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舌头“耕种”的汉朝大臣贾逵

文/洪熙
《至圣先贤半身像‧贾逵》。(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629
【字号】    
   标签: tags: , , , ,

东汉时期,有一位博学的“通儒”贾逵(174年─228年)。他的记忆库储存量惊人,能够背诵诗书等“六经”,授课时也很气派,没有书籍,直接口诵。汉明帝遇到疑难问题,向他求教。汉章帝喜读《左传》与《尚书》,贾逵为天子陈列了三十多条《左传》大义。贾逵专注于研究学问,不善于人际交往。章帝理解他,特赐二十万钱,让他孝养生母。

天赋异禀 聪慧过人

贾逵五岁时就已聪慧过人。

每当贾逵的姐姐听到邻家孩子的读书声,便抱着小贾逵,站在篱笆外静静地听。贾逵年纪幼小,却也能安静地呆着,默不出声,听别人读书。姐姐见状颇为高兴。

贾逵十六岁时,就能背诵《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等“六经”。姐姐好奇地对他说:“我们家很贫穷。从来没有聘请过学者上门教你。你是怎么知道天下有三坟五典等书籍,竟能背诵得一句不差?”(编注:三坟,讲大道,指伏羲、神农、黄帝的书;五典讲常道,一定的法则,指少昊、颛顼、帝喾、尧、舜的书。)

贾逵说:“当初姐姐抱着我站在篱笆外听邻家孩子读书,我就记住了。一直到现在都能背得一句不差。”贾逵剥下庭院中的桑树皮当作纸张,或者将字写在门扇或墙壁上,一面诵读一面记忆。一年以后,竟把各类经典和史着全都读了一遍。

贾逵天资聪慧的事迹,越传越广,各地学生慕名而来,有的甚至不远万里,向他拜师求教。还有人背着儿孙远道而来,在贾逵家附近租房住下,以便求教于他。

尽管没有现成的书籍,他也能将记忆库中储存的经典,全部口述出来,教授学生。不少求学者与家长为答谢他的教诲,馈赠他不少钱谷作为学费,这些钱谷竟然装满了仓库。

人们说:“贾逵不是用体力耕田,获取收成,而是用嘴讲授经典史着,用舌头来‘耕种’啊。”从此舌耕成为教书人的代名词。

因贾逵的记忆库储存量惊人,六经著作都记在脑中,所以当皇帝遇到难解的异象时,贾逵能迅速从记忆库翻出经典,为皇帝解惑。

神雀降 胡归降

汉明帝刘庄(28年─75年)时期,曾有不少神雀降落在宫殿和官府,冠羽都是五彩的颜色,非常漂亮,明帝从未见过这么美丽的鸟,于是问临邑侯刘复(齐武王刘演之孙,北海王刘兴之子)。刘复也不知道那是什么鸟,不知道它象征的意义,于是推荐学问广博的贾逵。

汉明帝召见贾逵,问起神鸟之事。贾逵回答道:“昔日,周武王继承父业,鸑鷟(音月浊,凤的别名)降落在岐山。宣帝怀柔戎狄,频频感得神雀降临,这是胡人归降的征兆。”汉宣帝时,神雀降临,为应祥瑞,更改了年号。后来匈奴归降,呼韩邪单于入朝称臣,臣服大汉。

鸑鷟降于岐山,此事载于《周语》。周大夫内史过(人名)对周惠王说,“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贾逵博学广闻,很轻松地解答了明帝的疑惑。明帝在兰台(建于长安,汉代是汉代宫内藏书之处)赐予笔札,命贾逵作《神雀颂》,以记祥瑞征兆。

凤凰为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的称为“凤”,雌的称为“凰”,为象征祥瑞的鸟。图为《鸟谱(一)‧凤》。(公有领域)

