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有知】善恶报应何时报 神佛皆有安排

作者:怀忍忍
《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Pixabay)
font print 人气: 1938
【字号】    
   标签: tags: ,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中华文化中的普世信仰。《易经‧坤卦‧文言》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古人的著作中留下了许许多多“善恶有报”的相关史实记载,为后人开拓一条光明的生之大道。有的家族累世行善,得到异常的福报,有的人行恶遭到即时的现世报,这些存在的史实都不是无神论所能否定的。

五世的福报

在清乾隆辛巳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黄河发生了水患。从黄历七月十五日到十九日,黄河的支流伊河、洛河、沁河,以及黄河潼关至孟津之间的主河道,遭遇了猛烈的大雨侵击,其中暴雨中心位于河南省新安县,伊河和洛河出现了溢漫。当时武陟、荥泽、阳武、祥符、兰阳等地的河堤都发生了溃决,黄河下游共出现了26处决口,河南、山东、安徽等三个省份的数十个州县被淹没,有些地方的水深达到了五六尺,甚至有的地方深达数丈,许多居民的房屋几乎完全被水淹没。

位在黄河南岸的陈留县(今河南开封县陈留镇),也遭受了巨大的灾害,水深更达一丈。当地一个姓曹的家庭也遭受了重创,他们的房舍被洪水完全淹没。

经过了三天三夜,大洪水才渐渐退去。这时,奇异的一幕展现众人眼前,露出水面的曹家房舍竟然完好如初,没有倒塌,更奇的是曹家人们都平安无事。当地的幸存者纷纷前来慰问这个家庭。

大家都很好奇地问道:“你们是如何在水中存活下来的呢?”

曹家回答说:“这几天我们只感觉到周围笼罩着浓雾,看不见阳光,完全不知道自己是在水中啊!”

当地的县官知道了这样不可思议的情况,前来视察,问曹家人道:“你们平时有做过什么善行吗?”

曹家人回答说:“我们每年从出租田地收到的租金,除了缴纳税款,扣除家里的开销外,剩余下的我们都尽力拿出来帮助附近街坊邻里贫困的邻居。从我们高祖、曾祖辈以来都这么做,我们家族五代人都未曾间断,至今已经一百多年了。”

县官立刻向朝廷报告这个事情,并颁发匾额,表扬曹家的善行。

善有善报的古语,真是真实不虚呀。曹家就是因为五代人坚持不断地行善,所以灾难来时,神灵保护,大水淹没房屋三天三夜,一家人住在里面竟然毫发未损。
(资料来源:《阴骘文注证》)

毁佛像 身招恶报

《易经》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人在做天在看。(Pixabay)

创于明朝的武昌郡的四面佛寺壮丽宏敞,到了清朝雍正时期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一直香火鼎盛。奉侍的佛像高达两丈左右,铁身、铜首,头部有四个面,因此被称为四面佛。在雍正年间,有三十六位儒生说这座寺庙压住了省会龙脉之地,会妨碍该省的考生的考运,倡议毁掉佛寺,请求官府同意。

然而佛身高大,佛首更是坚固,结果用大斧连续凿了一整天也未能损坏一丝丝。后来,他们又商议将寺中六座佛像的背面转向。当他们迁移转动佛像的时候,使得锦化佛的佛首滑落坠地。

当场那些儒生看上了精纯的铜,就决定要瓜分去做器物。没多久,那些参与倡议毁掉佛寺的众人,纷纷发生奇怪的病症,在他们的背上都长恶疮,一直蔓延溃烂到颈部,最后头落地身亡。那些签名附议的人,个个头痛,百余人没有一人幸免。后来发现,当中有一位叫做胥某的人,原来是用了假名附议。本来他多次想要退出此事,但又怕众人怨恨他,所以一直没退出。

当他看到其他人纷纷受到惩罚而死亡时,心中惴惴不安,一面又想着祸不是起于自己,或许能够幸免于难。后来,他即将赴任新职,出发时突然抬头看天空,发出一声惊叫,说有一位金甲神持着一根大棒子向他的头部击来。顿时他痛苦不堪,话声戛然而止,立时就死去了。

事件中这些人,都是书生,却不明天理,迷信风水,而不敬神佛。风水之事不也是神佛给有德人士的一种奖赏回报吗?!无德的人能得吗?为了私利的谋求而毁佛,不管是倡议行动的或是附议应和的都亵渎了神佛。假意敷衍应和的人,心念更多一层狡诈的坏。人界的生命来自于神界,毁神佛其实是毁自己,遭到即时的现世报也是情理中的事了。

(资料来源:《秋灯丛话‧卷九》)

@*#

─点阅【天道有知】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万历年间的《增广贤文》有句名言:“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古书《寿康宝鉴》中的“福善案”记载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报的故事。让人看到“拼功业”和“道德实践”的密切关联。古人讲的“积德”、“积阴德”,其言不虚,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话啊。
  • “为政以德”的内涵是很深、深广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讲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本章,孔子没有具体解说什么是“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个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极星一般安居其所,别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环绕着它。
  • 红楼梦这本书成书的缘起,是圣主康熙皇上赐的这一场富贵。红楼梦这本未能完成结局的书,这本自传性质的小说,对应的康熙雍正年间江宁织造府的兴衰景况,都是有史料可查的。荣国府,宁国府最早的主人,荣国公和宁国公,从小说内容“焦大跟着太爷出兵”这一细节,结合历史背景来看,应该是清兵入关时,随着满洲人一起入关的那批汉人,类似于大清的开国元勋范文程(范仲淹后人)这样的汉人。
  • 明代《耳谈》作者王同轨的街坊林广儿的杀妻事件,钻法律漏洞逃过刑罚,在当地引起不平的鸣冤声震天价响,而最后的结局,更让人心震动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 在无神论者看来,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实在传统文化里,披露了很多人死后的去向,有的人甚至还去了天堂担任神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新城(现杭州市富阳区一带)秀才姚中。
  • 明朝时期,浙江嘉兴府李定在人们眼中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却不顺利,十几年屡考不中,就在他已经慢慢放下了对功名的执著时,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转!他是怎么积的阴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导子贡向前走——“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乐”,乐什么?乐道。孔门弟子中有个典范——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既然颜回做到了,说明“贫而乐”的目标不是高不可攀、虚无缥缈的,这是勉励子贡。
  • 震区有个小山村,爱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窑内排戏,场面分外热闹,有个三四岁的小男孩,非缠着爷爷领他去看戏,爷爷背着孙子刚挤入窑内,还没看清演的是啥戏,孙子却又说害怕,闹着要回家。爷爷拗不过孙子,带着孙子转身刚出了窑洞,地面就突然抖动,崖窑瞬间垮塌,演戏看戏的几十人无一生还。
  • 怎么才叫做“好学”呢?本章讲了三条。 首先,“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食求饱、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况下,食不饱、居不安,你将如何?对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来说,因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顾不得吃饱、顾不得安居了。如果一个人将吃饱、安居当作头等大事,还能有鸿鹄之志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