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是这样科举考试的?

淑萍
font print 人气: 131
【字号】    
   标签: tags:

书中真有黄金屋?

读书考试真的这么好吗?真的这么值得追求吗?宋真宗写了一首诗,表达了他的看法:“富家不用卖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既然皇帝都觉得读书考试好,那么,当然历朝历代的有志之士们都要勇往前冲了。其实,追究中国的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到清末结束,历经一千多年,他是古代选拔人才的一项重要指标。但是在众多人中,要想独占鳌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人寒窗苦读、鸡鸣未觉,有的人绞尽脑汁、取巧投机样样来,有的毕生进出考场,直到白发苍苍…..

今天,在夏日炎热的“考季”里,让我们回顾一下古代的科举考试片段,也许能给自己带来不同的启发喔。



明代 / 仇英 / 观榜图 局部

活到老 考到老

因为考试不易,所以很多人考了一辈子。曹松,字梦征,唐朝诗人。乾符年间,他因避乱而栖居于洪州西山,后来,他参加考试,最后终于以71岁的高龄考上进士,名列“五老榜”之一(另四老为: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古稀之龄的曹松虽然登科及第,但年龄实在太大了,所以,没过几年他就去世了。

还有个叫韩南的人,在考场上奋斗一生,最后终于考上进士了。马上就有富人派媒婆来提亲,韩南笑了笑,写了一首诗送给他:“读尽文书一百担,老来方得一青衫。媒人却问余年纪,四十年前三十三”,也就是说,韩南当时已经是73岁高龄了。

有些人虽然很有才华,在社会上颇有名望,但屡试不第,年纪又很大了,怎么办呢?这时候,皇帝是可以破格提拔的。明朝的史惇,唐朝的顾非熊,都是这样被提名上来的。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史惇因皇帝的特许,从在职举人直接与进士们一起参加廷试。当然,史惇得到第一名。顾非熊则是因参加考试三十多年,都是落第,还好因皇帝疼惜爱才,提拔其荣登进士。


古代的考场,如同一条长巷

虽然曹松、韩南考了大半辈子才考上,但这还是属于幸运的。有的人还没等考上,就先进了阴曹地府呢。

还未登第 就上举人塚

古时候的考场叫做“贡院”,贡院设备简陋,都是木搭建筑,所以最怕火灾。当考生进入考场内的考棚之后,贡院里的工作人员就要把门锁上。考生每人分到一间考棚、一支蜡烛和一盆炭火。火灾发生的原因,可能是考生不小心把炭火盆弄翻了,才导致考棚着火。因为考棚怕发生火灾,因此在贡院内有很多装满水的大水缸,就是为了以防万一。


考棚因为用木头搭造容易着火,后来就改成砖造建筑了

但是,贡院发生火灾的次数,实在层出不穷。例如:明朝天顺七年(1463年),春试的第一天夜晚,就发生了大火,有九十多个考生被活活烧死,这是最惨的一次考场火灾。事后,明英宗送给往生者每人一付棺材,集体埋葬在朝阳门外,人称“举人塚”。可怜这些考生,寒窗苦读还没尝到成功的果实,就先去阎王爷那儿报到了。



最大的考场 江南贡院

考卷弥封 人人平等

宋代开始有将试卷“弥封”,把考生姓名、籍贯等资料封住,更加确定考试的公平性,但也因此而流传了一些有趣的故事。


考棚模拟图。把上面的桌面卸下,与下面坐的木板拼在一起,就成了考生晚上的睡床。

沈括的《梦溪笔谈》说:北宋时,国子监举办考试,郑獬的成绩被排在第五名。他对此名次相当不满。而依照惯例,考完试之后,凡是被录取的考生都要写信向国子监祭酒表示谢意,郑獬于是提起笔写了一封信给国子监祭酒。他在信中大抱不平,认为自己“李广事业,自谓无双;杜牧文章,只得第五”,并愤怒的将国子监祭酒比喻成劣等驽马、顽石等等。

国子监祭酒看了之后,非常生气。郑獬殿试时,主考官恰恰又是那位国子监祭酒。主考官决心要报仇,让郑獬务必落榜。他在试卷中千挑万选,因为都弥封住了,所以他只能靠猜测,找到一份很像是郑獬的卷子,然后立即将这份试卷评为最后一名。但是等榜单公布时,主考官才发现,那份试卷根本不是郑獬的,郑獬的卷子依然高中状元。

作弊偏方 适得其反

为了考试得佳绩因此想出作弊偏方的,不只是现代,古代就已经很发达了。其中有一个故事是讲考生用“飞鸽传书”来作弊的。

因为考生在考场一待通常是几天几夜不能出来,于是有个人就利用训练有素的飞鸽飞入考场,让考生把试题抄好绑在飞鸽身上令其带回。当飞鸽飞回家中时,家里人马上请了一位解题高手现场挥毫,完成之后,再让鸽子飞回考场交给考生,考生一字不漏照抄即可。本想这个妙计应该是天衣无缝、神不知鬼不觉,却没料到愚昧的考生竟把“背面还有”四个字也照抄进去,结果不但没能及第,还招致全家受牢狱之灾呢。

毕业状元 刘春霖

1904年是中国最后一次举办科举,那一年的状元是由刘春霖夺魁。但是刘春霖在会试时只排名第17,为何殿试时会一下子变成榜首呢?朝野间引发多种揣测。有人说:在呈给慈禧殿试的10份卷子里,原本会试考第一名的谭延闿(后曾任国民政府主席),因姓氏与戊戌变法中的谭嗣同一样,主考官怕被慈禧怪罪,所以把他的试卷淘汰下来。既然淘汰下来,当然谭延闿就没有得名了。


明代 / 仇英/ 观榜图 局部

至于朱汝珍,有人说因为慈禧太后一看这位文笔极佳的人竟是广东人朱汝珍,不觉皱了眉头。因为一些反清之人都来自于广东,例如: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等,再看其人名字,“朱”与“诛”同音,还有她最不想看的“珍”字,因为令她想起曾经害死的珍妃…。当然,最后朱汝珍也从榜单中消失了。

然后慈禧看到刘春霖的卷子,因为考试那一年恰逢大旱,刘春霖的“春霖”二字正对了慈禧的意思,认为是久旱逢甘霖的好兆头。再加上刘春霖的籍贯为直隶肃宁,不但就在京畿之内,还是个很吉祥的地名,于是慈禧就将刘春霖列为榜首了。@*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