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之美–沉淀噪音,升华心灵

蒋勋
font print 人气: 157
【字号】    
   标签: tags:

谈到听觉,希望大家不要认为听觉指的只是美好的音乐,日常生活中,我们用语言与他人沟通,我们身体一行动就会有声音出来,这些讲话、行动的声音,其实反而是生活里最应该要去整顿的,可以形成听觉之美。我们不要让这个社会的噪音多过于顺耳之音。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到:有时候我们听到一个人的声音觉得好美——不论是当面说话或讲电话,或者自己的心情有一点低潮沮丧时,你听到他的声音就感觉得到很大的安慰,因为那个声音本身从容不迫、不慌不忙;他可以利用身体发生的这个气流,让你感觉到一种安定,一种稳重。

可是相反的,我们也看到一个社会里充满着各种叫嚣的声音!那些好像很愤怒,带着攻击性,所以发声的方法全部是尖锐的,听起来甚至像指甲划过玻璃一样的那种……全身会起鸡皮疙瘩的感觉。当这样的声音充斥太多的时候,我们感觉到这个社会里人跟人在对话时,都想用声音来压倒对方。

可是注意一下,能够被记忆、被感动、被人的心灵所包容那种真正美好的声音,都不是叫嚣的声音,不会是像动物受伤时发出的嘶吼,而会是非常安静的、沉稳的声音。我一直感觉到在我们所处的社会当中,声音是我最关心的一个课题,因为我觉得声音会直接影响到人的情绪。当身处的环境嘈杂、混乱,所有的声音没有秩序,都变成了污辱别人的声音、责骂别人的声音、打击别人的声音的时候,只会让人感觉到慌乱。

这个时候,我一定要赶快逃掉。我逃到哪里去?也许我会到山上静静地坐下来,去感觉风吹过树叶的声音。

平常我们觉得风吹过树叶,不应该会有声音,其实有的。像棕榈树、芭蕉树的树叶很大,风吹来会听到“哗哗哗”的声音。樟树的叶子就小很多,可是风吹时还是会发出声音——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就听得到。

(摄影:杨雅棠)

静听松风

南宋有位画家名叫马麟,他的父亲:马远,也是一位名画家。马麟有一幅作品陈列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我从很年轻的时候就对这幅画很有兴趣。

这张画非常漂亮,叫做“静听松风”。马麟描画一个穿着柔软长袍、头上戴着帽子的人,坐在一棵松树底下。绘画属于视觉,当然我们不可能听到声音。

可是很奇怪的,凝视这幅画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坐在松树之下的那个人,他的眼睛半张半闭,好像正试图将视觉转成听觉;有点像人们听到最美好声音的时候那种陶醉,会将眼睛半闭起来,不看任何的东西。他的帽带被风吹飘起来,衣袖也飘扬着……连松树上挂着的一些轻盈藤蔓,也被风吹飘起来。

这是一张透过视觉来表达听觉感动的画,它表达出:我们要安静到一个程度,才能够听到风吹过松树的声音。

大家知道松树是寒带植物,叶子细细的像针一样,所以被称作松针。当风吹过松叶时,那个微细的声音很不容易听出来,可是这幅画告诉我们,静听松风,一定要到最安静的状况,我们才听得到风跟松的关系,听到风入松的声音,这是不得了的一个境界。所以真正听觉的修养,并不只是外在客观存在的事实,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心灵上如何能够把所有的噪音沉淀、再沉淀,最后升华出属于很内在、心灵上的声音。

我忽然想到古代的古琴曲谱中有一首就叫“风入松”,在用古琴弹这首曲子时,表现出的是非常安静的声音。还有钢琴这个字的英文“piano”,原义就是“轻”;刚开始弹奏钢琴时,大家常觉得在琴键上乒乒乓乓地敲打很过瘾,不过最高明的演奏者,却是能够轻巧控制琴键,好像在跟你的心灵对话,那种轻、那种慢,才是弹奏中最难控制的部分。所以我想,不管是东方或者西方,同样都在寻找心灵里面最深处的声音。

很多朋友都十分喜爱音乐,常能从音乐里得到很多的感动,很多的陶醉。那么也不妨思考一下,“音乐”,是不是一定是指某一个范围里的音乐?还是我们每一天不管打电话、跟朋友说早安、道再见的时候,其实都是“音乐”,都可以对人创造出美好的听觉。

