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玉静:华人先驱对加拿大建设的贡献

范玉静
font print 人气: 71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011年07月23日讯】1886年,当温哥华成为一座城市的时候,在加拿大的华人历史就早已经开始了。1788年(乾隆52年),第一批来到加拿大的中国人登陆英属哥伦比亚(British Columbia,又称卑诗)。这些从澳门来的中国木工跟随英国海军队长James Meares在英属哥伦比亚的温哥华登陆。

然后,这批中国木工之后的行踪却未载史册,下落不明。

有较详细记载的第一个移民到卑诗的中国人是在1858年(咸丰8年),从加州移民过来。而最早的那批中国人来自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几乎都是男人,他们中少部分人是商人,多数是农民和劳工。

当时,菲沙河谷(Fraser Valley)的淘金潮吸引了很多中国人和旧金山(三藩市)的华人。到1863年,有4000名中国人在Carriboo工作。1883年,卑诗省有2000名淘金工人,其中大约1500是华人。

中国人的勤劳、节俭、吃苦耐劳给当时的那些雇主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时,中国人不仅弥补了对淘金工人的急需,而且还弥补了经济前沿的另外一些缺口,他们为大量的淘金工人提供洗衣、餐饮以及农场种菜等服务。此外,中国人还参加修建公路等。

Paul Yee先生在他撰写的《Saltwater City》书中,引用了当时一名国会议员的话,从中可以看到他们对中国劳工的信任。书中写道:在1879年,国会议员、工程师Edgar Dewdney说:“在一个矿业的所有方面都开始起步的时候,你不能依赖白人劳工,他们往往运作了那些矿场后使得雇主陷入困境。唯一能够依赖的劳工是中国人。”

华人还在兴建加拿大太平洋铁路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卑诗在1871年(同治10年)同意加入加拿大联邦的条件是,联邦政府在10年内建成一条连接加拿大东西部的铁路。根据维基百科的记载,1880年(光绪6年),铁路公司在广东省聘请了5,000名工人,亦在加州聘请了7,000名华人。虽然铁路华工只是负责大约300英里的工程,但这300英里却是加拿大太平洋铁路中最艰钜的一段,因为这段铁路要穿过险峻的洛矶山脉,白人大都不愿意去冒险。廉价的华工成最好的人选。到1881年(光绪7年)底,最初的5,000名华工当中,仅有约1,500人生还。

1885年(光绪11年),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完成之后,不再需要华人劳工。同年,加拿大政府开始向进入加拿大的华人收取人头税。加拿大各级政府尽力阻止华人移民到加拿大以后,联邦政府在1923年(民国12年)通过了排华法。这个法案规定除了商人、外交官员、留学生和特别个案以外,所有华人都不可以进入加拿大。

1939年(民国28年)9月10日,加拿大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加华人对加拿大的战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购买加拿大和中华民国的战时债券,在中国城举办艺术表演为民国筹集资金,有些华人还加入加拿大军队。

鉴于在加华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加拿大的贡献,加拿大联邦政府于1947年(民国36年)5月14日废除了《排华法》并恢复在加华人的公民权利。

2006年6月22日,加拿大总理哈珀(保守党)在国会举行正式“道歉”仪式,平反华人移民法案,并对尚存的受害者及亲属进行象征性“赔偿”。哈珀总理用广东话说出道歉,许多年长、受过人头税之苦的华人不禁潸然泪下。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纪元记者朱宇明加拿大温哥华报导)温哥华西6街304号,是一栋废弃的独立屋。屋前植有一株苹果树,树干上爬满了青苔,枝头高处还零星挂有几个苹果,在风中瑟缩。房屋周围圈好了围栏,上面悬挂的告示牌赫然写着卑诗省电力传输公司(BCTC)的开发申请,在此处要兴建一座变电站。看来独立屋和苹果树都在劫难逃了。如何延续这棵见证历史的老树的生命,却令市府、电力公司和果树专家煞费苦心。
  • 温哥华滨临太平洋,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该地区的早期移民主要来自于中国、日本和印度等亚洲地区,与加拿大其他城市相比,独具东方的特色,经历了百余年的兴衰,谁曾想温哥华这个屡获全球最宜居称号的城市当年仅是一个小小的锯木厂小镇,即今天的煤气镇。
  • 《蒋中正(蒋介石)日记(1948—1954)》新书日前于国史馆发表。民国历史文化学社社长暨前国史馆长吕芳上指出,这是一部罕见的国家领导人日记。
  • 几年前看到旅居美国的阿陀一篇关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惊心动魄的南中国知青偷渡潮》一文,该文写得深入细致,气势恢宏,且数据清晰,把当年的知青偷渡重现眼前。作者不是卒友,但能写出如此佳作,可见其写作功力深厚。但一篇好文有时也会有争议的地方。我个人与作者有不同的意见不吐不快,因此在这里提出来,让大家讨论一下。
  • 在当年那个迫使大量人民“起锚”、“督卒”、“较脚”、“着草”——等同逃亡的大时代里,并非所有人都会一走了之的,所有成功的逃亡者都必须具有活跃的思想。在当年的那个时代背景下,一个思想僵化,中红毒甚深的人,即使他们不是那个制度的得益者,他们也不会对那个极权制度产生怀疑,进而产生叛逆之心的。
  • 1979年以前,每当清明和重阳这两个香港法定的假期前后两周,香港政府都会开放边境的坟场让香港市民前往拜祭亲人。每当这两个节日,前往边境的人很多。在弯弯曲曲窄长的界河梧桐河南边各个大大小小的山坡上,人山人海,一个小小的沙岭坟场,能有几多真正的参拜者,来的人大都是在各个不同时期“起锚”成功的人。
  • 热带亚热带沿海潮间带的常绿阔叶灌木群落——红树林。(公有领域)
    在香港大部分的知青都是当年的“起锚”客,“起锚”本指船舶开航的意思,但在那疯狂的年代,在一群特定的人群〔广东知青〕中,却有另外一个意思,在广东当年一提起这一专有名词,人们都知道那是指偷渡。“起锚”是一种赌博,参与者要押上自己的前途与生命,那时参与这个赌博的广东知青为数不少。有的赢了,有的输了。
  • 在漆黑一片的茫茫大海中,那些敢于用绳子把彼此的身体连起来,以示在大海中互相照应、互相扶持的例子原来并不罕有。那些把彼此的生命连在一起的人,不管是兄弟姐妹、夫妻还是朋友,在以后的岁月中,在人生的大舞台中往往都能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 最近我访问过几位插埸的知青,他们都说当年如果插埸的知青逃亡失败被押解回场,农场都会为他们搞一场“欢迎会”。在批斗会上他们挨几下是很平常的事,毒打的事不常见,但不是没有,如果在批斗会上表现不好,态度不好,或者平日与人积怨,又或者平日表现不好,就会多挨几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