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重量——不安 年代中的希望与救赎》序

生命价值的抉择

文/文荣光
font print 人气: 1
【字号】    
   标签: tags:

人生目的何在?生命意义何在?人间真理何在?这类“大哉问”的问题,正是本书所探讨的主题。

处在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的无常世界中,人如何面对困境?如何活下去?在人生列车即将抵达终站时,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事?

凯博文教授这本看似传记文学式的小书,其实是他本人结合精神医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宗教、艺术、心理治疗学,以及伦理学等,融会贯通、呕心沥血大作。

做为一位桃李满天下,足迹遍全球的顶尖学者,同时也是悲天悯人、身体力行、吃苦若补的真理追求者,凯博文透过本书八位主角的故事,加上现身说法的自传,论述人生的终极关怀以及生命真正重要的意义是什么。

他们的悲剧性传奇遭遇,与道德重整的心路历程,及其对人类社会芸芸众生的宝贵启示,在这位伦理哲学与心理治疗大师的笔下,字字扣人心弦,句句敲入灵魂深处,令人感同身受、悲喜交集。在人生苦难深渊中,喜见救赎光明;在生命的尽头,重享爱与希望。

对华人文化与精神健康领域钻研甚深的凯博文教授这本书,乃集其博大精深专业学问与人生智慧而成的精华创作。其中隐约可见华人易经哲学与关系理论的影子,特别是其中一位主角严仲叔医师的故事读来令人感动之余,别有一番戚戚滋味在心头。

本书作者所提倡的伦理治疗及对自我批判、关系转化与道德重建的描述,其造诣之高深实已超越精神分析或一般社会心理治疗的境界。这实在是一本言简意赅、深入浅出、用字精准、浑厚有力、内文交待完整,不用他人赘序或导读的文学精品,可说是愈看愈发人深省的诺贝尔奖级经典之作。◇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第一次听人说起青松谷东会,我好羡慕,那之前才刚尝过一次果树认养彻底失败的滋味,当时我以一棵果树五千元的代价,让消费者认养,我担任平日所有的管理工作,也欢迎认养者随时来“斗脚手”。消息寄给朋友,朋友再传给朋友,收到二十多个认养订单,但没人依约预先付款,当然也没人说要来工作。
  • “喂!你好,我是跟你们买米的那个……”“喂!请问你们是不是有在卖米……”自从接下谷东俱乐部田间管理员的棒子之后,每个月总会接到不少这样的电话。咦?谷东俱乐部难道不是标榜说,让吃米的消费者,有机会透过“委托耕作”的模式,变身为货真价实种米的农夫吗?怎么还会有人上门买米?聪明如你,或许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矛盾,但是究竟如何,还请耐心听我娓娓道来。
  • 在东方社会中,最常听到的是:“我们缺资源、缺技术、缺资金、缺市场、缺政府的扶植、缺低利的贷款……”事实上,最缺的是人才,更缺的是人品;反映在企业经营上的,就是缺“企业伦理”(或“企业品德”)。
  • 在我交往的朋友中,最会运用中文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首推高希均教授。他举笔为文时,总会引人入胜;在演讲时,更是铿锵有力,风趣横生。有人说,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笔锋常带感情,易渗入人的肺腑,而我认为现代的经济学者高希均笔锋不仅常带感情,而且也富理性。本来,经济术语是无感情而重理性的,但高教授却赋予它趣味,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 现代父母比过去的年代接受了更多的教育,有了更好的专业训练,但是在为人父母及教养孩子的挑战中,因为社会文化的快速改变,却也面临了更多的挫折与不确定。

  • 自十七世纪起,法国人便不断地造访中国,无论往昔造访的理由为何,今日大底是宗教、军事、商业或艺术。法国对中国的这种狂热,并未将台湾排除在外;十九世纪末法国远征台湾未竟其功的经验,及今日与台湾的文化经济交流,都让西方发现,台湾是一个中华文明未受革命摧残的真正中国。
  • 中国所呈现的整体形象,并不协调:中共文宣影片所强调形塑的是成功、进步、稳定及和谐,但影像却是经济跃进、暴发户新贵及悲惨平民交叉呈现。当影像出现贫苦的农民、百受凌辱的移民、遭排挤的劳工,以及孤独老人与病人时,影片都以“我们正处过渡时期”一语带过。这不正是昔日导致中国帝王逊位时所呈现之民心涣散的景象?
  • 正如威儿玛‧瓦历斯透过莎,较年轻的那个婆婆说的:“我的意志力比我的身体知觉还要强大。”这句话,从原始洞窟到现代职场,在所有人类群聚型态里,都可轻易找到拥护者,也可轻易成为艰难处境时的救赎。
  • 两个老婆婆静静的坐了很久。最后莎开口了:“可是你们也许会在我们最需要你们的时候,再一次抛弃我们?”达古花了一些时间想要怎么回答,心想要是酋长在这里回答问题就好了,因为酋长对于回答这样的问题比他有经验多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