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出言以善,慈悲待人

贯明
font print 人气: 131
【字号】    
   标签: tags:

古人说:“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由此可见,任何一个人随意说过的的话,都将产生不同的后果。激励他人的良言会为说话的人积德,伤害他人的恶语则会使说话的人得到恶报。造谣中伤他人的坏人自以为得计,但是过一段时间之后必有更大的恶报等待着他。孙子也说过:“赠人以言,重如珠玉;伤人以言, 甚于剑戟。”对于修炼的人来讲,修口也是很重要的人生修行之一,应该做到不说谎话、不讲恶语、不口出妄言。“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是做人的基本修养,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 也是认知外在世界的重要媒介,要想说得清楚、说得风趣,令闻者心开意解、清心悦耳, 就必须出言以善、心怀慈悲,才能造福于众生,广结善缘。

人的口,就像锐利的刀剑,用它既能修行,也能积德。但是,口舌往往又是最容易造业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这样的人:长着一个能说会道的嘴,可惜用错了地方,说话尖酸刻薄,不给他人留丝毫余地。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谁得罪了他,他可要鼓起如簧之舌,喋喋不休,不遗余力地对人极尽冷嘲热讽、恶毒攻击。他会把别人几十年前的秘密或者隐私都抖落出来,让他人无一丝颜面,自尊心受伤,狼狈不堪。

释迦牟尼佛曾率领五百僧侣前往民风未化的迦师那国弘扬佛法。为引导有缘人,目犍连第一个来到了该国城中。当他目睹到迦国人某些荒诞不经的行为时, 开口便以因果的道理直指民众的愚痴行为必然遭报受苦,迦国人听后难以接受,就怒气冲冲的将目犍连撵出了城外,致使他的迦国之行无功而返。后来佛陀派遣文殊师利菩萨前去迦师那国,文殊师利菩萨进入该国之后,并没有马上宣扬佛法,而先以称赞迦国人民是如何的勤奋、 纯朴善良。温馨的劝善话语令迦国人欢欣喜悦。众人最后手持香花、佳肴、珍宝,至诚供养。文殊师利菩萨乃率领该国人民前往佛所,向释迦牟尼佛恭敬顶礼,并聆听佛陀的心法。

博大的胸怀才能展现出宽容的风范,无私的心地才能发射出真诚与善良的光芒,觉者永恒的状态就是慈悲。因此,修炼人应该以慈悲之心劝善,出言以善才能广结善缘。看到别人的技能、知识、品德及善行,以真诚之心称赞、学习, 可以去除自己的嫉妒、傲慢之心,也可以扩大自己的心量。 人人出言以善,则能使社会真正回归到安定祥和的状态。@*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个优雅的仪表只能给别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一种宽阔的胸襟和翩翩的风度则能使人肃然起敬。一个人有没有风度取决于他的心量的大小,因为风度虽然是通过言行表达出来的,但那却是内在心灵品质的流露。
  • 人世间只有正直无私、具备崇高品德的人,才能“登山则情溢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达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人生境界。唐诗中不乏豪言壮语,也有许多佳句颇能激发人的豪壮之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最好的一例。
  • 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里有一首千古绝唱的诗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人生如梦,又像是一场游戏,不管怎样吝啬或算计,最终还是要赤裸裸地离开这个人世间,不可能把一生积累的物质财富带进坟墓。
  • 无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在真道之前能自己省悟并且勤而习之者,才是上等人。只有这样的人才有机会感悟宇宙的真理与大道,只有这样的人才有机会看到天机和神佛的存在。上品之人不会沉溺于物质利益的竞争中,他们不会局限在物质世界知识的片面性中,他们都懂得人生的终极真理在于返本归真。
  • 《三字经》中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刚出生的时候天性本是善良的,人们的性情也很相近,但是因为习染不同就会变得相差的很远。在世风日下的现代人类社会中,为了不使自己误交损友、沾染不好的习惯,交友与择邻也应懂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 一个人如果不懂得节欲,穷其一生也就只能是一个私欲不断产生和满足的过程而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一种境界,也是古人修身养性时的一个道德标准。古人云:“心为形所累”,人的欲望越大,生活的压力也必定随之增大,人生中如果能少一点欲望,就会多一份轻松与洒脱。
  • 暮色看天高 喜见归巢鸟
    近湖不见涛 远空云飘缈
    人在迷中熬 拼搏为温饱
    大道世间传 寰宇法光照
    上士得真经 慧眼识正道
  • 污泥浊水顺江流,

    沙尘煤烟绕高楼。

    邪灵阴霾一朝散,

    艳阳明月照神州。

  •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对于儿女的外出远行,人世间的每一位母亲的内心都是很难过的。为此许多母亲都把自己感情寄托在儿女的衣装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就是唐诗中千年不衰的名句,这两句诗虽然语言直白,却非常令人感动,是游子表达思母之情的常吟之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