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山的品格

云松
font print 人气: 15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10月30日讯】我出生在西南山中的一条小街,那是群山环抱中的一小块盆地。山不很高,但很青翠,植被非常丰富,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植物。有漫无边际的松林,高大挺拔、如剑如戟的杉木,还有满山满山的青㭎,以及名贵的楠木。春天,漫山遍野的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夏天,红红的野樱桃、熟透了的树莓令人垂涎欲滴;秋天,山上的野栗子、山榛子也成熟了,咧开了毛茸茸的口子,惹得人流口水。山上交通不便,那时不通车,只有几条山路通向山外,最近的集镇都有近二十里山路,每次进出都要爬上爬下,比较辛苦,但沿途鸟语花香、郁郁葱葱、景色清幽、美不胜收。山中比较封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俨然世外桃源。我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山,是我和伙伴们的乐园。我们在山中爬树、擒鸟、采花、摘果、砍柴、捡蘑菇、躲迷藏。当山果成熟了的季节,我们常常不回家吃饭,一下学就跑进山里,摘果为食。山,伴随我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给我留下了太多太美的回忆,因此我对山有一种难与名状的感情。

以后,我又去过了许多大山,也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这些山,都要比我家乡的山高大许多。每座山给我的感受都不一样,有的雄奇险峻,有的灵秀清幽,有的端庄凝厚,有的荒凉苍朴,有的高耸入云,有的连绵不绝,真的是千姿百态、变化无穷,各具特色。不管见到什么山,我都倍感亲切,恨不得扑进山的怀抱,倾听山的呼吸,感受山的脉搏。一嗅到山中特有的清新气息,我那浮躁的心灵就变得宁静安详。那时我常想在山中结庐长居,与山为伴,远离那喧嚣的红尘。

工作后我来到北国,这里是辽阔的平原,一马平川,平时就见不到山了。但山的倩影,始终留在我的心中,不时浮现出来。偶尔见到山,有机会我一定登攀,实在没机会我也会长久的注目凝望。在我的心中,始终留恋着那一片青山绿水。

我认为,山是伟大的,挺立在大地和蓝天之间,迎来日出,送走晚霞;山是仁厚的,有着宽厚的胸怀,包容着万物;山是慷慨的,无私的向世界奉献着各种物产和宝藏;山是浪漫的,有着那么多的诗情画意,难怪白云如此眷念;山是忠诚的,始终守候着脚下的那方土地,不离不弃;山又是谦卑的,他那么高大,那么强壮,小草和树木却长在他的身上,人们也把他踩在脚下,而他却无怨无恨,始终托举着它们,开阔它们的眼界,让它们享受更多的阳光和雨露。山还有着那么坚忍不拔的性格,默默的承受着一切,千年风霜,万古岁月,姿容不改,青春常在。山,有着那么多的美德,山的灵慧,滋养了我们这个世界,使我们这个世界多姿多采。没有山,这个世界是多么的单调乏味、平淡无奇。

九九年邪恶迫害后,我曾经去北京护法,在天安门广场打了横幅,被邪恶抓捕关押。面对邪恶的高压、亲友的痛苦、舆论的嘲笑,心里真不是滋味。这时我想起了《诗经》中的两句诗“盖山为卑,为岗为陵”。山那么高大,愚夫踩在山上,自谓比山还高,不把山放在眼里,肆意嘲讽,岂不可笑。我决心向山一样的顶天立地,不屈服于任何压力。对于世俗的嘲笑偏见,一笑了之,坦然面对。被邪恶毒害的众生,那里能够理解求道者的志向和胸襟。

每一个大法弟子,不都是一座山吗?他们的品行象山一般的巍峨;他们的人格象山一样的伟大;他们的志向象山一般的崇高;他们的意志象山一般的坚定。他们手拉手,连接在一起,构成了这个世界的脊梁,支撑着天地,守候着一方方土地,祝福着一方方众生。特别是大陆的大法弟子,在邪恶的巨大压力下,像山一样的沉稳坚强,不可动摇,巍然屹立,出生入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着信念,讲述着真相,救度着众生,播撒着真、善、忍的种子。他们以自己山海般宽广的胸怀,容忍着一切不公、偏见以及苦难,在世上普施着甘露,不愧为中华民族的希望。有他们在,邪恶再疯狂,决不会长久,天也塌不下来,青山绿水,祥和安宁一定会回到人间。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平心而论,无论内容如何,余的散文还是富有文采的,只可惜人品跟不上,招来普遍反感。不去检讨自己,反而怨天尤人,为爱面子硬撑到底,这是他失败的根本原因。正如朱镕基在上海市长任上对某些上海人的评价“精明但不高明”,余大师堪称极品。
  • 雨天的风,怎么会这样凉,从颌底到胸口,瑟瑟的凉。只有那把小伞,暖暖的粉,暖暖的笼罩背后。
  • 白云的深处还有似曾相识的天国世界:莲花盛开,金光四射,还有许多会说话的小金鱼……
  • 近期有关军队撤区建委的消息经香港《镜报》传播,不胫而走,引起关注。我没有读过这本刊物的相关文章,但香港风凰卫视著名评论员何亮高,通过多维新闻网8月1日推介了这一所谓“49年建国以来军队最大的改革”,并称其是“打破了海陆空二炮各自为政的格局,有利于四大战略区军事资源一体化,所以“小军委之设是顺理成章之势”。这条消息,份量不轻,压在我心头,久久不能释怀。何兄在香港文汇报做主笔时与我颇有交情,其为著名散文家何为之子,确实才学不凡,为人亦忠厚笃信,1998年我曾应邀与他在其寓所品茗畅谈,至今友情难忘。然而,做为他的老朋友,也做为与《镜报》社长有过一面之缘的新闻界晚辈,对他们的上述见解实在不敢苟同。
  •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罗马尼亚裔德国女作家赫塔-穆勒(Herta Muller)获奖。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称其“以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描写了被剥夺者的景况”。米勒是以著作《被流放者的地形》(暂译)获得瑞典皇家科学院的赞赏。
  • 罗马尼亚出生的德国作家赫塔.米勒荣获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星期四宣布米勒获得了这个奖项,并称赞她通过诗歌和散文描写弱势群体的能力。她的作品包括《低地》和《暴虐的探戈》,其中《暴虐的探戈》描写了在罗马尼亚一个说德语的小村庄的生活。 (NOBELPRIZE-20091008-63786832l)
  • 联合报记者吴锦勋在上周日(八月三十日)的联副电子报,有一篇标题为“台湾,请听我说,如果小孩子没有笑容”的散文,提及很会拍广告说故事的吴念真的感慨。他说我们活在一个人与人之间信任越来越稀薄的现实,但在心里又对过去真情甜美无比眷恋,“而偏偏情义和真情是台湾现在最缺乏的东西。”他想经由戏剧,让大人重新找到真情,让小孩可以放肆大笑。谈到台湾的未来,他意味深长地说:“如果小孩子都没有了笑容,我们这一代这样拚死拼活的车拼,又有什么意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