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孔子示礼仪

传统文化
font print 人气: 72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7月14日讯】中华民族自古就是文明礼仪之邦。“万世师表”、“至圣先师”的孔子在礼仪方面更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论语﹒乡党》篇记述了孔子衣、食、住、行的生活情况,以及在各种场合下表现出的礼仪。

孔子在家乡,态度恭谨,好像不会说话似的。他在宗庙朝廷上,言词明辨,只是比较谨慎罢了。孔子在朝廷上,同下大夫交谈,和气而愉快;与上大夫交谈,恭敬而温和。君王临朝到来,孔子恭恭敬敬,既不过分紧张,也不懈怠。

孔子进入国君的宫门,弯身恭敬的样子,好像不容他直著身子进去似的。他站立时,不挡在大门的中间,走时不踩门槛。通过国君的座位时,神色立刻庄重起来,脚步也加快,说话也好像气不足似的。回到自己的位置以后,又显的恭敬谨慎。

斋戒沐浴时,一定要换上干净的内衣。斋戒时,一定要改变平时的饮食习惯,居处也要改变地方。

吃饭时不谈论问题,睡觉时不说话。即使是吃粗粮、菜汤,吃前也一定要先拨出一点祭一祭,而且一定要像斋戒一样恭敬认真。

坐席摆的不端正,不坐。

同本乡人一起饮酒的仪式结束后,要等老年人都离席了,才能离席。

孔子家的马棚失火了。孔子从朝廷回来,问道:“伤着人了吗?”却不问马怎么样了。

睡觉时,不直挺着躺卧。家居时,也不必像参加祭祀、接见宾客时那样过分讲究容貌仪态。

孔子见到穿孝服的人,即使平日极亲密,也一定把态度变的严肃起来。见到戴冕的人和盲人,即使十分熟悉或卑贱的人此时也一定以礼相待。

遇到盛大筵席,一定把态度变的庄重,站起来表示恭敬。遇到雷震风吼、老天发怒的时候,一定把神色变的庄严。 (出自《论语》)──原载《明慧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诚信是自古以来就备受中华民族推崇的一种人格境界。它要求人们真实无妄、诚实无欺。诚信是一种个人修养,又是一种道德行为。一个人只有内心诚实,才能善待父母,善待朋友,进而整个社会才会和睦。因此,诚信既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民族、国家的生存之基。只有诚信的人,才能心智清明,择善而从。
  • 知耻就是有羞耻之心。孔子曾赞赏“行己有耻”的士大夫精神,他还说,“知耻近乎勇”。一个人有了羞耻之心,才能临财不贪,临难不屈;才能谦和退让,取舍有度。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民族气节,知耻都是良知的先导。

  • 改过,就是改正过失或错误,这是古人很看重的一种道德修养,属于自省和修身的重要方面。古人认为,即使是圣贤,也难免有过失。《左传》上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 “明志”就是明确志向。古人很重视人生志向的确立,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只有志向远大才能克服眼前的困难和自身的弱点,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行。古人常常登高望远,表明心志,“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站的高才能看的远,胸怀大志,不计一时的得失成败,最终实现宏伟的志向。
  • 一个月前的某天,刚回国没多久的我,念叨着“越快越好”,抢了张最早出发的航班票,迫不及待地离开了生活了几十年的中国(Fotolia)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是明朝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曾有父子两人发生诉讼,去找王守仁来评断是非。王守仁只对他们说了几句话,父子两人就抱在一起痛哭着回去了。有人问王守仁,您对他们说了什么话,居然能令他们悔悟的如此之快。
  • 陆元方,唐朝大臣,武则天时官至鸾台侍郎、同平章事。为人诚实不欺,信守约定,为官清廉谨慎。
  • 春秋时晋灵公荒淫无道,他的所作所为与一个国君的身份相违背。大臣赵盾为此多次劝谏,晋灵公很反感,暗中派刺客麑刺刺杀赵盾。鉏麑一大早来到赵盾家,发现大门已经打开了,赵盾穿戴整齐,准备上朝,只是由于时间还早,赵盾就坐着闭目养神。见此情景,鉏麑退了出来,感叹说:“国家有这么恭敬勤奋的人,百姓就有了依靠。刺杀百姓依靠的人,这是不忠;不执行国君的命令,这是不信。我无论怎么做都是不对的,不如一死了之。”于是头撞槐树而死。
  • 在古代,有一个叫秋的,他是整个国家棋艺最高的人,因为他善于下棋,所以人们也叫他弈秋。由于弈秋在棋手中的地位很高,在百姓中的影响也很大,于是有人对他打起了歪主意,想破坏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威信。
  • 颜阖被请去做卫灵公太子的师傅,他去请教蘧伯玉说:“现在有一
    个人,天性残酷。如果不对他进行管教,放纵他,就会危害我们的国家,如果对他进行管
    教,用法度来规谏他,就会危及自身。他的聪明足以知道别人的错过,但不知道自己的过
    错。遇到这种惰形,我怎么办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