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种田笔记: 榖东俱乐部》序

田里的一半

文/李宝莲
【字号】    
   标签: tags:

第一次听人说起青松谷东会,我好羡慕,那之前才刚尝过一次果树认养彻底失败的滋味,当时我以一棵果树五千元的代价,让消费者认养,我担任平日所有的管理工作,也欢迎认养者随时来“斗脚手”。消息寄给朋友,朋友再传给朋友,收到二十多个认养订单,但没人依约预先付款,当然也没人说要来工作。

梨子成熟了,一个个打电话,一个个说没空,客人不提是否代采代寄?我也不好意思再问。看著名单上的最后一个号码,我颓然放下听筒没有拨号……梨子采完,也贱价卖完,那位唯一没接到电话的朋友,说已找好朋友要来,说我怎可食言背信……而青松竟然拥有一票忠实的谷东,花钱还帮忙下田!

几年后第一次见到青松,在一个座谈会上,话题围绕着回乡青年的心路,以及对农村新貌的愿景。言谈中感觉到这人的心是泥土养出来的,厚实、蓬勃、迎向朝阳,也承受得起风雨。在新农业价值观上有同样植根于泥土的契合──做为一种产业,农业可能已是夕阳;但做为一种全方位的生活选择,它绝对是朝阳!让我们一见如故的想法是:务农不该只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生活信念、一种与土地存亡与共的全然交付,一个自我完成的课题。

我想起一九九三年,我在太鲁阁初次尝试种植,还不敢想做真正的农人,租了新城立雾溪三角洲上的一分旱地,开始怯怯地摸索泥土与植物。每当菜蔬经历惨烈的地上虫啃、地下鼠啮,以及空中鸟啄之后,还有一丁点收成,就会迫不及待想与家人朋友分享。

一回,也算乡下长大的朋友到我田里,我快乐地一一介绍一分地上的二十六种作物,指到空心菜时,朋友惊问:“这是空心菜?”

显然颠覆了她对空心菜的印象:“怎么这么……”,我灵机一动:“空心菜有两种,这是旱地细叶的品种。”她哈哈大笑:“恐怕是农人有两种吧?”我不忤反乐,顺着她的机灵思考下去。

生产食物当然是农人的天职,但食物不也有两种吗?一种有形、有能量与滋味的食物,维持人的肉体;另一种是无形的精神粮食,滋养人的灵魂。二者其实不可分,但在食物变成纯商品交易时,它无形的一半也随之流失。人的身体愈是养尊处优,灵魂愈是衰弱。

一般人对自足生活的陌生,对土地环境的漠不关心,都是因此而起。

被嘲“农人有两种”的我,如今更加肯定第一种农人只生产作物的一半,第二种农人生产著作物的全部──包括他们自己从土地吸纳的精神、成长的心灵与生活的智慧。不过,这无形的附加物也只能卖一半,另一半要靠买者自己去发现、收取;而且这一半卖的人不但不会减少,还会随着买者收取愈多而长养愈丰,所以聪明的青松不只卖出这一半,还亲自带着他的谷东去发现另一半……◇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猛犸象狩猎计划预定在秋初,也就是这毛茸茸的巨兽往南迁徙之时。这计划连从最乐观的角度来看都有风险,但全部落的人知道后都非常兴奋。这趟远征将前往半岛的北端,接近半岛与大陆连接处,到时候凡是身强力壮的人都会是远征队一员。他们得走很远的路,狩猎、肢解、将肉加工处理、熬出油脂,才回山洞。
  • 如何才能赢得人心?你需要天生外向,或是拥有优异的直觉,才能在人际关系上成功吗?在打理人际关系的技巧上,是否有人就是天赋异禀,有人就是资质平庸,而我们就只能接受上帝给予我们的能力?如果某人在建立人际关系上已经做得不错了,他是否还能做得更好?
  • 在步调飞快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渴望体验与他人有美好的互动,约翰‧麦斯威尔在《人生一定要沾锅》一书中,提出二十五项人际原则让人们学习,以创造共赢人生。
  • 做了几年妈妈,心怡更成熟了。这本《我的孩子变了!》描述与青少年家庭会谈的现场,也再度展现出她的个人风貌与专业素养。
  • 为了维持完美形象,明明我都是考第三名左右,

    妈妈竟向人炫耀我在班上第一名,

    让我很不舒服……

    这是一个令人伤心难过的家庭故事。

    维宜(化名)是明星高中三年级学生,因为患了忧郁症,高三下开始陆续请长假,不愿意上学。最后,学校顾念其以往表现优异,勉为其难颁发毕业证书给她。当年的升学方式仅有大学联招,想当然耳,维宜没有顺利考上大学,这个挫折对她与家人来说,均是重大打击。

  • 在三峡拓垦“草盛园”,回台北主编《汉方LIFE》,或许是盛璘从美国回来这两年多,周遭亲友注意到的主要工作。

    菜园一隅随兴栽植的农耕方式,以及杂志月刊提倡的现代健康养生观念,都让我比以前更好奇,这位值得敬重的出版社老编辑,最近在实践何种生活信念。

  • 克里斯多夫朋友家有个庭院,不大,约二十来坪,两年前提供出来让克里斯多夫打造朴门示范花园:“野”心花园(Wildheart Garden)。克里斯多夫利用树下一角,安放几张椅子,就地举办朴门课程,推展他的理念。一天,他邀请大家去野心花园帮忙。
  • 我所认识的赵可式教授是个古道热肠、积极进取的人,凡是她认为值得做的事,她总是义无反顾、全力投入。

    赵教授曾数次被成大师生选为教学优良老师。过去几年来,她在成大开授的“医师与生死”与“从医学看生死”这两门课,一直是叫好又叫座。老师教学时必须要能显现其热诚才能感动学生,燃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在赵教授的课堂上,我总是感受到她散发出的一股难以抵挡的热力。

  • 医师也是人,也有他自己的家人及亲朋好友。医师有凡人的感情与理性,也有属于凡人的身体、心理与灵性,脱下白袍,他与一般人无异——会生病、会死亡。

    前三章是医师面对自己所诊治的病人临终与死亡时之态度,本章就将焦点回到医师本身,探讨医师在面对自己亲友死亡时之态度,同时探讨医师本身的生死哲学观。

  • 高智晟承传了母亲的善良、勤劳和坚忍。他做律师,常常是免费为最底层穷人打官司。他走在灯火辉煌的大街上,心想着那些还在苦难中挣扎的人们,所以他告诉妻子,“我觉得我跟这个社会是隔开的,我融入不到这个社会当中。因为我挣的钱越多,我的当事人的苦难越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