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拳拳赤子心

——采访新州华人中心创始人黄季彬先生
晓拂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0月1日讯】听说新州将成立一个华人中心。预计明年四月份开始营运。它就座落在Somerset郡的富兰克林市。从前是著名的AT&T公司的培训中心﹐有九万平方英尺的使用面积。占地约14英亩。拥有600多个停车位。半小时车程可达Parsippany, Morristown, Princeton, Edison, Holmdel, East Brunswick, Scotch Plain, Westfield, Watchung, Warren, Berkeley Height, Summit等华人聚集之地。

  这么宏大的工程是一位曾经做过中文学校校长的华人开始起头的。总觉得只有胸怀博大﹐眼光独到的人才能创办这样大的事业。笔者为此采访了该中心的创始人黄季彬先生。

  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初秋的天气﹐与黄先生约在他现在的办公地点见面。开车很顺利地就到达了。然而﹐不知道是哪一幢楼。就在停车场打了个电话给黄先生。

  黄先生接了电话后就迎到了停车场。真是很周到很为人着想的一个人。他穿着一身随意的休闲服﹐与他聊几句天﹐就知道这是一位胸怀开阔﹑眼界宽广的人。与他聊天真是心旷神怡。

  黄先生现在的办公室座落在Cenntinial大道上的一所平房里。是一家计算机培训中心。在现在IT行业萧条﹐计算机技术培训中心纷纷关门的情形下﹐黄先生的事业还能蒸蒸日上﹐其经营公司必有独到的窍门。

  问起他的经历和如何开始想成立华人中心的﹖黄先生就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我发现﹐他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而且很开放很豁达。这大概是在美创业和要做大事业的必备要素吧。

  他说﹐他是海南岛人﹐1950年出生。从小在台湾长大。父亲是军人﹐到台湾后做了中学教师。母亲以前在大陆时是艺专教美术的﹐去台湾后就一直在家里相夫教子。他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银行系。来美后在密苏里大学读书﹐念了一个经融系的MBA。1976年毕业后﹐开始做计算机主机的数据处理。先在印第安娜一家保险公司做了半年﹐后又在普林斯顿大学工作了两年。在这里他认识了一位教授。两年后﹐他就与该教授到华盛顿DC去合开公司。那位教授去拿项目﹐他做计算机程式设计。经营这家公司让他跑遍了美国的东南部﹐积累了丰富的营销经验。

  到1980年﹐他在纽约中国银行找到了一个设计银行系统的项目。他就找了一些人来一起做。这时﹐他认识了他太太。决定自组公司。于是﹐与教授分手﹐以特拉华为界。特拉华以北归他经营﹐特拉华以南归教授管理。

  他说他的公司经营得最好的时候有七十多个员工。后来﹐由于项目越来越少﹐当他觉得管理公司还不如自己做独立计算机咨询人员更赚钱时﹐他就将公司关闭了。

  这是一个能曲能伸﹐拿得起放得下的人。

  问起他怎样经营现在的公司﹐黄先生说他的公司面向的是主流社会﹐而不象许多华人开办的计算机技术培训中心主要是面向华人。毕竟﹐华裔还是占少数。要想在这里有一席生存之地﹐必须要面向主流社会。

  他说他的公司在最初的时候也象其它计算机培训中心一样﹐面向华人提供一些计算机课的教学﹐他也在华人报纸上打广告。但后来越做越不行。原因是华人开办的计算机培训中心都较着劲杀价。最后杀死的只能是自己。谁也没有出路。再加上IT行业越来越不景气﹐好多高薪的工作﹐比如计算机软件程式设计﹐软件开发﹐软件生产﹐都出口输送到印度等劳力廉价的国家去了。所以﹐他就将公司转向﹐经营政府部门的项目﹐为失业人员再就业提供培训服务。

  众所周知﹐学计算机课的华裔多是想找高薪的工作。不屑对三万多块钱年薪的工作一顾。然而﹐美国的许多失业人员他们要求不高﹐只希望学一些基本的计算机技术﹐好找到一些实际的工作。象办公室里的秘书﹐文书一类﹐公司总是需要的。三万左右的年薪就让他们很开心了。

  凭着自己从前积累的经验﹐他很轻松地就拿到了政府部门的项目。由于训练后的人员再就业比例很高﹐都能找到工作。所以﹐政府部门信得过他﹐将学生源源不断地给他送来。

  黄先生是一个多面手﹐不但经营计算机公司﹐还做小型建筑商﹐自己设计房子请人造。他的家就是他设计的。很别有情趣﹐二楼上是中国四合院一样的设计。他家的窗帘和饭桌也是他做的。业余爱好还包括种菜﹐等等。

  黄先生说﹐他想要成立一个华人中心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从他96年从中部中文学校的校长岗位上退下来后就想做。鉴于当年在中文学校的经验﹐深知要有所作为﹐必先要有自己的场地。而这个场地不能是一般的办公大楼﹐要有吃的地方﹐要外观象样﹐要能提升华人的形象。

  此后六年﹐黄季彬先生看过数以百计的办公大楼﹐洽谈了无数的中介商及公司行号﹐以积极争取一栋可供华人中心使用的大楼。直到最近﹐这一梦想才得以实现。

  黄先生说﹐这个中心赚钱不是目的﹐是一非营利组织﹐其目的在于弘扬中华文化艺术﹐提升华人形象﹐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并给数以万计的新州华人﹐提供一休闲﹑教育及社交的地点。

  该中心除了有60多个办公室及教室外﹐另有一面积约25,000平方尺的餐饮中心﹐及设备齐全的厨房。还有花木扶蔬﹑格调高雅的花园庭院。适合结婚﹐订婚﹐结婚周年﹐毕业﹐同学会﹐同乡会﹑公司聚餐﹐筹款餐会﹐圣诞新年等大小型宴会。

