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漫谈】单纯的茶趣

一木
【字号】    
   标签: tags:

“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

这是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一对茶联,描写乡下农民用扫来的竹叶煮茶,以松根煮菜的清苦情景。

印象中古时文人饮茶,用的是上等茶叶,煮的是各地的名水,喝茶的地方不是溪旁亭榭,就是林间茅屋,总有青山环抱,流水潺潺,一边品茗,一边吟诗作对,饮茶在读书人的世界里,可说是一种高尚清雅的心灵享受。

贫苦农家可无法如此一般附庸风雅,他们每天辛苦务农,忙完农事忙家事,若能偷得片刻空闲,烧锅水,茶叶一把,抓了就煮,一大锅,省得麻烦。哪还能计较茶放久了不对味,一天可能就只容你有空煮那一次。观茶色,品茶汤,哪来这种闲情逸致!

话说回来,这也不代表清贫的农人就不能有饮茶的乐趣,工作累了,田旁树荫下随地一坐,喝碗茶提神,清风拂来,吹干身上的汗珠,也吹凉热茶入喉。看着田中谷物的成长,想着秋天的丰收。三五伙伴,闲话家常,东家大儿下月娶亲,西家媳妇怀胎已六月……虽然就那么一刻半晌,饮茶却是繁重生活中的最佳调剂, 它的乐趣,不是来自浪漫文人的诗情画意,而是体现于最贴近生活的实在与单纯。@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国饮茶习俗一般视为起源于神农氏,陆羽茶经就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百草经》中也提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传说中,神农野外尝草中毒,毒性发作,半晕半醒之间摘了几片身旁的树叶放进嘴里,嚼了嚼,片刻后,毒性渐散。神农知道了它的叶子可以解毒,于是记载下来,传给了后人。
  • 蒙山位于四川省名山县西部,由上清、玉女、井泉、甘露、菱角等五峰组成。五峰峻峭挺拔,状似莲花。蒙顶山苍翠秀朗,长年重云积雾,拥有生产好茶的地理环境,诗云:“蒙山之岭多秀岭,恶草不生生淑茗”。

  • 传说安溪有位茶农叫魏饮,在魏饮的茶园附近有一座观音庙,魏饮礼佛至诚,每天都会将庙里庙外打扫干净,而且晨昏泡茶供奉观音,事茶余暇,魏饮也常在庙里打坐读经
  •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翠碧如绢的蕉叶,可入诗、入画,是传统艺术中的典型意象。在清朝初年,有一群江南闺秀,以此为名号,在良辰美景中结社唱和、赋诗填词,为当地带来一幕幕文化盛宴。这便是大名鼎鼎的蕉园诗社。
  • 明末的某个烟雨时节,苏州郊外,支硎山中,出现了一位揽胜探幽的青年才俊。忽遇骤雨,他躲进一座庄园,却驻足在庭院中,凭栏观鱼,困倦之际忍不住沉沉睡去。当晚,庄园主人就梦见山中别业,有神龙卧于栏杆。次日清早,主人亲自入山察看,恰好看到仍在休憩的青年。
  • 暗喻清贫贪馋的太守表兄文同,手拿斧头逮着竹笋就砍,把渭水边上千亩竹林都吃进了肚里。这生动的形象,刻画了文同豁达、爽朗的性格,也可看出这对表兄弟亲密的关系。
  • 岸上有一栋高楼,半夜里,突然失火,大火熊熊燃烧,楼中人张惶呼叫,乱成一片。林孝廉忽见一个少妇,只穿内衣短裤,从楼上坠入船中。林孝廉见少妇衣不蔽体,急忙把自己的狐皮长袍拿过去,给她盖在身上。又叫人把她扶进船舱休息。自己则挑灯站在船舱外面,守护着她。
  • 班婕妤辞谢与汉成帝同车出游,冯诞备受恩宠与北魏孝文帝同车而行。
  • 10岁就当国师,受到三朝统治者礼遇,他到底是得道高僧,还是政治和尚,一件事揭开谜底。
  • 天启年间,大明国运走向没落。仕宦书香之家,尚能享有片刻闲适安宁的天伦之乐。在大学者王思任家中,聪慧婉丽的三小姐正无忧无虑地成长着。 清白的家风,渊博的家学,将她塑造成标准的才女。三小姐天生几分伟丈夫气概,竟不似一般的江南闺秀。在后来国仇家恨、命运浮沉的考验中,她仍然坚守着忠孝节义,在苦难中构筑了她的文学世界,并将那不让须眉的性情贯穿一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