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将
戚继光是明代抗倭名将,字元敬,号南塘,山东人。他出身贵族,历代祖先皆为明朝将领。戚继光年纪轻轻就继承父祖遗志,17岁任登州卫指挥佥事,25岁升为署都指挥佥事。虽然年少得志,但他并非单靠父祖余荫,而是在军事方面有真才实学,从他的诗句中我们也可看出他的抱负不同一般:“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回顾戚继光的一生,的确就是在扫除倭寇、“但愿海波平”的理想中奋斗。
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
明末杰出的战略家﹑军事家——袁崇焕
韩信﹑岳飞﹑袁崇焕是华夏著名的道德﹑智慧的典范﹐三位名将对中华五千年半神文化的创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各有侧重。韩信的贡献在于“兵学及其运用”﹐岳飞的贡献在于“忠”之内涵﹐于谦的贡献在于“清正廉明,兴利除弊,刚正不阿”等﹐袁崇焕的贡献在于战略上。
岳飞有志建立中华半神文化中的“忠”﹐以慧益华夏子孙后代﹐树立中华民族的正气﹑气节。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韩信(?—前196),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年少时父母双亡,家道贫寒,却刻苦读书,熟演兵法,怀安邦定国之抱负﹐并有志建立中华半神文化中的兵学部分。
我们知道张骞他一生中,几乎长年在塞外与大自然相处过生活,在其中张骞所拥有的乐观、进取、冒险犯难的精神与坚定的意志力,是他深沉的精神力量,甚至是他整个的生命记忆了;而会有以上经历的人呢,我们在占星学的分析上,恐怕非是火象星座的族群莫属了。
因天下局势已变,这次张骞一行很顺利的到达了乌孙,但当时乌孙内乱、国内动荡、权力暗中倾轧、匈奴的余威犹存、对汉更是心存疑虑,同时乌孙王年老,久服于匈奴之下,亦不敢多所作为,故对方除允通使之外,此一交涉可以说是个毫无交集的结果。
再度回朝的张骞,不久就向武帝提出了两条打通西域通道的具体办法:其中一个方法是直接征战匈奴,借助武力来打通河西这一片南北山麓的天然走廊;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于元朔六年(前一二三年)命令大军出击匈奴,武帝命他以校尉之名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后因张骞能于征战中知水草处而为汉军立了大功,使中原一举夺回了原属匈奴控制的河西走廓,遂正式的打开了通往西域的大门。此役之后,张骞就被封为“博望侯”,当了侯爵的张骞,声誉更是扶摇直上了。
他们浩浩荡荡从长安出发,取道陇西(今甘肃东南部一带),风尘仆仆、餐风露宿的备极艰辛,就在越过长城不久,不幸就被匈奴的骑兵发现了,结果被押送至匈奴王廷,张骞身上的使节仗以及给大月氏的印信、书函尽被搜走。
是什么样的胆识和什么样冒险犯难的血液,会令一个少年郎远赴关山、披星载月,在对前程毫无所知的情况之下,只凭着理想与勇气,就能身怀莫大的使命,前进到那处处异域与诡谲之地?
北宋刚刚建国时,四处仍是战火一片。宋太祖连年征战,克服了后蜀、南汉和南唐等诸国。正当他攻伐北汉时,遇上了杨家将。宋元帅潘仁美无法抵挡北汉大将杨继业,更被杨七郎延嗣一箭射中肩头。
孙武,字长卿,出生于约公元前535年,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春秋时期吴国名将和伟大的军事理论家,被誉为“兵学鼻祖”,后人又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
孩提时,对岳飞的仅有认识只有四个字--精忠报国。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县人。东汉末年蜀汉“五虎上将”之首,辅佐刘备成大业,义薄云天,武艺高强。官历“荡寇将军”、“前将军”、“汉寿亭侯”等,后东吴大将吕蒙袭破荆州,羽被杀,谥号“壮穆侯”。
岳飞(公元1103-1142年),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名,今属河南省)人。他出身行伍之间,崛起阡陌之中,以战功升少保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他率领的“岳家军” 纪律严明,所向无敌,“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多次大破金兵。金兵惊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在朱仙镇(——在河南开封县西南)他对部下说:“直抵黄龙,与诸公痛饮耳。”黄龙,是金国故都,在今吉林的农安。但当时朝廷分主战派和投降派,投降派宋高宗赵构和丞相秦侩苟且偷安,力主投降,想完全放弃淮北之地以与金国求和,但恐怕诸将不服,就设谋尽收诸将军权。主战派诸将中以岳飞主战最力,秦侩深知岳飞爱国壮志锐不可回,就一日连降十二道金牌召岳飞回来,接着又诬陷岳飞谋反,以“莫须有”的罪名下狱。绍兴十一年(1142年)岳飞被杀害于杭州“风波亭”,时年仅三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