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拾慧:郑板桥〈四言诗〉

紫菡
font print 人气: 62
【字号】    
   标签: tags:

郑燮,号板桥(公元1691–1764年),清朝江苏兴化人。中进士之后,曾到山东范县,做了短期的县知事,后来丢官,到扬州以卖画为生。

郑板桥曾写了一首四言诗给他的弟弟,叙述卖画的缘由。这个弟弟并不是他的亲生弟弟,而是叔叔的儿子,叫做郑墨。

学诗不成 去而学写 学写不成 去而学画 日卖百钱 以代耕稼
实救困贫 托名风雅 免谒当途 乞求官舍 座有清风 门无车马

译文:我曾想写诗,没有学成;放弃学诗而去学书法,但书法也没学成;又放弃书法,改去学画。如今每日卖画可得百钱,用来代替辛勤的农事耕稼。实际上,卖画是为了纾解贫困的生活。外表上,却托称是为了附庸风雅。如此可以避免日日里晋见高官的麻烦;也不必靠乞求官舍方得安身。这样一来,家中座上常有清风,而门前却无车马喧嚣。

传说郑板桥,诗、书、画三绝,读了这少有的四言诗,就知道绝非谬赞;传说郑板桥列名“扬州八怪”,他们一个比一个怪,读了这诗,才知道他是那么平凡,就好像我们的街坊邻居,为每日三餐而挣扎;传说郑板桥装糊涂,佯狂骂世,读了此诗,才知道他真是内行醇谨,真情至性!

这首诗,充分表现出郑板桥以一生清介、正直不苟而不容于宦途!他求真求实的性格,跃于诗句中,不带夸张,不带虚假,充满灵性,充满挚情,那是一种毫不矫饰的人生态度。

在这个短视近利,相互倾轧,人心复杂,道德低下的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相处极为不易,隔阂冷漠,强调自我,目中无人……等等怪象充斥四周。以往农业社会讲:一回生,二回熟。可现在住同栋楼一、两年之久也没打过招呼的情况比比皆是。尽管有着高度的物质享受,可个个内心的空虚显而易见,于是又在物欲中加倍竞逐,来获得感官上的满足,但却填补不了精神上的极度欠缺。

如此恶性循环,人在无知中更加沉沦,更无法自拔,常常不由自主的发出浩叹:到底这个社会怎么了?在这极度混乱里,有一道清泉出现,悄没声息的涓涓流淌,既不喧嚣也不招惹人眼;在这无度放纵中,有一股清风降临,温柔细致的轻拂慢抚,既不狂燥也不标新立异!他们是法轮功修炼者,他们是真善忍实践人!

自古以来,“清风”又有“清高的风格”(《文选.阮籍》〈咏怀诗〉“休哉上世土,万载垂清风。”)和“清和的教化”(《文选.潘岳》〈夏侯常侍诔〉“忠节允着,清风载兴。”)以及“内外俱有美化也”的引申含意在内。也就是说:崇高的品格,高洁的操守,不仅能美化自己的心灵,更能像清风一般,善化四周的人、事、物。

炎夏酷暑,火伞高张,适时袭来一阵清风,连绵不断,立刻热气消散,让人通体舒畅,汗珠尽逝,好不惬意;当你满怀委屈,身陷险境而无人理解,当你心湖翻涌,情绪激动而无法自处时,适时遇到一个熟识的大法弟子,一位值得信任的佛法修炼者,那时你会毫不犹豫的打开心扉,向他倾吐,与他谈心,向他求教,与他亲近。

因为他的高道德操守所散发出的一切,使你感受到他的真诚无欺,你可在他面前吐露真情,不必遮掩;因为他善,能理解你的苦衷,能体谅你不得已的做法;因为他宽容,能容忍你的不是,能包容你无意的悖理;在他面前,你用不着矫饰,可以大开心门,开诚布公。

他像春风化雨,使你的本性、善念复苏;他似酷暑凉风,消去你满心的烦躁与牢骚;又像秋风扫落叶般,把你不洁的思想涤净;又似冬季的寒风,把你满脑的妄念痴想冰冻。当今的社会,其实失落的是道德,失落的是心法;丢掉的是代代相传的古风、操守、庭训,丢掉的是五千年文化的道统。

