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传美术

文艺复兴盛期(5)–达芬奇早年的两幅圣母子

周怡秀
font print 人气: 54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1476 -1480年间,达芬奇画了一系列的圣母子的草图和两幅油画 。油画技法略有不同,但内容相似。其中这幅《康乃馨圣母》构图和空间处理比《拈花圣母》较复杂一些,笔法也较拘谨。然而衣纹丰富而自然的变化,背景壮丽的远山从金色、紫色随大气消失到天空的渐层变化、水晶花瓶和花朵的生动细致以及婴孩皮肤的弹性,都远远摆脱了维洛其奥的画室的风格,成为达芬奇个人无可取代的特征。


《康乃馨圣母》

《拈花圣母》中表现出的人性感染力更是超越了当时的同主题作品。圣母孩童般纯真的笑容和圣婴专注抚弄花朵的神情是如此生动,令人怜爱。

达芬奇花了大量的时间观察人物动态、表情,以捕捉人们微妙的心理和情感。或许在人文主义和自然写实的影响下,达芬奇的圣母子看来人性多于神性。毕竟神降生于人间,也必须经过人间的《情》的浸泡和历练,再从中超脱。如果画家是以人性中至善至真的情操,如慈爱、纯洁,天真等等来诠释神在世间的表现,也是合理且有说服力的。


《拈花圣母》(又名Madonna Benois《班诺瓦圣母》)

和《康乃馨圣母》相较,这幅画更具有达芬奇成熟时期的特征,特别是达芬奇逐渐舍弃坚硬的轮廓线,使人物的外形逐渐溶入背景,纯粹以明暗(Chiaroscuro)来定义物体与空间的关系,同时明暗的渐层过渡十分细腻,可见此时达芬奇已能善用“晕涂法”(Sfumato)的效果。对于人物以外的其它描写也简化许多,省略了不必要的细节,以强化人物主题的重要性。这都是对后世有决定性影响的绘画观念和技法。前述的《康乃馨圣母》画在木板上,而这幅《拈花圣母》是画在画布上的,帆布本身可能也促成了新的明暗画法来制造立体效果。@*

(注1)1478年笔记中写到他正在创作两幅圣母像,可能就是指这2幅作品。
(注2)此画又名《班诺瓦圣母》,是以画作其拥有者班诺瓦家族命名的。以保存状况而言,这幅画有些部分被画的太厚,有些地方色层已经剥落。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45岁的英国探险家亚德里恩.海斯在19个月内完成攀登世界第一高峰圣母峰顶与远征南、北极的壮举,他比先前的“3极点纪录”快了近5个月。
  • 从十四世纪的乔托开始,意大利的艺术家们出自于对希腊罗马古典美学的向往,开始重视对自然的观察与对物体真实表现。十五世纪的马萨其奥(1401- 1428)更往前迈进一步,成功的以透视法和光影法制造了立体的三度空间。此后近百年间人才辈出,虽然在技法上仍属摸索和实验的阶段,然而形成的艺术风格已经多样而可观。当代的人自己也意识到所处的时代非同小可。如十五世纪中叶的马提奥.帕米利就曾说:“感谢上帝让我出生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新时代,在这时代中已经有许多才德并茂的人,其数量之多,越过以往的一千年。”确实,艺术上的蓬勃发展带动着社会风潮,几乎遍及于人们生活所接触的、所看到的一切,艺术家和他们的活动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人们就在街谈巷议中见证着美术的成长。意大利人把这成果丰硕的15世纪叫做“Quattrocento”[1],后来成为艺术史上一个傲人时代的代词。这些先辈的努力奠定的坚实的基础,为文艺复兴盛期开启了大门。
  • 纽西兰总理克拉克今天说,第一位登上世界第一高峰圣母峰的纽西兰探险家艾德蒙.希拉瑞今天早上去世,享年八十八岁。
  • 【大纪元1月11日报导】(中央社记者沈如峰宜兰县十一日电)宗教大融合!宜兰罗东天主教圣母医院今天启用“圣嘉民安宁缓和照护中心病房”,让人惊喜的是在启用典礼上不只为天主教的耶稣神像举行揭幕,还有佛光山的师父也捐了佛像,一起让癌末病人的最后都能找到归宿。
  • 1474-76年,达芬奇创作了他第一幅肖像画﹕《吉妮芙拉.德.宾琪肖像》
  • 〔自由时报编译胡立宗/综合柏林14日外电报导〕意大利艺术家达文西的创作“蒙娜丽莎”闻名于世,但画中主角的身份一直成谜,有些人甚至猜测蒙娜丽莎只是代表完美女性的虚构人物,但德国海德堡大学的最新发现首度肯定,蒙娜丽莎就是佛罗伦斯商人之妻丽莎.洁萝笛妮。
  • 自从世界首位登上圣母峰(珠穆朗玛峰)勇士──新西兰的爱德蒙.希拉里爵士(人们昵称为爱德爵士)于上周五(1月11日) 因心脏病去逝后,他生前与之有深厚联系的世界各地政府、民间纷纷举行对他的悼念活动。在南极,爱德爵士去年以87岁高龄再次抵达过的斯考特基地,以降半旗表示哀悼这位到达世界三极的第一人。英国女王也对爱德爵士的去世表示非常悲伤。
  • 2008年1月11日,征服珠穆朗玛峰(又名圣母峰)第一人——爱德蒙.希拉里爵士(Sir Edmund Hillary)在新西兰去世,享年88岁。新西兰将为爱德爵士举行国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