君臣之义 帝明臣贤

汉章帝刘炟(57年─88年)特别喜欢古文《尚书》和《左传》。他登基伊始,于建初元年,诏贾逵至北宫白虎观、南宫云台讲解经典,章帝亲自驾临听讲,很称许他的说法。于是,让他比较古文《左传》与《公羊传》、《穀梁传》。贾逵陈列了三十条《左传》大义,均关于君臣正义、父子纲纪。他认为,《左传》中的君臣之义更深,而《公羊传》倾向于权术。在其它方面,《左传》与《公羊传》又大同小异。章帝读罢奏书,赐予他五百匹布帛,一袭衣裳,并令他选择二十名高才生,教授他们《左传》。

后来章帝得知贾逵母亲常年患病,有意额外加赐恩赏,于是派颍阳侯马防赐予他二十万钱。章帝对马防说:“贾逵母亲体弱多病,他又不善于人际关系,如果家里所需物品匮乏,就怕会像孤竹国的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

汉章帝刘炟。(公有领域)

汉和帝即位后,贾逵拜为左中郎将,又迁至侍中,领骑都尉,经常出入宫廷,兼领秘书,受到皇帝的器重。贾逵作品颇丰,著作了上百万言的文章与著作。因其学识渊博,被世人尊称为“通儒”。贾逵为国举荐贤才,也多受到皇帝的任用。@*#

事据《后汉书‧贾逵传》卷三十六、《王子年拾遗记》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他的《劝学诗》激励了一代代的莘莘学子;他的书法丰厚雄浑,雍容正大,法度谨严又气势磅礴;他为官清廉,正直敢言,凛然赴难,视死如归,其忠义大节,光风霁月,高山仰止。他就是字如其人的不朽典范——大唐书魂颜真卿。
  • 岳阳楼
    《岳阳楼记》就像一个巨大的文学磁场,吸引、感染着接触到这篇文章的读者。现在想来,如果没有巴陵郡守滕子京独具慧眼地对范仲淹的约请,后人就读不到这篇绘声绘色描写浩渺的洞庭湖变幻无穷的风光、迁客骚人对洞庭湖的不同感受、最后又转化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浩叹的美文。
  • 民间过大年前有祭灶神的风俗,祈求福禄临门。在东汉时,“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孝子黄香却“不祭灶”,到底是怎回事?而且,他从一介贫民转身为得皇上赏识尊重的贤臣,掌管国家枢机要务。这样的福分从何而来呢?
  • 明孝宗弘治二年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赐谥“肃愍”。明神宗万历十八年改谥“忠肃”。于谦蒙冤于一时,却万世不泯,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 《书经‧大禹谟》有句话:“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意思是说,自满会招致失败,谦虚会得到益处,这是自然的规律,普遍的真理。而耿直敢言的伯宗,却无法遵从。不过伯宗的妻子却深知此理,后人称赞伯宗妻子知“天道”,从而保全了儿子的性命。
  • 明孝宗弘治二年,朝廷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浙江巡抚傅孟春认为“肃”之一字,未足以尽于公之良惠忠贞,为此具疏。
  • 一日,浙江盐台姚舒因历吴山,见行人伍公,即春秋时伍子胥也。复过褚堂见仆射褚公,即唐时褚遂良也。来至栖霞岭见武穆王岳公,即宋岳飞也。特谒三台山赡于肃愍公祠。姚舒观四王公之忠节,皆祠于杭。欲共建一坊,一可以共播休烈,一可以励后观瞻。后坊成,名曰“忠节坊”。
  • 明宪宗成化年间,于谦之子于冕获赦,于冕上疏为父于谦平反,宪宗亲自审理,并下诏予以平反。明孝宗弘治二年,明孝宗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赐谥“肃愍”,钦赐在墓边建祠堂,题为“旌功”。
  • 王苏二人政见不同,只因各自性格不同,看问题角度不同,但本心都是心系天下、为国为民的;对于对方的人品道德、诗文学问彼此都是互相敬重的。
  • 曹吉祥等叛乱失败,曹吉祥被磔刑于市;徐有贞获朝廷赦免其罪,回到家乡,后病逝,终年六十六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