让我们都来仿效炼功人,像他们一样做那一阵清风,将恶念贪欲吹走,把道德、心法重拾;把对家人的关怀与付出,扩大到左邻右舍、老弱妇孺;把最真挚的笑容,带给每个你所遇到的人。这份坦诚的心意,就会如清风似地吹开人们早已冻结了的心灵,推倒人们心间往日筑起的高墙。增进彼此之间的和谐与理解。

用一颗充满韧性、充满包容、充满喜乐的柔软的心,面对人际间种种的猜忌刻薄、不如意时的懊恼难过、遭遇挫折后的焦躁沮丧。让它像清风似的拂掉你武装的面具、僵硬的表情、淡漠的神态,化解危机。

本着为别人设想的理念,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体谅对方的处境,试着理解对方的心态……。大法修炼的人,他们强调的就是这种先他后我的无私作风,这种作风就是一股清风,涤尽彼此之间的扞格与对立,清除双方沟通的障碍与阻挠。

让我们都真诚坦荡,用心相待,守信不欺,宽容忍让,重寻古风,遵循古礼,恢复固有道德。人人是缕清风,家家“座有清风”。让我们以大法修炼者为榜样,与他们携手做匡正社会风气的清风!做提升国民道德的清风!今日些微的付出,就是明日汇聚的清流;此时点滴的努力,就是将来导正的力量。

别嫌烦!别泄气!让我们人人都做一缕细微的清风,家家吹起阵阵的清风,让缕缕清风,阵阵清风汇成强大的、崭新的、干净的股股清风,川流不息的扫尽阴霾、荡尽尘垢,将社会的歪风邪俗导正,把民间的异端恶习破除,将人心道德提升,把安祥和善重建!
──转载自【正见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杜甫此诗中的“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里,我们可以体会到,只要把那个“竞”的心放下,那心湖即平静无波、涟漪不起,没什么可招惹来的…
  • 生命是个谜,它的答案就端赖我们自己面对的态度是如何的了。从许多的文学作品当中,我们可以找出一些面对死亡的态度,有的足以击碎死亡本身所具有的威吓性,例如陶渊明的〈拟挽歌词〉;而有的却为了“大我”——爱国情操的难以放下而耿耿于怀,比如陆游的〈示儿〉。
  • 山的常绿林木,亘古如斯,山的傲视群伦,长久屹立,帮你涤尽红尘俗梦,巧的替你拭去心中沾染的污泥…
  • 曾几何时,年华老大,人世的污浊将豪气消磨殆尽,红尘的险恶使自信点滴全无,如今人生里面对的时光一如冉冉西沉的夕阳,只留得一天烂漫的晚霞犹做最后的依恋,无可奈何的在余晖中映照些许留在记忆中的前尘往事。
  • 表面上描写庐山,但许多人生意义都展现出来,生命由各种不同角度去观照...
  • 虽然环境不好,可心胸依然明朗、达观,丝毫不为周遭的改变所左右,以安恬的态度,去咀嚼平实生活的芳香…
  • 我觉得这“香”,可以理解是一种择善的固执;一项坚持的操守;一身高洁的风骨;一点护持的理念。或者一股昂扬的正气;一腔不灭的勇气;一颗高贵的灵魂;一种爱国的忠贞。抑或一道脑中闪现的灵光;一项义无反顾的捍卫和一种心底深切的认知……等等精神层面的内在表征。
  • 最引人向往的应该是一种恬澹的乡居生活,在乡居的生活当中,躬耕便可以自足,它可以抵挡、舍弃外在现实的种种牵葛纠缠,护持人内在心灵不必受到扭曲、无须遭逢变形,生命得以保有最纯真、最自足的形貌,日子也同样过得清静、单纯与旷达。
  • 那宁静的心田,澄澈的心境,自然呈现山光悦鸟性的空灵,潭影空人心的淳朴。不用特意去山林驻足,不必刻意到田野去追寻…
  • 其中的主题,离不开人生的四大课程——生老病死。谁也逃脱不了,哪个也抗拒不掉。这是宇宙的规律,天定的法则,就看你以什么心态面对,用什么观点自处,以什么方式度过,用什么眼光看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