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牛画──《平畴呼犊》赏析

作者:郑行之
宋 佚名《平畴呼犊》轴‧ 绢本‧设色画。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497
【字号】    
   标签: tags: , ,

平畴上正上演着这样一出家庭戏码 —-

小牛犊:人家不来了,腿好酸哦!姆妈啊,人家走不动了呀,等等人家嘛!!(微带呜咽声)

姆妈牛:什么和什么呀!哪有什么走不动的,这么丁点儿路,别逗了!快走,快快过来!!

秋天了,在生长着野树和开花芦苇的荒郊中,一母一子两头牛,也不知是要回家还是想换个地方吃草,母子俩一前一后,在经受长年风吹雨打,表面坚硬光滑的山路上走着。小牛腿短步子小,走着走着就落在母牛后头了,眼看越来越落下,小牛急了,不甘落后地抗议起来。这时母牛停下了脚步,有点无可奈何地回过头来,看着它、等它。

这位不知名的画家对牛的体形外貎,牛身躯各部位的比例,肌肉骨骼的组构都观察入微,更把牛在什么状态下,会出现什么样的动作和表情;在不同的角度下,体形会产生什么变化,都观察得非常清楚细致。描绘小牛在鸣叫时那种高高地昂起头,脖颈伸长,口唇大撅,抬起一只前足,弓着尾巴轻摇的撒娇模样,真是逼真传神,让观者仿佛也听到了小牛急促的呼唤声。

画家先以淡墨钩出牛的身形体态,再依牛体各部位的结构铺染,做出凹凸明暗效果,等牛的实体感出来之后,再以细线加勾各处细部变化,包括头角、五官、四肢、牛毛等等,这时不但牛儿有了表情,栩栩如生的感觉也慢慢地出现。

《平畴呼犊》局部。(公有领域)
《平畴呼犊》母牛和它的牛犊在荒野中对话。(公有领域)

画家在构思这幅画时,也许就想刻划牛的心理状态,把这对牛母子拟人化。他让两只牛儿都往上抬起一只前足,母牛是举足挥向右前方,牛犊则是往后划,看起来是各持己见,要求对方听自己的。作为母亲,可能平日教导孩子惯了,不知不觉地,举手投足都呈现指挥状态,它挥动前足可能是在说:快呀,走快点,快点过来吧!然而急坏了的小牛犊却用力扭动着身躯,同样抬起一只前脚,朝向后方划动,好像是在说:人家走不动了啊!慢点呀,等我,等等我呀!

《平畴呼犊》牛犊 局部。(公有领域)
《平畴呼犊》牛犊不甘落后地抗议着。(公有领域)
《平畴呼犊》母牛 局部。(公有领域)
《平畴呼犊》挥动前足的母牛正在和小牛对话。(公有领域)

这对母子牛所在之处是一方坚实的岩石地,是个较为平坦的板块面,看来就像一个舞台般。稍后方是一些隆起的岩块,这些岩块的侧边露出风蚀水蚀的痕迹,画家以小斧劈皴把这些自然断面处理得十分干净利落,这些岩块层层叠叠,镶着似乎是精心雕镂出来的侵蚀面,静默地退让到这对动感十足的牛母子身后,形成了屏障似的戏剧背景。

《平畴呼犊》岩块杂树 局部。(公有领域)
《平畴呼犊》岩块杂树退到后边成为背景。(公有领域)
《平畴呼犊》,墨黑的杂树和牛母子遥望成三角布局,产生了稳定的结构。(公有领域)
《平畴呼犊》墨黑的小树有稳定结构的作用。(公有领域)

