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工象戏称元敌 善弈真如善用兵

--漫谈中国象棋
路圣石
font print 人气: 7
【字号】    
   标签: tags:

中国古代的“琴棋书画”是高雅的技艺,也是古代文人所推崇和掌握的“四艺”,更是读书人陶冶性情、完善自身修养和才华的必修课程。其中,棋即指象棋或围棋,起初只是达官贵人、文人雅士消遣娱乐的一种智力游戏,后渐渐为广大普通百姓所接受,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

关于象棋的发源地,各国棋史界的说法不一,有认为是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种棋戏,也有认为源于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或者希腊,但通过近年来考古发现及历史文献的记载,中国起源说被认为是比较可信的,并为中国棋史界所公认。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其所着《中国科学文化史》中明确提出,象棋是中国人创造的。他详尽地分析了中国古代游戏--六博棋与天文、相术、数学的关系,他说:“只有在中国,阴阳理论的盛行促使象棋雏形的产生,带有天文性质的占卜术得以发明,继而发展成带有军事含义的一种游戏。”

象棋前身“六博棋”

象棋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各种文献对其起源时间及发展的脉络记载不一,据西汉刘向的《说苑》记载:“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说:‘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这证明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已经有“象棋”这个名称,而且在当时的贵族阶层和士大夫中,已经流行下象棋。

象棋的前身是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古老棋戏--六博棋。东汉王逸注《楚辞》云:“博,着也,行六棋,故曰六博。”据《史记.苏秦列传》记载,当时齐地的居民安居乐业,“斗鸡走狗,六博蹋鞠”。

六博棋由棋子、博箸、博局(棋盘)三种器具组成。两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别为:枭、卢、雉、犊(各一枚)、塞(二枚)。因为春秋战国时的兵制,以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共六人,当时作为军事训练,两队人马竞赛,也是每方六人。“博弈”一词中的“博”就是指六博棋。

随着六博棋不断的衍变,逐渐成为靠侥幸取胜、掷骰行赌的用具,而使六博棋最终没落了。相反,由六博棋逐渐演变改革而成的中国象棋,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当时战争模式和人文社会的影响,在走法及规则上进行不断地创新,并增加了兵种,其生命力越来越强。

楚河汉界

在象棋盘中引入楚河汉界,还有一段历史公案。公元前203年,楚汉相争,汉出兵攻楚,楚项羽粮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的要求,从此就有了楚河汉界的说法,也是象棋盘上所标界河的依据。

至今,在河南荥阳广武山上还保留有两座遥遥相对的古城遗址,西边那座叫汉王城,东边的叫霸王城,相传即为当年所筑。两城中间有一条宽约300米的大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鸿沟。

关于象棋的演变,据唐《续藏经》记载:“若神农以日月星辰为象,唐相牛僧孺用车、马、将、士、卒加炮,代之为棋矣。”这表明在唐以前的象棋没有炮。后来,经过唐代宰相牛僧孺的改造、完善,包括加入炮,基本上具备了现代象棋的雏形。

中国象棋成形于北宋

经过数百年的实践,中国象棋成形于北宋,有三十二枚棋子,棋盘纵横各十一路,两炮放置于车侧,将(帅)在九宫之中等等。至南宋时期,象棋基本定型,规格统一。

在南宋诗人刘克庄的五言长诗〈象弈〉中有“屹然两国之,限以大河界”,“三十二子者,一一俱变态”,“远炮勿虚发,四卒要精汰”等字句,所描绘的棋盘、棋子的名称和形式以及下法,已经与现代流行的下法相差无几。

而且,象棋已成为当时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李清照、刘克庄等文学家,洪遵、文天祥等政治家,都嗜好下象棋。宫廷设的“棋待诏”中,象棋手占一半以上。

元、明、清时期,象棋继续在民间流行,技术水平不断得以提高,出现了多部总结性的理论专著,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梦入神机》、《金鹏十八变》、《桔中秘》、 《适情雅趣》、《梅花谱》、《竹香斋象棋谱》等。

象棋寓意深刻

中国象棋寓意深刻、含蓄,表达了阴阳、宇宙、天地相关的天文内容。象棋棋盘的布局和纵横,表现出古人对宇宙天地经纬位置的认识,楚河汉界为阴阳两仪分界线,表示月亮与太阳位置的相对关系;红方表示阳,为天南太阳位置,黑方表示阴,为地北月亮位置。

将、帅分别表示太阳与月亮的位置,将、帅都在九宫米字格内,表示天文图中太阳与月亮放射线中心位置关系。“将”表示夜晚太阳位置,“帅”表示白天太阳位置。“士”、“仕”字表示太阳、月亮所在的四方位置;“象”、“相”走田表示北斗星所指向的东、南、西、北四方位置。

