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正述】商之三十四:纣王自燔于火

神传文化之中国历史正述(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896
【字号】    
   标签: tags: , ,

实战细节

了解一点古时的礼法是有好处的,至少我们知道了,几千年前的牧野之战,是正面遭遇战。上古时期的史料佚失太多,后世学者将古籍中的记载汇集起来,总算窥得一个大概。

按照军礼,战争开始时要击鼓,所谓“成列而鼓”。商军和周军之间也必有“鸣鼓而战”的一刻,可惜有关的史料无法找到了。善讲故事的司马迁也没有叙述这段情节,直接让双方开战交锋,胜败也很快决出:“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于火而死。”

──太师姜尚率领勇士一百人先行挑战敌方,然后用大部队冲击纣军。纣军人数众多,但都没有作战的决心,内心希望武王的军队攻入。武王指挥戎车、精壮兵勇冲入商军阵营之中,商王的军队临阵倒戈,反身向自己的阵营开战。纣逃回城内,登上鹿台,穿上宝玉装饰的衣服,投火自焚而死。

周朝的史官记得简略些。《世俘》:武王使尚父与伯夫致师。王既誓,以虎贲、戎车驰商师,商师大崩。商纣奔内,登于鹿台之上,屏遮而自燔于火。──周武王派遣太师姜尚率领一百人,向纣王挑战。武王誓师完毕,用勇士、战车冲向商王的军队,商王的军队大败。商王纣逃回城内,登上鹿台,穿上宝玉衣蔽体,在火中自焚。

《克殷解》:商王纣于南郊。时甲子夕,商王纣取天智玉琰五,环身,厚以自焚。商王纣在南郊战败。甲子日傍晚,纣王用五枚天智玉,环佩在身上,而纵火自焚。

China_1
商朝势力范围(维基百科)

准备充分的生死大战,壮阔地开始,还没有大战,便如此三七二十一地收了场。

其实不潦草,一切都在礼法当中。

《司马法》说:“古者,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是以明其礼也。不穷不能而哀怜伤病,是以明其仁也。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古时候,追击溃逃的敌人不超过一百步,追踪主动退却的敌人不超过九十里,这是为了表示礼让。不残杀丧失战斗力的敌人,并哀怜伤病人员,这是为了表示仁爱。等敌人布阵完毕再发起进攻,这是为了表示诚信。

“五十步笑百步”出自《孟子》,五十步是败兵,一百步也是败兵,笑什么笑?这话有道理也没有道理,一百步是安全的,五十步是勇敢的。

牧野之战的伤亡,又有“血流漂杵”的说法,这个说法也来自周朝的记录,《武成》这么记:“罔有敌于我师,前途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一戎衣,天下大定。”──他们对我们的军队没有抵抗,前面的士卒倒转枪戈,向后面攻击,因而败北,血流之多简直可以漂起木杵。一举讨伐不义,而天下大安了。

孟子对《武成》的说法不满:“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流漂杵?”《荀子》又有“武王伐纣,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兵不血刃”之说。

两位夫子的愿望是美好的,可能也只是美好的愿望。

转过身来的“前徒”们和后面的交战,总会有些伤亡;兵败如山倒,溃散途中也会造成伤亡的。

武王秉天命伐纣,“讨不义”之后,要“诛有罪”,很具仪式感地取下商纣王和王妃的首级,还要献俘告祭给上天、祖先。

上古时代人们对生死的观念与如今大不相同,誓死效忠商王室的一定有,忠于职守不降的也一定有,流血不可避免。

纣王燔火

牧野兵溃之后,商纣王如何回的朝歌,未见有史料记载。

牧野在朝歌70里外,从清晨兵戎相见,到傍晚时分,纣王已经离世了。纣王在这段时间里,不仅回到朝歌,还有时间佩戴上五枚天智玉和其它玉石,从容不迫。

且用几百年后发生的一些战例来说明,春秋时期的鄢陵之战,郑国军队不敌晋国军队,郑成公乘车而逃。晋国的两位大将郤至、韩厥都有机会擒获郑成公,却都放弃了。韩厥的理由:“不能再一次让国君受辱。” 郤至对跃跃欲试的右车手说的是:“伤害国君要受到刑罚。”也让郑成公逃逸。

这是一国将军对敌国国君的尊重,也就是“礼”。

郑成公的先祖郑庄公也有一战,他被周王室夺政,郑庄公气得不去朝见周王。于是周桓王率师伐郑,结果被郑军大败,周王肩膀受伤。不过将军祝聃请求追击,郑庄公并不同意。理由也是不敢再令天子受辱;晚上,郑庄公还专门派使者探望,并问候周桓王的左右近臣。

这是诸侯国君对天子的尊重,也是“礼”。

回到都城的商天子已经明了:商朝的天命终结了。天意以军队倒戈、战车断裂昭显无遗。

纣王可以撤退到东方伺机再战,商朝的大部队还在东夷。

囿史料之缺,后人无从复原商纣王的最后几个时辰,他的最后动作倒是世人皆知:自燔于火。

后世有人为纣王计:可以先退往东边藏匿,集结忠于自己的军队,伺机再战。

此计绝无可能被纣王采纳。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以三代时期的道德标准衡量,是无耻。

