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纪(162)

上集-第五章:流放盐源农场
孔令平
font print 人气: 5
【字号】    
   标签: tags: , ,

第七节:农六队(4)

(一)抗工(3)

冯俊伯和文廷才走下左面的山沟,走进第一个泥洞时,只听见徐伯威正在讲,袁绍和曹操的官渡之战,洞中正响着他的声音:“袁绍攻打许昌不克,见曹操放弃了白马镇,引兵延津渡口,摆出渡河架势,袁绍不识此计,率主力西进阻止曹操渡河,不料曹操虚晃一枪,亲领一支轻骑兵奇袭白马,包围了袁军驻守白马的大将颜良,关云长力斩颜良于乱军之中,白马之围遂解。”

这徐老头原是范绍增手下的一名少将参军,成都人,被捕前还在四川大学哲学系教过“尼采”课,颇有些资历。加上狱中平时忍字当头,常常给管教们介绍些当年老成都的佚事,颇得队部管教们的好感,不管是当兵的还是狱吏们如何飞扬跋扈,他都能装出一付笑脸唯唯诺诺,使人无法猜测他的内心。

入狱后他很少参加体力劳动,干些收方,清点人数或看棚之类的“轻活”,连许多一贯靠汇报情况讨队长欢心的组长,都很羡慕他。

冯俊伯走进山洞,便对徐老头笑到:“讲话费精神,你老人家也该歇歇嘴了。”一面把自己装开水的大盅子递了过去。洞里的人知道,到了换班的时候了,便都站了起来陆陆续续的走出洞去,一直到换进来躲风的人,从新将洞子填满。徐伯威喝了水,等大家落坐以后,故事又从新开始。

王士奇装肚子疼的做法迅速的传染给了四组,过了两天四组的组长在早上出工时,向荣老头报告说:“昨晚本组又病倒了三个人现在还躺在床上喊肚子痛。”没料到这一次,荣老头并没有发火,只是瞪了他一眼,口里却嘀咕道:“什么肚子痛,分明是肚子没填饱”旁边的张清富补了一句:“还是荣队长英明。”

狱吏们能够承认饥饿,向流放者作一点“宽容”,比起甘洛农场和古柏的管教们动不动就穷凶极恶的抠打流放者,也算是一种“转变”。

渐渐的,整组的人便在下午三点钟的时候,偷偷地从大风肆虐的工地上溜了回来,倦缩在各自的监房里。除非荣老头查房查到了,用他的枴杖吆喝着将偷偷回来的人从新赶上山去,或者叫他们在院子里清除那些积土。

有一天下午,三点钟风实在太大,刮得人透不过气来,几乎全队的人都回到了监舍。荣老头在坝子里一面吼着,一面挨着监房把人都赶下铺来追上山去。

当荣老头拄着枴杖一步一跛的走了出去,屋里就剩下了我和徐伯威两人。徐伯威走到监舍门口,向外望了望,确认门外的过道上已经没有人时,才把监门轻轻掩上,走到我的旁边,神秘的问道:“你看过最近的参考消息吗?莫斯科和北京都闹翻了,赫鲁晓夫最近在戴维营点着毛泽东数落他!”

我摇了摇头,望着这个平时行为说话都十分谨慎的老头,从来没有露过反对共产党,反对毛泽东的话,今天居然道出内心里还有一个隐藏的世界。

只见他在自己铺位的草堆里翻找着什么,不一会便从乱草中拿出了几张已折得很旧的小报,并向我严肃地说道:“这是我从队长办公室里带出来的,你看后不要再传给其它人,直接还到我手里。”

参考消息,是中共的内部读物,但毕竟不同于普通报纸,在严密的新闻封锁下,上面摘登着世界各大通讯社所发出消息的摘要,其眼界比国内其它报纸宽得多,有时候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可供分析思考的见闻来,所以这是我们千方百计弄到手的读物之一,并没有这徐老那样的神秘和少见。

于是我将报纸接过手,一面向他点头说:“放心,我看了马上就还给你。”当我接过报纸刚打开,他又将身子靠近我,附在耳朵旁说道:“陈力是我们在成都监狱里的老朋友了,我来场就听说你和陈力关在小监里,其实,你们的看法都是对的,中共早输掉了民心,他们不会长久的,最近你们还听说到什么好消息吗?”

我望着他那微泛红光的脸,心想又是一个将内心埋藏很深,用韬晦对付共产党的人。从此,我们变得亲近起来。(待续)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雀斑被这种与之拚命的动作惊呆了,迅速的捡起从肩上滑下来的自动步枪,朝着天上扣动了扳机,一梭五发子弹凌空而起。一面又飞速地从断墙角跳开,躲避我滚扑而来的身体。
  • 我们在小监里整整一年半时间,每时每刻都在同狱吏们抗争,我们这些平凡的故事,没有任何传奇之处,我们能在特种监视下,有歌声,有说笑,有练功打坐,给我们吃干部伙食等等,既有当局的政治目的,也许还有中共内部矛盾在起作用
  • 就在陈力故事会的人群中也有头脑糊涂,对当局抱着幻想的人,陈力的故事会很快被嗅觉灵敏的场部管教科所注意,邓扬光再次亲临基三队,当面警告陈力叫他不要再像以前那样执迷不悟,在犯人中继续“放毒”
  • 邓扬光来了,他可能是因为同我在古柏的较量中,自认为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掌握了挫败我们的诀窍。他板着脸走进了监舍,一大群年青人围在屋里,正同我们俩交谈。
  • 坐在我对面的皮沙发上五十多岁的书记兼场长,瘦长的个子,面容苍白,我还是第一次见到他的尊容。在他的旁边坐着矮胖的陈文仲,今天邓扬光不在。进去时我被扶到高书记对面的椅子上,陈文仲死死盯着奄奄一息的我。
  • 高书记长达三个多小时的长谈结束了,我无法估计出这样坦诚的交谈会给对方留下什么印象,当时我想假如他对我们的观点表示赞同的话,那么毛泽东关于“皮之不存,毛之焉附”的那个结论,还适不适用于他?
  • 新年前几天,人们一有空都会围着炊事员打听今年的新年供应,这两年比饥荒年有些改善,按照当时城镇居民的供应,犯人每人都有二两的猪肉可盼!可是这里的老犯人告诉我,自从建队以来的半年中只吃过一次肉
  • 新年过了没几天,一个早上,我被一个身披风衣、身材修长、年纪大约三十岁,比其它狱吏来,外表显得文静的中年人唤出了农一队。带上我的破烂行李,跟着他来到了隔着二道沟,仅一沟相望的农业六中队。
  • 像农六队这种刚刚新成立的队,保管室里没有积存的菜,所吃的那点“老梭边”,还是靠临近的农业中队调剂来的,当年甘洛农场的饥饿顽症好像盯着我们。
  • 风季到来时,我们就仰仗这些老天赐给我们的洞穴,在下午狂风大作时,用以躲避狂风对我们的摧残,那时,在“争生存”这一点上,各组的成员保持着空前的一致,连组长们也在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