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纪(430)

下集-第五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孔令平
font print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 ,

第三节:遭逢绝境的农汽厂(4)

1985年底,五十六户人家忙着搬家,在第一轮竞争中没有分到房子的职工,继续地围住分房领导小组的几个头,一面吵骂着,一面等到旧房子的再分配。王泉既然已占了房子便学着李友躲起来了,当然,无论是李友还是王泉,在工厂那一个角落都会听到满街对他们的责骂。

他们只能把自己的房门关紧,只当什么都没听见。三十晚上,围炉吃年饭的农汽厂职工没有几家没在诅咒,他们把无钱过年,无房可迁的罪过。一股脑儿地倾泻给老同学,以及与他并驾齐驱着农汽厂的同僚们。

然而在我的记忆里,自回到重庆,没有比此时更冷的冬天了,当时对于我来说最最重要的便是一塌之地,我没有老同学的福气,也不存在他那种有了房子还要图更好房子的贪婪侈望,看到工厂如此糟,我只求一间干燥一点的旧房子便心满意足了。同这个工厂的工人们相比,我可是连旧房都没有一间啊!

晚上我睡在那充满霉气的危房里,望着头顶上那已经折断,随时都可能垮塌下来的房梁,眼前浮现出全厂争夺五十六套新房子的那乱劲,想到倘如在这一次旧房大调整中,再不争得一间旧房子,我就可能流落街头了。

何况我的这位老同学还在各种会议上一再宣称,本次分房向知识分子倾斜。第二天,我带着这个理由到分房领导小组去,请他们在旧房调整中给我考虑一间旧房。得到王泉的答复令我感到宽慰,他说:“你尽管放心,我们一定会按规定处理好你提出的要求,使你满意。”

可惜,我完全没有料到这个答复,夹杂着奸意。十天以后,在公布旧房调整名单时,满有把握的我竟没有看到我的名字,开始我还不相信我的眼睛,从头到尾再看了一遍,依然没有我的名字。周围的工人看见我焦急的样子,有人给我打抱不平,他们都因为亲眼目睹,每天清晨我驭着儿子上班的那种狼狈像。

于是我第二次跨进了分房领导小组的大门,王泉不在,大概他又避风头去了,接待大家的是劳人科的崔科长,听到我的责问以后,他翻着白眼回答道,“你进厂时不是亲自写过不要住房吗?怎么,亲笔的诺言不算数?”

这一下子我完全明白了,我的住房问题是老同学和马兵商量好了的整人行为。否则这崔科长怎么歪曲我进厂时的本意?甚至还专门查了我进厂时的档案。我回答他:“当时由于李友说,暂时没有住房给你,等以后有条件时再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这种放弃住房作为进厂先决条件的承诺,永远不能曲解为在工厂有房时,我也不要。我一个落实政策的人,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你工厂有房时不给我,是承心给我为难吧?再说,你可以把我进厂时填写的东西拿出来公开吗?”

这么一逼,“吹”科长开始那轻蔑态度收敛了,推说道:“我也是执行上面的意思,至于你填的表根本是不可能拿出来公开的,那可是在你进厂随调的档案里存放的。”看来我给市委写的信,确实给我带来了麻烦。

我现在才体会到了什么叫“收拾人”,什么叫软打整。比起不动声色的老同学,比起年轻气盛的马兵,我远远不是他们的对手。但是事情既已经弄到这一步,我就只能迎战了。于是我准备立即进城去市政府信访办公室找张文澄。

但又一想,落实政策我已经麻烦过他了,他当时毫不犹豫的给我开介绍信,给我调动开绿灯。现在又接而连三地为我个人的住房,再去找他,于情理上显得过分,虽然同是右派,我不能为个人问题再给他出难题,何况我们素无交往,仅凭都是同一运动的受害者这点同病相怜之情。如此一斟酌,我便踌躇起来。

想到已经和老同学闹翻,我给市委写的检举材料还捏在马兵手里,倒不如把脸撕破,用二车间那王,周两位女将的办法,兴许还可以奏效。何况在住房问题上我是无房者,再不力争,我可是真要露宿街头了。而老同学却是高档房的利益占有者,我撕破脸闹起来他肯定会心虚。

我决定去找他,然而一连几天老同学好像驾了土遁,从农用汽车厂消失了。每天办公室里见不到他,夜晚去敲他那铁门,没有丝毫回应,邻居说“李厂长从那铁门的猫眼上就可看清来人,看来他躲起来了。”

我不得不写了一封挂号信,交到了重庆市政府,一个月以后,区政协主席张××亲自来到了农汽厂,对厂里的住房分配进行“专题调查”。预先他就给厂工会打了一个电话,询问到我的住房,希望他们妥善的处理。张主席的到厂触动了工厂的神经,出来挡驾的是工会主席向云。(待续)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看到这样松散的工厂,又一次使我后悔,但这年头,到那个单位,那一个地方还不都一样?看今后怎么发展吧?
  • 生产会议最后只能责成供应科,赶快派人到全国各地去抢购,过年也不许休息。商场如打仗,对于瞬息万变的供应市场,谁又能料到农汽厂会因一个零件,而眼看千载难逢的大好赚钱机会白白丢掉。
  • 别以为工人们会团结起来声讨这些“吸血虫”。工人们发发牢骚是可以的,遇到具体的利益冲突,照样可以自相厮杀。这都是文革的遗风!!
  • 那时倒手买卖已经在国内成为风潮,大官大倒,小官小倒,正名曰:“做生意”,搞活经济,似乎于经济发展有利。倒的钱也不知道滚出多少利,最后都落进了中国特色倒爷们的腰包。
  • 像这样的扯皮工作会,十年一贯如此。我看见老同学在香烟的浓雾中显得焦头烂额,工厂发财时风头出尽,如像过雨云烟般晃然而去?他曾在半年前听到的后果,竟这么快降临了。
  • 工厂的贫富分化过程大抵正反映了全国的两极分化过程:仰仗权力而富有,无权无势则贫穷。不义之财是脸厚心黑得到的,然而恰恰也加速了这种制度的解体。
  • 改革开放年代初期的企业,由政府机关任命管理者,在阶级斗争年代,穷得没房住,现在他们发现真正需要的原来是房子,票子和儿子!于是他们便附在刚刚有一点血液流动的工厂血脉上,拚命贪婪的吸血。
  • 我所代笔的材料,没有逃出所有寄到上级机关的上告信所共同遵守的轨迹,一个月后便回到了马兵的办公桌上。看到这封材料竟是出自我的笔迹,老同学和马兵感到十分意外。进厂一年半来,由于我的沉默,所以李友和马兵几乎将我遗忘。
  • 不久,马兵正式在他办公室里向我“摊牌”。那一天,当我走进他的办公室里时,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罗志,党办主任王珍及金工车间书记幸才已经等在那里了。看到这个“阵营”,我立即想到我在当年反右斗争会的场面。
  • 到了这一年的年底,胖左派发布的厂部“经营快讯”已把工厂累计亏损六十万的噩耗向全厂职工公布了。各个车间又一次提前放假,关心工厂前途的中老年职工,到工厂来每天打听情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