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纪(254)

中集-第八章:嬗变
孔令平
font print 人气: 22
【字号】    
   标签: tags: , ,

第五节:我们还不如你们(1)

林彪事件以后,记不起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六队的山梁上那片宽大的洋芋地里,在我们下午收工去锨洋芋的队伍中,加入了一些年龄大约从十五到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从他们的口音和打扮上判断,这些孩子不是本地农民。

经过我们的接触和交谈才知道,原来这几个人是从眉山和乐山来的中学生,是不久前下放落户到这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下乡知青。其中年龄稍大的,是“大风大浪”中撞荡过来的“老红卫兵”。

不过从他们中年龄最大的孩子看,他们虽在撞荡江湖中沾染了江湖习性,对人对事绝不像当年我们中学时代那种书生气,只是还没有脱掉孩子气,于是产生了一种说不清的印象。

(一)偶遇(1)

高原地区,下午只要太阳一挨近地平线,出不了半个小时,天就黑下来了。这天下午,我匆忙完成了草皮任务,顶着下午的狂风,躲到山梁低洼的山沟那片平时洋芋长势最好的地里。一为避风,二为了锨洋芋。那天下午运气不错,不到两个小时,我就锨了足有半撮箕洋芋。

看看太阳已经开始落到三号梁的背后,知道时间不早,便收拾起铲草皮的工具,将锨的洋芋装进了一个小麻布口袋,正准备挑起箩筐往回走。

距我大约三十米远处,一个二十岁上下的小伙子朝我喊道:“把你的撮箕给我装一下”,那口吻完全是命令式的,教人听了好不自在。我没有理他,挑起自己的“行头”迳直向山坡下走去。

这时他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将我拦住,一改刚才那种强行索要的口气,带着稚气和请求的口吻说道:“大叔,我忘了带口袋了,锨了这么多洋芋,只好向你借你的撮箕装一下了,明天下午三点钟,我一定准时在这儿把撮箕还给您”。

我看了看他那带着恳求的眼睛,从他那晒得黑黝的脸上淌下的汗珠,和他那件在风里飘拂的破衣见到了他的窘困。再往四周一看,山上已经只有我们两个人了,夜幕已经渐渐降下了,风还在呼呼的吹。

心中想一个才二十岁的孩子,还在穷山沟里为填饱肚皮忙碌,唤起了我一丝同情心。于是便停下脚步,放下了肩上挑着的扁担,并从箩筐里取出了撮箕向他递了过去,一边问他,:“你叫什么名字,听你口音不是本地的社员,怎么会到这个地方来?”

他接过撮箕,迅速把刚才甩得一地的洋芋捡了进去,一面回答道:“我叫冷军,原来是眉山中学的学生,毕业两年了,当时满以为中学毕业后可得到一份工作,巴望着学校或用人单位的通知,没想到通知我的街道居委会,要我在三天内到居委会报到,接受到农村插队落户的安排,后来便把我们分到这里来了。”

从他简单的回答里充满了灰色,不同于这个时代无法无天的红卫兵们。

在监狱里,这些年来陆陆续续接触到,打上“文革”烙印完全崭新的一代,例如沈良玉、潘羽方、孟平等人,他们性格中的自以为是、渺视一切,与我们这些同样在共产党校园里泡出来的浅见自私,胆小怕事,形成鲜明差异。

我曾用心思索过,形成我们之间代沟的原因:恐怕首先要归功于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地位,我们那个年代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革命”运动,学生被打上了资产阶级烙印,一直处在被整的社会地位上;而现今的学生又是毛泽东调教的“夺权枪手”。

当然学生因成分不同烙着家庭的印记。黑五类的孩子,处于被歧视的位置上。红五类的孩子,一旦夺权使命完成后,他们将落根于什么样的社会阶层,是统治阶级还是和我们一样成为奴隶?恐怕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清。

