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相声史《宋代百戏》(三)

相声“说学逗唱”之“学”的部分﹙上﹚
汉霖民俗说唱艺术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8
【字号】    
   标签: tags:

“相声”一词是由“像生”逐渐演化而来的,所以提起宋代百戏中与相声的“学”相关的艺术形式,首先要说说“学像生”。

一、 “像生”
“像生”一词古代早已出现,这里并不是指表演技艺,而是“像真的、像活的”意思。因此宋代百戏中的“学像生”、“乔像生”,都是以摹拟为主的技艺。古代文献中有时提到“像生”,并不是指今日之相声,而是两种含意;一是指人,如“选像生有颜色者三四十人”、“风雨像生货郎旦”等。另是指事物,如“像生鱼灯”、“像生花草”等。

二、 “学乡谈”
属于模仿世态的可以“学乡谈”为例,以北宋都城在汴梁,今之开封来说,摹拟的是山东、河北的乡下人,描述其难得入城,故以“怯”状取笑,以资笑端。所以“学乡谈”不单纯要声音摹拟,还要兼及情态与习俗。

相声艺术与此一脉相承,传统相声里就有一系列带有“怯”字的段子,如《怯剃头》、《怯洗澡》、《怯卖菜》、《怯相面》等,都是在“怯”字上抓哏取笑。而一些经过整理的传统相声,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它清除了带歧视性的“怯”,而代之以情趣盎然的喜剧性,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它还传播了生活知识;如相声《戏剧与方言》的“垫话”︰
“……
甲︰比如说,哥儿俩,住在一个院里,一个在东房住,一个在西房住。夜间都睡觉啦,忽然那屋房门一响,这屋发觉啦,两个人一问、一答,本来这点儿事讲几个字就能解决,要用北京土话能说得啰哩啰唆一大堆。
乙︰那怎么说?
甲︰那屋房门一响,这屋发觉啦︰‘哟嗬!’
乙︰‘哟嗬?’
甲︰对,得先来感叹词。
乙︰好嘛。
甲︰‘哟嗬!那屋“光当”一下子,深更半夜,这是谁出来啦?一声不言语,怪吓人的!’
乙︰嗬!这一大套。
甲︰回答的更啰唆啦,‘啊,是我,哥哥,您还没歇着哪?我出来撒泡尿,没有外人,您歇您的吧,您甭害怕。’
乙︰还真啰唆。
甲︰这位还关照他哪!‘深更半夜的,穿上点儿衣裳,要不然冻着可不是闹着玩的。’
乙︰真好,手足情深!
甲︰‘不要紧的,我这儿披着衣裳哪,撒完尿我就赶紧回去了,您也歇您的吧。’
乙︰哎啊,这说了多少字啊?
甲︰一百多字。如果用精炼的北京话把它分成四句话,只需要十六个字!
乙︰您是说一句话只要四个字?
甲︰是!
乙︰您说说。
甲︰那屋房门一响,这屋发觉啦︰‘这是谁啊?’
乙︰嗯,四个字。
甲︰回答也是四个字︰‘是我您哪。’…‘您干麻去?’…‘我撒泡尿。’
乙︰喝,这省事多了!
甲︰还有比这省事的呢!
乙︰哪儿的话?
甲︰山东话!同是四句话用十二个字就行啦。
乙︰噢,三个字一句。
甲︰那屋房门一响,这屋发觉啦︰﹙学山东话﹚‘这是谁?’
乙︰嗯,三个字。
甲︰回答也是三个字︰﹙学山东话﹚‘这是我。’…‘上哪去?’…‘上便所。’
乙︰这更省事啦!
甲︰嗯,还有比这省事的。
乙︰哪儿的话?
甲︰上海话!也是四句话。
乙︰用多少字?
甲︰八个字。
乙︰两个字一句?
甲︰那屋房门一响,这屋发觉啦︰﹙学上海话﹚‘啥人?’…‘我呀。’…‘啥体﹙事﹚?’…‘撒尿。’
乙︰嘿,有意思,还真省事。
甲︰不,还有比这省事的哪!
乙︰哪儿的话?
甲︰河南话。
乙︰用几个字?
甲︰四个字!
乙︰一个字一句?
甲︰哎。
乙︰怎么说?
甲︰那屋房门一响,这屋发觉啦︰﹙学河南话﹚‘谁?’…‘我。’…‘咋?’…‘溺!’
乙︰嗬!这也太省事啦。
……”

