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相声史《历史名家评点》( 十一 )

刘宝瑞﹙1915—1968﹚
汉霖民俗说唱艺术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13
【字号】    
   标签: tags:

*“单口”大王︰
刘宝瑞﹙1915—1968﹚,北京人,自幼家境贫寒,曾向崇寿峰学艺,十三岁拜张寿臣为师,学说相声。十四岁赴天津,与马三立、赵佩茹、李洁尘等人在南市“联兴茶社”相声大会演出,并在广播电台播音,开始崭露头角。1940年从济南回北京,声誉鹊起。后去南京、上海等地演出,被誉为“单口大王”。到了四十年代末,他赴香港演出,首先把相声艺术介绍给港、澳观众。

*风格独特︰
刘宝瑞的表演汲取了南方“评话”、“独脚戏”的艺术手法,注重声、容、情兼备,还以电影、话剧汲取营养,冲破了“坐谈笑话,不立不动”的框框,不断创新,独树一帜。他注重语言的抑扬顿挫,强调“话”和“相”并重,台词、眼神和表情三结合,堪称单口相声的革新派。他的表演“俗中见雅、平中见爆”,形成了台风稳健潇洒、口风细腻动听的独特风格,被誉为“冷面滑稽”。

他熟悉宫廷历史掌故,社会知识丰富,擅长描述历史时代中的习俗礼仪、用具服饰,以此为背景铺衍故事情节,塑造活生生的人物。如《黄半仙》中朴实的黄蛤蟆,奸诈的崔太监;《连升三级》中的纨裤子弟张好古,昏聩的皇帝等,都刻划的恰到好处。

*教艺育人︰
他教学员,注重教艺育人,常说︰“你们不但学艺,而且要学做人。当初我学艺时,张寿臣老师就告诉我︰‘作艺的凭卖艺吃饭,为人要刚正不阿,不趋炎附势,不溜须拍马。坑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也是这样想,任你官再大,我无求于你。你嘴里说是老百姓的公仆,可实际上争名夺利,不为老百姓着想,我就要在台上唇枪舌剑刺你两下,让老百姓明白明白,反正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当官的敢把我怎么样?”

刘宝瑞给学生讲课,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而他又为人谦和,诲人不倦。为了培养学生,常常和学生互换捧、逗。学生表演中难免出现一些闪失,他能机智的加以补救。有一次演《大保镳》,最后的“底”原本应该是这样的︰
“刘︰…我左手拑住贼人的腕子,右手刀来个海底捞月,“澎”地一声,红光迸现,鲜血直流,斗大的脑袋在地上乱滚…
学生︰你把贼杀啦?
刘︰我把牛宰啦!”

不料,捧哏的学生一紧张,在最后第二句的关键句子脱口而出︰“你把牛杀啦!”这样一来,逗哏的刘宝瑞的“包袱”提早被揭,台词也没了,这怎么收场啊?连后台的演员听到了都为他捏把汗。可是,擅于即兴创作的刘宝瑞却不慌不忙,机智的反问一句︰“知道了,你还问我?”不仅弥补了捧哏的失误,而且获得出人意料的良好效果。

*风范长存︰
据他的学生殷文硕回忆︰“老师常对我们说︰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跟上时代。勇于创新,还得下苦工夫。每到冬天,为了提神静气,记词快捷,他常常到雪地里背台词。他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刘宝瑞的表演艺术,除有单口相声《连升三级》被选进中国大陆的中学语文课本,更被译为英、法、日多种文字之外,他口述的近百段单口相声也已由他的学生殷文硕整理成《刘宝瑞表演单口相声选》,于1983年出版。同年,中国唱片社也出版了同名盒式录音带,发行中国海内、外。