  该中心将设有餐饮部﹐老年中心﹐托儿所﹐幼儿园﹐还将提供包括主流社会为对象的中文及各种文化艺术教学。例如中国的餐饮文化﹐中国功夫﹐武术﹐琵琶﹐古筝﹐二胡﹐折纸﹐中国结﹐绘画﹐书法﹐民族舞蹈等。另有电脑教学﹐课后辅导﹐图书馆﹐芭蕾﹐社交舞﹐钢琴﹐小提琴﹐针灸﹐气功﹐烹饪﹐太极等各种活动。

  黄先生还特别提到﹐在幼儿园要教中国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要将中国的传统教给孩子们。他说﹐有许多美国人收养了中国小孩﹐希望找到这样一个可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地方。这里将满足他们的要求。

  问起他将如何经营这个中心﹐资金来源﹖他说﹐中心有25,000平方英尺的餐饮部。他将让几家餐馆去共同经营。该中心餐饮部的经营方式是承包式。中心不收租金。餐馆只需要交一定数量的压金。赚的钱全部归餐馆自己。餐馆要交水电费和清洁费。中心采取投标式﹐哪家餐馆给的压金多就将餐饮部交给谁主持。

  这个压金﹐不是一个小数目。收到压金后﹐他将买政府债券﹐用那每年4.5%的利息来支持这个中心。

  其它的各种教学班﹐老年中心﹐托儿所以及幼儿园都是由中心的雇员来经营。雇员按规定拿薪水。

  他说﹐这个中心是他用9百万买来的﹐三十年无息贷款。他们有七位董事。每人平均每月大概是三千多的贷款偿还。他还有自己的电脑中心﹐所以﹐一定会收支平衡生存下去的。另外﹐因是非营利机构﹐政府会援助一些福利设施。

  据黄先生介绍﹐中心于明年春天迁入后﹐第一个项目就是举办2004年青少年夏令营﹐招收从小学到高中在校学生﹐课程包括在校学科﹐才艺﹐音乐﹐社交﹐烹饪﹐电脑﹐体能﹐演讲﹐及中国文化等课目。

  目前中心正在招聘各个项目的主持人﹐这包括﹕餐饮部工作者﹐主办晚会和各种艺术展览的工作者﹐老年中心主持者﹐托儿所工作主持者﹐以及有经验的教学管理及公关人才。详情请见﹕http://www.chinese-community-center.org/.

  凡有兴趣主持以上任何项目者﹐请洽Jimmy Hwang黄季彬先生。电话﹕(732)980-1214(日)﹐(732)699-1183(夜)﹐(732)980-1215(fax)﹐E-mail: nj@chinese-community-center.org.

  我相信﹐以黄先生的精明能干﹐和一颗愿意奉献的爱心。这个华人中心将越办越好。成为凝聚新州华人的一个中心。(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之际,舍妹夫妇远携父母灵骨而归葬于故乡,余在海外,阻于国难不能奔赴,乃吊之以文,曰: 呜呼!先父仙逝,十三春秋;先母驾鹤,亦近三月。忆思双亲,善良一生。育我兄妹,兼济亲族。力有大小,唯尽本分。载入家谱,亦有光矣。
  • 神韵交响乐团演出的西方交响乐曲,经常有有十分贴心的安排,乐曲的选奏也极富巧思,不论观众是否熟悉西方古典交响乐,在精彩的乐音引领下,总会体验到层层的惊喜与无尽的感动。
  • 只记得那个衣衫褴褛的长头发的女人,拖着一跛一跛的腿,挨个翻着垃圾桶找吃的,他一边找一边咧着嘴笑。那女人就是我要说的,我们村老人给我讲过的苦命女人。其实提起来,乡下的人,哪个不觉得自己命苦:干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担不完的惊,受不完的怕。
  • 凤飞飞的歌声无疑是台湾近代流行音乐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页,她演唱的台湾歌谣作品,为数虽然不多,寥寥数十首,创作年代却从晚清到近代,风格迥异多元;更重要的是,身为台湾的女儿,面对每一首作品,无论是原唱或是重新演绎,都展现出歌者对传承尊崇母文化的使命与信念。
  • 我要写篇短文纪念我刚过世的朋友,林建兴。林大哥生前写道:“人一走,茶就凉,属自然规律;人还在,茶就凉,为世态炎凉。”我喜欢喝茶,虽不擅焚香煮茶,但我知道,好茶哪怕茶凉了,余韵袅袅,还是会让人回味无穷。
  • 什么是四联体格式(tetractys)呢?“四联体格式”是现代英国诗人雷‧斯特宾(Ray Stebbing)发明的一种诗歌形式,由至少 5 行 1、2、3、4、10个音节组成。
  • 这是我父亲日记里的文字 这是他的生命 留下 留下来的散文诗 多年以后 我看着泪流不止 我的父亲已经老得 像一个影子
  • 刚开始,经常是在半路上,新一就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口水都会流出来。慢慢等他大一点,他会拉着我的手,自己走几步。再大起来,他就喊着广告词,变换着起步、正步、踏步,有力地甩着胳膊,走在我的前面。 我们欣赏龙山路华灯初上的夜景,路人也欣赏着我们这一对母子。
  • 朔风吹。1968年底,一辆“跃进”卡车把我们一批知青载到了南汇东海农场老九队的海边。 中港一带的护塘东堤脚泥滩上,已经扎起了两排芦席为墙,稻草复顶的草棚,一排十间, 每间五张上下铺的双人铁床,住八个人,另一空床,上铺堆放箱子行李,下铺放些面盆之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