同样是“学乡谈”,也就是学地方方言,目的还是“以资笑端”,也摹拟了山东、上海、河南方言,但经过这样整理的相声段子,格调已经跟“学乡谈”的前身完全不同,根本看不出来本是讥笑乡下人言行举止的出处了。

﹙待续﹚(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代众多的文学艺术形式中,笑话与相声的传承关系最为明显。段宝林在《笑话——人间的喜剧艺术》一书指出︰“单口相声与笑话最为接近,可以说是专业艺人说的笑话,不过单口相声与一般的小笑话不同,它是专业性的,篇幅较长的笑话。相声演员往往把几个小笑话串联起来,增加许多生动的细节,来表现更加丰富的内容。”
  • 笑话跟相声之间的传承关系更多的表现在艺术手法方面,以下略举数端︰
    一、歪讲
    二、吟诗答对
    三、三翻四抖
    四、方言习俗
  • 古代笑话确实为后世的相声艺术注入了许多营养因素,对整体相声艺术的形成有不容低估的影响,并构成相声系统中的主流。然而,古代笑话中的糟糠糟粕也流传到相声中来,目前相声中的一些弊端,其实在古代笑话中就有蛛丝马迹可寻。譬如说,以个人生理缺陷状况来开玩笑的内容,这在古代笑话中就屡见不鲜。
  • 提到“参军戏”的起源,经常引用的是《乐府杂录》中的一段记载︰“…后汉馆陶令石耽﹙朝代官职人名﹚有赃犯﹙贪污受贿,违犯法纪﹚,和帝惜其才,免罪。每宴乐,即令衣白夹衫﹙古代罪人通常这么穿﹚,命优伶戏弄辱之,经年乃放。…”
  • 如同许多失传的艺术形式一样,“参军戏”虽然在唐朝、五代都盛行一时,却鲜有文字记载的脚本流传下来。根据王国维《宋元戏曲考》所附的<优语集>里一些“参军戏”的故事,其中有七、八篇是较为可靠的史料,根据这些剧本内容及其他有关资料,可以归纳出“参军戏”具有如下特色︰
    一、嘲弄讽刺
    二、咸淡见义
  • “参军戏”是好笑的,是诙谐的,是幽默的,又是讲道理跟时事的,这与古代“俳优”的作用与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参军戏”演出的地点如果不在宫廷,就是在帅府,艺人们往往要当着帝王跟达官贵人的面前演出;而“参军戏”内容“敏感”,如果不披上喜剧的外衣,用笑话的面貌出现的话,免不了会给自身带来祸殃。
  • 【大纪元5月30日报导】(中央社记者沈如峰宜兰县三十日电)为呈现说唱艺术的语言趣味,宜兰国立传统艺术中心六月份以“说唱艺术”为主题,精选台语答嘴鼓、歌谣传唱及台湾褒歌等表演,展现台湾传统农业社会中说唱与语言特色。明后两天邀请的是月琴说唱艺人许丽雪,透过独到的韵味呈现弹唱表演艺术之美。
  • 不少学者早就注意到“参军戏”与相声之间的渊源关系,认为相声是由古代的“参军戏”发展、衍伸、变化而来的,因此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优良传统,和喜剧风格的“中国讽刺文学”。很多学者赞同从表演形式跟内容来看,古代的“参军戏”跟现代杂耍类的相声,具有百分之九十的相似性,但绝不是在“参军戏”跟相声之间划等号。
  • 宋代的百戏杂陈、盛况空前,说唱艺术臻于高潮。据文献记载推断,宋代百戏中明确属于说唱艺术的至少有︰“讲史”、“说三分”、“五代史”、“小说”、“商谜”、“合生”、“说浑话”、“说经”、“诸宫调”、“学像生”、“学乡谈”、“叫果子”、“唱耍令”、“唱赚”、“小唱”等。
  • 提到谈古论今、如水之流的“舌辩”,显然继承了“俳优”滑稽多变的传统,例如《清平山堂话本》里<快嘴李翠莲>的快言快语︰

    “公是大,婆是大,伯伯姆姆请坐下,两个老的休得骂,且听媳妇来禀话:你儿媳妇也不村,你儿媳妇也不诈。从小生来性刚直,话儿说了心无挂。公婆不必苦憎嫌,十分不然休了吧。也不愁,也不怕,搭搭凤子回去吧。也不招,也不嫁,不搽胭粉不妆画。上下穿件缟素衣,侍奉双亲过了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