﹙待续﹚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相声艺术成长的过程中,涌现了许多技艺卓绝、承先启后的相声名家。如果说,传统相声作品是资料方面的遗产,那么,相声名家的艺术经验则是精神方面的财富。这里即将为您介绍的相声名家有李德锡、焦德海、张杰尧、张寿臣、马三立、常宝堃、侯宝林、刘宝瑞等人。
  • 焦德海﹙1878—1935﹚,北京人。幼年曾学唱“竹板书”,十五岁时改学相声,拜徐有禄为师。起初,在天桥“撂地”,后到“青云阁茶社”等处献艺。他以“说”、“学”见长,台风稳健,表情细腻,口齿清晰,趣味隽永,属于冷面滑稽。
  • 张寿臣﹙1899—1970年﹚,是清末以来相声的第四代演员,博采众长、集于一身,成为承先启后的一代相声宗师。
  • *嘴皮子的基本功︰
    前面说到张寿臣因丧父家贫,生活艰辛,到了一九一一年正式拜入焦德海门下。由于张寿臣觉得自己是“带艺投师”,想快点儿学本事。然而,焦德海却还把他当作开蒙的“娃娃徒”,整天让他练嘴皮子的基本功,他说︰
    “生意人全靠说来吸引观众,吐字发音务求准确、清晰,声音宏亮,首先得苦练绕口令,锻炼唇、齿、喉、舌各个部位的发音。”
    “要字正腔圆,不准有倒音、讹音、包口音。”
  • 张寿臣虽已出了师,老师却还在关怀、惦念着;有一天,张寿臣在护国寺“撂地”说单口相声,观众很少,焦德海和裕德隆也站那里听,一段说完打钱,观众一哄而散。张寿臣发现老师目睹这样的惨状,难过的低下了头。
  • *坎坷起步︰
    张杰尧﹙1893—1971年﹚,艺名“张傻子”,汉军旗人,祖籍浙江嘉兴,世代作官,后渐衰落。因此从他父亲张武林起,成了变“戏法”、说“评书”的艺人。
  • *出身及特色︰
    马三立,回族,1914年生于北京,祖籍甘肃永昌县,出生于曲艺世家;祖父马诚方是著名的“评书”艺人,擅说《水浒》,名噪一时;父亲马德禄是“相声八德”之一,又是相声前辈艺人恩续的宠徒和门婿;母亲恩萃卿曾壆唱“京韵大鼓”;兄马桂元师承李德锡,以擅演“文哏”段子著称。
  • 常宝堃﹙1922—1951﹚,满族正白旗人,原籍北京,出生于张家口。父亲常连安,艺名“小鑫奎”,原在富连城科班学戏,后来与吴铁庵一起研究戏法,以变戏法谋生。常宝堃六岁开始随父“撂地”卖艺,表演戏法的“说口”。童声清亮、口齿伶俐,抓哏取笑、机敏聪慧,颇受观众的喜爱。张家口盛产磨菇,人们亲昵的给他取个绰号,叫做“小磨菇”。
  • 侯宝林﹙1917—1993﹚,满族,四岁时被舅舅张金斌从外地送到北京地安门外侯家。养父在涛贝勒府当厨师,家境清贫。从懂事起,就饱尝了都市贫民生活的艰辛。抱着碗领施舍粥,捡煤核,卖冰核,卖报,打执事,什么杂活都干过,最后沦落成小要饭的,经常忍饥捱饿。他只免费念过三个月的小学,不到一百天。
  • 在侯宝林漫长的六十年艺术生涯后,他因病在1993年去世,临终前说了这样一段《最后的话》︰“我侯宝林说了一辈子相声,研究了一辈子相声,我的最大愿望是把最好的艺术献给观众。观众是我的恩人、衣食父母,是我的老师。我总觉着再说几十年相声也报答不了养我爱我帮我的观众。现在我难以了却这个心愿了。我衷心希望我所酷爱、视为生命的相声发扬光大,希望有更多的侯宝林献给人民更多的欢乐。我一生都是把欢笑带给观众,如果有一天我不得不永别观众,我也会面带微笑而去。祝愿大家万事如意,生财有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