客观上保护了野生动物,维护了生物多样性。

明朝对边疆林木的保护也高度重视。天顺元年,英宗命令:“易州—带山场,……人马经行去处,不许采取柴炭。”到了明朝中期,砍伐贩卖山林的情况日益严重,孝宗颁诏山西、宁夏、辽东等地官员,禁止军民砍伐贩卖林木,违者发配充军。为防御塞外骑兵犯境,明朝以天然林网为屏障,布设“九边”防护措施,对盗伐边境林木的行为,严加制裁,使华北、东北乃至西北大部分的天然林得以保护。

明代从中央到地方都有通告植树造林的政令。1394年,朱元璋诏令屯军士兵,每人“树桑枣百株,柿、栗、胡桃之类,随地所宜植之”,又“令天下百姓,务要多栽桑枣”,同时发布新植桑枣免征赋税的政策。这种奖惩结合的办法,使园林的规模大增。加之朝廷以植树造林的绩效考核官吏,更促进了林木的种植数量。植树造林即成风气,就连开国重臣刘基也“树群木,嘉果骈植”,京城、闾巷以至乡村,“迎春而碧叶云蓊,望秋而硕果星繁”。据1395年统计,湖广所属州县种植林果总数达8000多万株,全国约合10亿株,疏通河道4000多条,生态成效显着。

明朝曾设置过与生态环境事务相关的管理机构——工部虞衡清吏司,掌管天下“山泽采捕、陶冶之事”,出台了关于休渔和休牧的禁令,从机构和制度方面,维护了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原载《中国环境》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