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学》序

快乐大师的快乐秘密

文/丹尼尔‧高曼
font print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我第一次遇见马修,是在尼泊尔加德满都市雪谦寺后方的小房间里,他正躬着背挤在电脑前。当时马修正指导着ㄧ群僧侣,努力的把经文打入电脑,这些传统的经文都是用手刻在长方形的木块上,然后再用刻好的木块印在纸页上;而现在这群僧侣正运用一种特殊设计的藏文字体,把经文一字一字的打入电脑中。

最近我有机会与马修一起在“心智与生命学院”(Mind and Life Institute)合作,这个机构是专门邀请科学家与佛教的学者们对话。这个尚在进行中的对话,已然有着惊人的发现,这些发现显示出禅定能如何形塑脑部,强化产生慈悲及幸福感的神经中心。

在这一方面,马修的谈话具有无可匹配的权威。我见证了他与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情绪神经科学实验室”(Laboratory for Affective Neuroscience)的李察.大卫森(Richard J. Davidson)教授的研讨合作,他们正试着为资深的禅修者准备一系列的脑部测试,马修既是主要的研讨者,因为他要考虑哪一种测验是最具效力及意义的,同时他也是第一位被测试的对象。

在第一个测试中,马修躺在声响很吵的核磁共振影像(MRI)箱筒中,诊断的影像机器运用巨大的核磁共振,在被测试者的身上旋转着。核磁共振可以将一个人的脑部(或其他的内部组织)影像准确的呈现出来,但对很多人而言这是一种磨难,有些被困在这个像怪兽般机器里的人,会感到惊慌失措。马修躺在核磁共振的箱筒中三个多小时,这期间他按着步骤做了几种的禅定,包括专注、观想及慈悲的禅定。

在一段激烈的测试结束后,我们冲进房里去看马修的情况,对他刚才所承受的压力,我们心中都有着些微的不安。然而马修微笑着从箱筒机器中起身,他的评语是“这就像一次迷你的闭关。”

对很多人而言,马修的反应是很惊人的,这也说明了他的特殊心境,能够以平等心甚至喜悦的能力,来面对生命中的起伏上下。而我也了解到马修拥有全然的生命喜悦。

除了修养好外,马修总是带着一份安静的聪慧及敏捷的心。我见证到马修在“心智与生命”的会议中,与达赖喇嘛及一群科学家们,对一个科学主题的深度探索。马修通常代表着佛法的观点,他言谈带着流畅的才智,轻易就把心灵及科学的语汇交织在一起。

在《快乐学》这本书中,马修巧妙地结合他所熟悉的科学、哲学和佛学智慧,提出实用而富启发性的洞见。他对快乐的见解,挑战我们每天所谈到的喜悦概念。他提出具说服力的辩论,主张知足胜于享乐时光、利他主义优于自私。此外,马修还告诉我们如何培养这种快乐的能力。

另一方面来说,马修没有提出速成的解决之道,因为他非常了解心意的训练需要时间及努力。他回到整个机制的根本,也就是造成痛苦及快乐的根源,对于心意是如何运作,马修提供了清新的洞见,同时也告诉我们在处理困难情绪时,应采取什么样的方法。他提出一个完善的路径图,引导我们切实修练真正的幸福。

我和妻子第一次遇见马修后,又碰巧在加德满都的机场与马修共度好几小时,等待着无止境延迟的班机。因着马修的磁场,那等待的几小时就像几分钟般的飞跃过去。毫无疑问,马修是我认识的人中最快乐的人之一,而快乐是会传染的。愿读者同样被传染,享受着书页中的乐趣。◇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东方社会中,最常听到的是:“我们缺资源、缺技术、缺资金、缺市场、缺政府的扶植、缺低利的贷款……”事实上,最缺的是人才,更缺的是人品;反映在企业经营上的,就是缺“企业伦理”(或“企业品德”)。
  • 在我交往的朋友中,最会运用中文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首推高希均教授。他举笔为文时,总会引人入胜;在演讲时,更是铿锵有力,风趣横生。有人说,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笔锋常带感情,易渗入人的肺腑,而我认为现代的经济学者高希均笔锋不仅常带感情,而且也富理性。本来,经济术语是无感情而重理性的,但高教授却赋予它趣味,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 现代父母比过去的年代接受了更多的教育,有了更好的专业训练,但是在为人父母及教养孩子的挑战中,因为社会文化的快速改变,却也面临了更多的挫折与不确定。

  • 自十七世纪起,法国人便不断地造访中国,无论往昔造访的理由为何,今日大底是宗教、军事、商业或艺术。法国对中国的这种狂热,并未将台湾排除在外;十九世纪末法国远征台湾未竟其功的经验,及今日与台湾的文化经济交流,都让西方发现,台湾是一个中华文明未受革命摧残的真正中国。
  • 中国所呈现的整体形象,并不协调:中共文宣影片所强调形塑的是成功、进步、稳定及和谐,但影像却是经济跃进、暴发户新贵及悲惨平民交叉呈现。当影像出现贫苦的农民、百受凌辱的移民、遭排挤的劳工,以及孤独老人与病人时,影片都以“我们正处过渡时期”一语带过。这不正是昔日导致中国帝王逊位时所呈现之民心涣散的景象?
  • 正如威儿玛‧瓦历斯透过莎,较年轻的那个婆婆说的:“我的意志力比我的身体知觉还要强大。”这句话,从原始洞窟到现代职场,在所有人类群聚型态里,都可轻易找到拥护者,也可轻易成为艰难处境时的救赎。
  • 两个老婆婆静静的坐了很久。最后莎开口了:“可是你们也许会在我们最需要你们的时候,再一次抛弃我们?”达古花了一些时间想要怎么回答,心想要是酋长在这里回答问题就好了,因为酋长对于回答这样的问题比他有经验多了。
  • 人生目的何在?生命意义何在?人间真理何在?这类“大哉问”的问题,正是本书所探讨的主题。

    处在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的无常世界中,人如何面对困境?如何活下去?在人生列车即将抵达终站时,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事?

  • 在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 1843~1916)的短篇小说《中间岁月》(The Middle Years)中,主角是面临死亡的作家,由一位年轻医生照料着,这位医生心中怀着成为作家的秘密愿望。作家想要以治疗者与艺术家的身份为医生指点迷津,透露关于生命与世界的唯一真理:“我们都是在黑暗中摸索——尽自己所能,付出所有。我们的怀疑就是我们的热情,而热情是我们的任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