而伴随着这些坚实岩块的是一些因秋深了而稍呈枯黄的芦苇草,还有荆棘、小树、低矮杂树等。那细长叶片的芦苇看似肆意无序其实是有序地交织着,圆笔钩勒的笔法使得这一片芦苇、芦花显得疏朗有致、柔细而具韧性;低矮杂树是以双钩夹叶法来铺陈,而以写意法并以浓墨画就的小树,虽然被荆棘给纒着,但它那一簇簇笔意自在、向上攀升的墨叶,却把这稍显疏淡的画幅给注入了生气,并且和画中这对母子牛遥遥相望,稳稳地拉出了另一戏剧性效果。

《平畴呼犊》芦苇草 局部。(公有领域)
《平畴呼犊》清朗有致的芦苇草 。(公有领域)

最后,我们还可看到牧牛时不可或缺的水源,画家把江岸的某个小小角落以坡渚起伏的方式给弯延过来,使得整个画面环境更加完善多元,而在水岸周遭环绕着的是画中主角──母牛和它的小牛,还有植物、岩块等等,它们都依自己的属性井然地守着自我。造物主在安排着这一切,让所有这些不管是有机物、无机物,也不论是生物、无生物,只要是有缘分的,都能恰如其分地来走这一遭,来演这一回。@*

宋 佚名《平畴呼犊》。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提供。(公有领域)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溪岸一角,杂树三株,盘根错节,枝叶繁茂。一株叶已泛红,为一秋天景象。二头水牛在溪中游息,一只牛犊正欲涉水。
  • 国立故宫博物院现正展出“典藏新纪元-近现代书画名品展”,此展将展至4月30日止。本次展览展出近现代时期位于京津地区书画家的作品,此一期间正值中国由帝制走向民主,文化艺术呈现朝气蓬勃景象之时期,书画作品内容多元丰富,充分反映出历史演变的轨迹,亦可视为民国岁月流变的缩影。
  • 《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是“书圣”王羲之的作品,素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 一位写实画家鼓励我去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布劳耶新馆看一个展览“未完成:可见的思维”(Unfinished: Thoughts Left Visible)。由于特别渴望对古代大师们有更多了解,我聆听了美术馆的讲解。意犹未尽的我,决定邀请写实艺术家们来谈谈他们对大师未竟作品的想法,以及这些画作对其创作会有怎样的影响。
  • 19世纪的欧洲学院派绘画,在上个世纪很长时间里都是保守的同义词,只能以几百美元的贱价卖掉;近年来,学院派绘画重获艺术市场肯定,屡屡拍出数百万美元的高价。如果不了解学院派,就不能真正理解19世纪西方艺术。学院派艺术家们并不像后世人那样看待自己的作品,且其内部也有流派之分,这正是本系列文章将要讨论的话题。
  • 在弗雷德里克‧罗斯(Frederick Ross)家中,每个房间、每道楼梯、走廊的每一面墙上,都挂满了令人惊叹的画作,一幅挨着一幅,吸引着观者驻足凝神。要快速看一遍,至少需要两小时时间——罗斯是美国收藏19世纪艺术品最宏富的私人藏家之一。他的藏品一直在稳步扩展,主要是通过在买卖中增值,很少需要他再投钱进去。
  • 罗斯认为,现代派的兴起、其对写实艺术的巧言批驳,以及艺术鉴赏的总体萎缩,要归因于“贪婪”。可以说,在拜金的作用下,对艺术的挚爱被抛弃了。“那些大艺术家作品的经销商们一边咬着指甲等着每一幅画画完,一边想着如果画作源源不断能挣多少钱。……”
  • 这样一来,一种看似无声却又有声的东西,一种溶溶的温馨感,一种天籁般的自然诵歌就在画中的天与地之间轻轻回旋,充塞了整个画面空间,并且把画中人、画中牛甚至画外的你我也都带了进去。
  • “我们所从事的艺术被污名化了。”纽约中央车站画室创办人、写实画家雅各布‧柯林斯(Jacob Collins)说。不过在今日艺坛,柯林斯的同道越来越多。当你注视他们的作品时,会无法移开目光,你只感到震撼惊叹。这些作品让你放松、开心,这种感觉正是你期望从艺术中获得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