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人物】“浓墨宰相”刘罗锅

淑萍;图:翠莉
font print 人气: 60
【字号】    
   标签: tags: ,

刘罗锅原名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生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其实“刘罗锅”的叫法是嘉庆时候传开来的,当时刘墉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走起路来背也驼了,嘉庆皇帝便开玩笑称其为刘驼子,才渐渐有了“刘罗锅”的叫法。

刘墉出身于书香世家,家族显赫,祖父刘棨是康熙二十四年进士,官至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是雍正二年的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由于刘统勋是功臣,深受乾隆皇帝的倚重与信任,他曾同时担任工部、吏部、刑部三部尚书及东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军机大臣,担任的职位之多,据说只有后来的和绅与之能比。不过,刘统勋的人品却远超过和绅,他一生清廉、刚正,病逝之后,连皇帝都感叹说:“统勋一死,朕失一股肱”。

刘墉于三十二岁那年考取进士,从此踏入仕途。刘墉为官清廉勤政,颇有乃父之风。官至体仁阁大学上加太子太保。由他死后的谥号“文清”可看出,其从政为官的确清廉。不过,刘墉不仅是当时有名的清官,还是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

刘墉的书法堪称一绝,有“浓墨宰相”之称。与铁保、翁方纲、成亲王三人并称为清代四大书法家,而刘墉为四大家之首。早年在康、干皇帝酷爱董其昌、赵孟頫书风的影响下,初师董、赵,又学钟繇,字体秀丽圆润;中年学颜真卿、苏轼,笔墨饱满、雄健有力,时人盛赞其字“如棉裹铁”;晚年一心向佛,受佛学与禅理影响,字体洒脱出凡、意到笔成。清人徐珂评价其书法:“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所谓金声玉振,集群贤之大成也。其书之佳妙,正在精华蕴蓄,劲气内敛,殆如浑然太极,包罗万有,人莫测其高深耳”(《清稗类钞》)。清人梁章?s也说:“国朝书家刘石庵(注:即刘墉)相国,无日不临帖,肘不去案者六十年,善于用墨,魅力甚厚,常自言:‘耗去数万斤油矣’。”(《楹联三话》)可见刘墉在书法方面用功至深。

刘墉书法,在当时名盛一时,每天都有很多人登门求字,有时他实在疲于应付,不得已只好命身边姬妾代笔,因姬妾们平时多跟着刘墉学,竟然也能假以乱真,据说写出来的字连刘墉本人也难以辨别呢。

刘墉曾说:“吾生平有三艺,题跋第一,诗次之,字又次之。”所以他不但精于书法,也善吟诗作对。据闻他的绘画技巧也不同凡响,尤其擅长水墨芦花,可能是因为他的书法名声极大,所以后世都不知他在诗文和绘画上的成就。

晚年向佛的刘墉对自己的往生似有预知。嘉庆九年某日,他特地召来尚书英煦斋,跟他聊起从雍正到乾隆的一些陈年往事,聊了很久,最后刘墉说:“我要走了,你无需挂念。”就这样,隔了一天,刘墉即端坐而逝,享寿八十五。@*(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王安石是北宋的政治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为官清廉,一生锐意改革积弱成习的朝政,虽然因为得不到朝中重臣的支持,从而功败垂成,但他忧国忧民、不计个人毁誉的精神,仍为后世所推崇。

  • 耿弇,字伯昭,扶风茂陵(今陕西)人。他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大将军,“云台二十八将”之一,也是汉高祖刘邦的后裔。
  • 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因,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人,北宋散文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 吕蒙(西元178~219)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他从孙策手下一名小兵,当到吴国大都督;从一介武夫,成为文武双全的大将,是三国传奇性的人物之一。
  • 吕蒙少时年轻时性情火爆,不读书传,随着知识的增长,待人处事上有显着的进步。以前,吕蒙每要上陈大事,常不用笔墨起草即便口占为疏。所以在领部曲事时常被江夏太守蔡遗所轻蔑,但吕蒙终无恨意。
  • 赵孟頫(1254至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又号松雪道人、鸥波,湖州(浙江吴兴)人。赵孟頫出身宋室官宦书香之家,是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幼小聪慧,读书过目成诵,才华洋溢。
  • 在中华文化的川流中,“虚室生白”是中华文化的思想观之一,它出现在道家思想中,也被历代不同的人事物取用,历来受到重视未有间断,成了一种处世智慧。“虚室生白”出自何处?我们的先人怎样用生命去实践这种精神?
  • 王祐在家中庭院种了三棵槐树,树荫满庭,他对人说:“我的儿孙,必定有人贵为三公,这三棵槐树就是标示。”他对王旦满怀信心,说:“这孩子将来定会成为一位公正的相国。”后来他的话应验了,王旦果然贵为宋真宗一朝的贤相,受到真宗皇帝的倚重、敬爱。
  • 韩琦以芍药这花中宰相为祥瑞之兆,圆满了“四相簪花宴”。李固言芙蓉镜下状元及第,纱笼中人必能当上宰相。冥冥中皆有定数,命里有时自能水到渠成,命里无时也难以强求。
  • 名画《女史箴图》是中国绘画史上留下的开卷画,也是“展示世界历史的100件文物”之一。这画如何表现人物画的传统精神?画史鼻祖顾恺之的绘画技艺如何精彩诠释宰相张华《女史箴》的鉴戒精神与内涵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