受降是可行的,几百年前有过同样一幕。纣王的先祖成汤商代夏命,末代夏王桀带着500人被流放在南巢之地。生前仍受礼遇,桀去世的时候全国禁歌弦三日。

纣王做了一个后无来者的选择。

商朝的君王们祭祀神灵,有很多种方法,一般都要进献牺牲,其中一种是把牺牲物放到准备好的柴堆上,直火烧烤,叫做“燎”。

商、周时代,牺牲物为牛、羊,也有用人的,人牲是高级稀有品,因为当时的生死观与今大不相同。

比如殉葬,殉葬的大多是身边人,殉得情情愿愿,不就是换一个空间生活而已嘛。原先的日常用品也放进墓穴吧,一起带上。不过被杀者的心境可能就有些不同,这个难以知道了。

商朝建立之初,纣王的三十世先公成汤,曾经因天下大旱,将自己作为牺牲物祭天,在桑林祷雨,是历史上著名的美谈。用的就是“燎”法。

成汤也曾赴火,是为了万民在桑林祈雨,结果是他被拒收,因为天下还要他管理。(公有领域)

当年的成汤穿着朝服色的白衣,和黑牛一起被放置到柴堆上“燎”,想不到火起之际天降甘霖,他被拒收,因为天下还要他管理。

商纣王做得很隆重,穿上最隆重的衣服,将诸多宝玉厚厚地挂满全身──我们知道,宝玉是祭祀用的国器,然后登上柴垛、赴火。

这一切都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为他堆积柴薪、沐浴净身的近臣是哪些,商纣王留下过什么遗言,都已经无从知晓了。

《礼记‧祭法》有这么一条:“燔柴于泰坛,祭天也。”宋朝理学家陈澔注:“积柴于坛上,加牲玉于其上,乃燎之,使气达于天,此祭天之礼也。”

上天收了他。同时落下了商朝大戏的帷幕。#

参考文献:
1.《司马法‧仁本》:
2.《夏商社会生活史》
3.《左传‧桓公五年》
4.《礼记‧祭法》

神传文化之中国历史研究组

反馈信箱:zglszs@feitiancollege.org

点阅中国历史正述】系列文章。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武乙死了,继位的是他的儿子文丁,文丁的名字有几个版本,《史记》叫他太丁,甲骨文里他是文武丁,他的名字叫托,多数古籍称他文丁。
  • 帝乙的王位由小儿子继承,没有让大儿子继位。大儿子名叫微子,小儿子名叫受德,也叫受,这两个儿子是一母所生。不同的是微子出生的时候,他们的母亲还是偏妃,生下了两个儿子微子和中衍后,母亲被立为正妻,之后生下的是受德。
  • 末朝的帝王不好当,纣王的父亲帝乙留下一个夷乱未平的王朝,他王椅还未坐稳,异常的天象已经出现了,越到后来越严重。
  • 纣王出名的,是他的耽于享乐和昏庸,《史记‧殷本纪》是这样记载的:“他喜欢酒、淫靡的音乐,迷恋女人。尤其宠爱妲己,唯妲己的话是从。于是,他要乐师涓作新的用于享乐的曲子、华丽夸张的舞蹈。他加重赋税,用来充实鹿台的钱财和钜桥储存的粮食。他多方收集狗马和奇玩,将这些充满了宫廷。他扩建沙丘和花园楼台,捕获很多飞禽走兽养在里面。他侮慢先祖和神灵。他整日在沙丘玩乐,在池里灌满酒,把肉挂得像林子,叫男女脱光衣服相互追逐,通宵饮酒取乐。”
  • 在纣王离世三千多年后,甲骨文被发现了,又过了几十年,甲骨文被破译出来了,这些年,出土的文物越来越多了,我们才知道,纣王原是个励精图治的君王,中国东南部是他统一的。
  • 商朝天命的结束,历史上称为武王伐纣,也称武王克商。武王,周武王,也就是周文王姬昌的儿子姬发;伐,征伐。西伯周文王去世第三年,他的儿子武王出动大军,讨伐商纣王,这次战争发生在朝歌郊外70里处,也有一个专有名称:牧野之战。商、周两族在牧野之战完成他们的交替。
  • 另一方商纣王的备战应战,原来几乎不为人知。1977年陕西出土了一批甲骨,补上了一些文献缺失。
  • 商朝灭亡了,“商”人们继续活下去。商族的贵族姓氏“子”,在三千多年的岁月里,据说繁衍出了一百多个姓氏。
  • 谈中国的古文明,国粹青铜器一定不会被遗忘。夏商周三代至秦汉被视为中国的青铜器时代 ,商朝处于青铜器时代从上升至鼎盛的阶段,商朝的青铜器,很值得一说。
  • 跨过三千多年,如今的册典二字和甲骨文差别在哪?基本是印刷体和手写体的差异。可惜的是几千年下来,有商一族的册、典都佚失烟灭了,甲骨的质地特别,才让上面的文字留了下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