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禅意”

观心
font print 人气: 22
【字号】    
   标签: tags:

古诗是传统文化载体之一。虽然是世俗文化,但是,意境的表现上却往往能超出一般人的境界,达到更高层次,表现出过去出世修炼人才能达到的意境:“禅意”。

古诗名篇〈江雪〉的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 司马,〈江雪〉就是在这个期间写下的。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虽然革新失败,身受牵连,柳宗元并没有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反而信念更加坚定不移,好像众人都已离经叛道,众叛亲离,唯有自己能独守道义。

有长期打坐实修经验的人,从这首诗能也看到打坐入静后的一种:有我无念,一尘不染,不为外景所动的状态。

柳宗元其实是个修道人,李白也是修道的人,他的《独坐敬亭山》 也表现出了与柳宗元《江雪》相似的“禅意”: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大意:有志向的人都各奔前程了,看淡名利的归隐独自享清福去了,唯有我能守贫安道啊。

这两首诗不同的是柳宗元的〈江雪〉表达了一种不为外景所动的“无我”的修为,而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还在强调自己与别人的不同,内境不纯心有所牵挂,还没达到柳宗元的“无我”状态。

唐诗是古诗文化的巅峰时期,达到了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度。其实,不是诗文的所谓文化艺术难以逾越,而是修道人的清净内景是一个普通人不通过修炼,根本就不可能达到的。这也是唐诗之所以难以逾越的根本原因吧。@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冬至日头炎 阴霾似青烟
    天地五行乱 阴阳倒运悬
  • 南海潮汐至 珠江水上流
    绿荫长堤里 钓者倚栏悠@
  • 山水写意人淡闲
    几间陋室疏林间
    不见人间真景物
    只将风骨存纸宣
  • 门前两棵树 名曰四季青
    终年奉嘉色 一生不负春
  • 山高行路难 岭横生计贫
    风景这边好 定是异乡人
  • 异乡有异趣 家乡有家忧
    两者皆不是 此生乐悠悠
  • 逐鹿中原几时休
    一方兴起四方愁
    只恨强曹凌懦汉
    三分天下孔明谋
  • 古诗的律与韵不是古诗本身的特点,而是汉语及文字的抑、扬、顿、挫的规律在古诗体裁上的自然体现。自然、无为是古诗的特性,其实也是中华神传文化之共性,而古诗最能体现传统文化半神文化的特点。
  • 春风得意百花芳
    万树竟秀比衣裳
    难得一年佳期至
    岁岁不误此时忙
  • 清明之际,舍妹夫妇远携父母灵骨而归葬于故乡,余在海外,阻于国难不能奔赴,乃吊之以文,曰: 呜呼!先父仙逝,十三春秋;先母驾鹤,亦近三月。忆思双亲,善良一生。育我兄妹,兼济亲族。力有大小,唯尽本分。载入家谱,亦有光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