不过这不会影响他们的性格在形成中,被各自特殊的遭遇和条件左右。

所以我决定抓住眼前这个年青人,听听他的自我介绍。便不顾天色已晚,索性放下箩筐坐在地边。一边看他捡洋芋,一面同他聊起天来。

“你住在那个生产队?”我问道。

“梅雨三大队”他回答道。

“是住在生产队长家里还是社员家里,还是同其它一道分来的知青住在一个地方?”我继续问道。

“刚来时分散在农家,后来生产队长说你们还是自己住一处,自己管伙食,公社专门给我们分了一间房子,我们同时分来的人便集中到了一起,自己开伙。”

“你们的口粮是多少?有工资吗?”我问,年轻人摇了摇头,好像回答起来特别困难,我见他已将地上的洋芋捡完,装了整整一撮箕。不过那里面混着许多生了芽和烂掉一半的,便顺手将不能吃的甩掉,随口说道:“这些已经含有毒素不能吃了。”

他显得很难为情的说道:“不怕你见笑,其实我们比你们还不如,你们一天还有三顿饭,我们全靠自己了,工分粮不够吃啊。讲老实话,我们一年之中就没有吃过饱饭,到了这种青黄不接的时候,就只有靠在山坡上打游击过日子了!”他苦笑了一下。

天色已黑下来,他捡起那甩在地头的绿色尼采破棉衣,提着一撮箕洋芋向我点了点头,便朝东北方向的土垅子沿着下坡大步走去。

第二天,他果然守约,准时把我借给他的撮箕送回到昨天相约的地点,与他同来的,还有三个比他年纪更小的孩子,看上去大约都不满二十岁。(待续)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这夏守愚,之所以一直处在比六队任何囚奴特殊的环境里,就因为他像一条狗一样监视着蔬菜组的犯人,同时他能准确地领会队长交给他的特殊差事。
  • 徐老大没有料到,这些被搜去背兜的女人并没离开,而是守在徐老大的归途必经的过道口,等收工后,趁他只有一个人回队时,十几名妇女便拦住了他的归路,向他索要被“没收”的背兜,他们拿着棍棒,捏着石头块,如果不是看山人及时赶到,徐老大定会遭到她们一顿暴打。
  • 这种“小秋收” 也给长期关押狱中的男奴隶,一次接触异性的机会,跟在奴隶们身后的干部家属,本来就是一群从农村里来的女人,平时他们被监狱的隔墙所阻,在严密监视下没有和囚奴接触的机会。
  • 林彪事件以后,“杀一小批”的严打运动暂时停了下来,以此为专职的张剑波也开始闲起来了,他便借这个机会向盐源农场的管教科请了两个月“探亲假”,心里盘算着怎么来解决他的婚姻烦恼
  • 后来,又把张剑波划在隐藏在共产党内的蜕化变质份子,悄悄把这个“模范”党员办公室里悬挂的“无产阶级忠忱卫士”锦旗摘了下来。拒不介绍这个凶恶的杀人犯的犯罪事实。但内江他的老家,老百姓早已将这起凶杀案沸沸扬扬的“传开了”。
  • 对亲人长年的眷念,像一杯永远无法喝尽的苦水。屈指算来,我已“三十五岁”了。先前还是一个稚气的孩子,十五年已变成了未老先衰的小老头。
  • 从1966年文革以来,至今整七年,北京,上海,那些她曾寄托过希望的,她年青时代的老师和同学们,突然好像从大陆这片海裳叶上消失了,从此再没人给她写信,使她隐约感到,当年学生时代的好友,也在文革中自身难保。
  • 这便是一个在遭到家破人亡后的母亲,同阔别十五年沉沦监狱的唯一儿子写的第一封信,那中间被压仰得喘不过气来的辛酸,只能‘领会’。
  • 他们为此专门找来新华词典,按照那些词的字面解释,一面按照毛泽东的阶级斗争论点逐一分析,把亡羊补牢说成是我想待机逃出牢房,把“负荆请罪”说成拿起杖棍毁灭罪证,牛头不对马嘴的解释以后,还要责令母亲作出解释。
  • 这闭门羹,使大炳倒吸了一口凉气,他向门内窥望,那不就是一所普通的乡村医院么?里面的过道上穿梭着赤脚的普通农民病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