“马”走日表示地球自转一圈为一天,即太阳在黄道位置上所行一步。“车”字古又读为居音,粤语转字也读为居,说明“车”字本义表示旋转的意思,即车如天盘旋转。“炮”隔山打表示地球自转,而引起以北极星中心周围遥相对应的位置关系。“兵”、“卒”一去不回,还表示星体在宇宙天文背景中五方位置的变化。

一盘象棋,直把中国古代天文内容演绎得淋漓尽致、余味无穷。@*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杭州雅扇”自古有名。尤其是南宋迁都临安(即杭州)后,制扇工艺更为发达,形成了许多的著名商号,如“徐茂之”、“青茂”、“陈家”、“周家”等品牌。自南宋以后,杭州制扇业极为发达,与丝绸、茶叶齐名,被视为“杭产三绝”,也是杭州“五杭”(杭剪、杭线、杭烟、杭粉、杭扇)之一。
  • 中国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隋唐之后,羽扇与纨扇大量出现,而这时期的文人墨客喜爱把玩扇子,视其为“怀袖雅物”,一些诗人词人,除了饮酒作诗,经常边摇纨扇边吟诗作赋。历代文人墨客们还在扇面上题诗作画,抒情言志,形成了独特的“扇子文化” 误点成蝇 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三国时,汉恒帝曾赐曹操一柄“九华扇”,十分名贵,其子曹子建特为此写了一篇《九华扇赋》。 曹操便请杨修为他画扇,不料杨修不小心将一滴墨掉到了扇上,他急中生智,将扇上的墨点画成一只欲飞的苍蝇,曹操看后竟误以为真,忙用手去拍打。从此,“误点成蝇”的典故流传至今。 唐伯虎巧画扇面 唐伯虎很擅长画扇面,他技艺超群,远近闻名,有好事者不服气,就故意出难题刁难。 一天,有人来请唐伯虎画扇面,要求他在小小的扇画上画100只骆驼。唐伯虎什么也没说,点点头就开始画了起来。只见他先画了一片沙漠,又在沙漠中间画了一座孤峰兀立的大山。随后在山的左侧画了一只骆驼的后半身,它的前半身正被山壁挡住;在山的右侧画了一只露出前半身的骆驼,正被主人牵着。画完后,唐伯虎放下了笔。 来人一看就急了,说:“这可不够一百只啊!”唐伯虎立即又拿起笔来,在旁边题了一首诗:“百只骆驼绕山走,九十八只在山后,尾驼露尾不见头,头驼露头出山沟。”来人一看,哑口无言,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没过几天,又一个秀才模样的人让唐伯虎画扇。他自己命了一个题,叫《花香》,但扇面上不要一瓣花。唐伯虎点点头,就在扇面的右边画出几片绿叶来,一群蜜蜂,一只蝴蝶,正飞了过去。然后,唐伯虎在扇面上题了“花香”二字。秀才看了,赞叹不已。◇
  • 【大纪元2011年03月18日讯】箫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箫源自远古时期的骨哨,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其音量较小,常用于独奏、琴箫合奏或丝竹乐演奏。由最初的四孔发展为现在的六孔(前面五个按音孔,后面有一个吹音孔)。 在秦汉至唐,“箫”一词主要用作指编管的排箫,唐以后方专指竖吹之笛--即直箫。 现代的箫可分为洞箫、南箫和琴箫。传统洞箫沿用古制,五音6孔;琴箫为8孔,为改进后降低声音,适宜与古琴合奏;南箫,由中国唐代尺八发展而来,与日本目前流行之现代尺八分别为唐尺八所不同的两个支派,目前仅见于民间和传统南音音乐。 箫的演奏技巧,基本上和笛子相同,可自如地吹奏出滑音、叠音等,但灵敏度远不如笛,不宜演奏花舌等表现富有特性的技巧。但却适合吹奏悠长、恬静、抒情的曲调,表达幽静,典雅的情感。
  • 古筝作为中国传统弹弦乐器,具有古老的历史渊源和浓郁的民族特色,传统筝曲古朴雅致。
  • 一张八仙桌,或四边摆四张长凳、或两侧放两把椅子,吃饭饮酒、喝茶待客,显得稳定平和。
  • 埙(音同熏),是中国古代很重要的一种吹奏乐器,也是中国民族乐器中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埙一般是用陶土烧制而成。因此又叫“陶埙”。这种乐器除了陶土制成的以外,也有用石、骨制成的。
  • 笙是中国古老的簧管乐器,在古代八音的乐器分类中(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笙属于匏类。
  • 九州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对中国的泛称,其来源于夏、商、周时代的地域区划。
  • 徽州民居的白墙灰瓦,徽州祠堂的底蕴厚重,徽州牌坊的宏大精美,被称为“徽州三绝”,已经成了今天徽州人的三大宝贵遗产。看了徽州牌坊的人都说:“徽州三绝,牌坊为最。”
  • 科举制度萌芽于南北朝时期,创始于隋,又延续至元、明、清三代,前后经历了一千三百年之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