超越“匠”的层次

想要成为一位出色的音乐演奏家,必须接受许多的训练。一个最好的钢琴演奏者、一个最好的大提琴演奏者,可能要从四、五岁就开始接受技巧上的训练,多年之后才能够慢慢的成熟。不过,很多人接受过同样的训练,最后只能够停留在所谓“匠”的程度。

最好的音乐家所带给人们的感动,往往不是技术层面。有时候参加一场音乐会,我们会记得很久很久,会跟朋友一直提说,某一天我听到某一个人演奏的大提琴,在我心里面一直回响不已。

孔子也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他听过一个歌声可以绕梁三日,那个声音是回荡不去的,他认为这样的声音已经远远超过了匠的技术,而达到心灵的一个状态。

艺术之所以如此艰深的原因,就是因为艺术家们必须从技术的部分提升到“美”的层次,如果没有做到,通常就被认为是“匠”。什么是匠?就是拥有技术的人被技术绑住了,无法真正超越,达到心灵的境界。所以在很多东方的故事当中,提到对乐教的重视、对听觉之美的重视,并不纯然讲述音乐的技术,而有其他的启发涵括在里面。

摘自《美的觉醒》 远流出版社 提供 @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纪元1月11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韦枢台北十一日电)资讯安全厂商趋势科技从纯科技融合艺文后,出版一系列丛书和舞台表演,预计三月份将由美学大师蒋勋从一幅幅画作里所隐藏的禁忌手势与谜样微笑中,破解瑰丽神秘的“达文西密码”,并从历史与科学、理性与感性等不同面向,引导大众深入探索。 
  • 自由时报◎蒋勋编辑室报告: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画家达文西,留给我们珍贵的艺术宝矿;美国作家丹.布朗则借着达文西的画,写出浪漫惊悚的推理小说。今日刊出〈破解达文西密码〉,作家蒋勋以其深厚的西洋艺术史背景为底,深入浅出讲解达文西画作《最后的晚餐》与《维特鲁维亚人体比例图》,更深一层点出在小说版本的《达文西密码》中丹.布朗书写运筹时的迷思,充满双重破解的趣味。
  • 一身黑色长衣,风度翩翩,脖子上则定要围上一条红色围巾,美学演说家蒋勋现在到处演讲,五百大企业对美学知识求知若渴不说,就连总统官邸也邀约蒋勋演讲,曾被杂志喻为台湾除了鸿海企业创办人郭台铭之外“最忙碌的两个人之一”,蒋勋昨天谦虚否认:“我跟郭台铭先生不能比的,我还是尽量保有从容的生活。”
  • 由14%博士、57%硕士共计约260位理科背景组成的工研院量测中心, 5日欢庆“工研院量测中心及国家度量横标准实验室十九周年庆”。当天除了颁奖给工作表现杰出者外,更邀请艺术美学大师蒋勋,以美学为科技人解释度量衡科学,同时解读度量衡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 【大纪元12月1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陈蓉台北一日电)作家蒋勋又出书了,这次是他生活美学系列的第二本“美的觉醒”;蒋勋说,这是本“救赎的书”,三十多年来这个岛屿上的人迷信知性教育,感觉却流失了,这种情形应尽快矫正,如果没有感觉的教育,也就没有了创意。
  • 爸,书终于要出版了,我花了好多时间重新认识您,拼凑您,书写与刻划您,您又重新活过来了,活在我们的心里,活在台湾的历史与未来里…
  • 话说唐宪宗皇帝元和十三年,裴度领兵削平了淮西反贼吴元济,还朝拜为首相,进爵晋国公。又有两处积久负固的藩镇,都惧怕裴度威名,上表献地赎罪:恒冀节度使王承宗愿献德、隶二州;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愿献沂、密、海三州。
  • 惠琴最不想去的就是那个地方──鬼仔山。 但她不得不去。 半年的台风带来了不少山上的断木,那一阵子总有人争先恐后到海坪上搬回湿漉漉的漂流木。惠琴也跟去了。
  • 最大的孙女出生那年,也就是民国七十七年。马岗渔港新建东、西防波堤109公尺,码头170公尺,为第二期的建设;自此,扩建工程完成。渔港有了新的面貌,可阿利的女儿们一一出嫁,身边除了渔船,似乎越来越安静了。
  • 马岗,有台湾极东渔村的美名,迎接着台湾本岛每日清晨的第一道曙光,但在历史的地图上,它仿佛被遗忘在时空里,与世隔绝,悄然无声地消失在浪潮的喧嚣声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