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砷冤的赎价(1)

作者:袁凌
font print 人气: 197
【字号】    
   标签: tags: , , ,

腐蚀来自于一种叫做“砷”的物质,它和雄黄、鹤顶红、砒霜、硫酸这些在视觉上同样触目却相去甚远的化合物有关。

肺癌晚期的熊德明躺在一张沙发椅上,鼻孔里插着输气管,地上一台家庭制氧机没有间歇地工作,维持他的呼吸。

到达一个小时的关机时限,他就拿起身边的遥控器,重新启动一下。一旦制氧机故障或是停电,就会出不来气,“闭死”。

十四年前发病时,熊德明是皮肤癌,大腿和背部溃败到了俗语“开花”的程度。需要用牙膏涂抹脓血的疮口,再用吹风机吹干,才能穿衣服。

四十五天的放射治疗后,体外的疮口愈合了,留下疤痕,癌细胞却发生转移,入了内。

氧气是眼下唯一的营养,食物已成奢侈。毯子下的两条腿退化成了竹竿,提前作别了血气。接下来头脑退场,日子屈指可数,却又无比冗长。和尘肺病人一样,他没有一秒钟可以入眠,只能眼睁睁数着黑夜度过。

“人吃亏得很啊!”

他无力的声音里,还有一种不甘心。枯索而炯炯的双目深处似乎另有一个能量来源,出自刺激中枢神经的“砷”本身,却无助于搭救他,也阻止了安静无声的死亡。

砷中毒的死亡一般是暴烈的,使人不愿意去深究。在龚兆元的堂屋中,妻子吴琼瑶的寻常遗照,隐匿了临终痉挛的胆道剧痛。这座土屋外表如常,却处处少了一种东西,一股求生的心气。

凌乱的卧室里,显眼的是桌上搁着的几只塑胶袋,里面装着桂圆、大枣,窗台上有几盒芝麻酱软饮。光线阴暗的灶屋里,多日没开火,案板上摊着一些切开的腊瘦肉丝,泛着微红。

“吃点好的。”

相对于熊德明的“吃亏”,这是龚兆元在世上仅剩的活头。

刚吃过饭的他,带着湿润的嘴唇从隔壁女儿家出来,说心情还好,过一天算一天。他腰间的莓苔暂时干结,没有恶化,这或许是他胃口不错的原因。周身遍布的灰黑斑点,暂时可以忽略。

鹤山村三组组长唐纯勇撩起衣襟,眼睁睁看着腰上一块褐斑颜色日渐加深。色素沉积,是砷中毒身体变异遵循的固定程序,缓慢而不可逆。

“起初生白斑,还不太要紧。变了色就不祥了。”

最终会发黑、溃烂、化脓、流血。

“从里面出来,长成一坨,再在外面开花。”

在曙光环保拍摄的纪录片镜头里,一位老奶奶下意识地挪动手掌,遮住右手腕上花骨朵一样的疮口。

七十七岁的赵启兵双臂皮肤全然角质化了,被怀疑为皮肤鳞癌。他抱着双臂像两段风化的木料,但敏感一点也没减弱,需要用水果刀刃刮痒。身上起红疔,要用牙签刺、用火柴头的粉末烧,唤起锐利的疼感来止痒。

灼烧、搔痒、疼痛、针刺,这些是看着自己的身体腐烂或风化时不能消除的知觉。没有一项程序会撤销。阳光需要躲避,会带来伤疤的灼痛。穿衣成为磨难,衣料的刮擦近于刑责。

吴家坪的老屋子里,五十多岁的龚兆雄费力地脱下裤子,向我展示他白净屁股上像半个包袱的褐色印记。我不知如何面对这个成了他日常负担的屁股。

相对肺癌和其他内脏的癌症,皮肤癌中毒患者的生存时间最长,症状也最惨烈。鹤山村和毗邻的黄厂街每个人的衣襟下都带着累累的斑点、莓苔和花朵。

救助仪式现场领卡的周泽中,背上有一个四方的疮口,露着鲜红的腐肉,众目睽睽下展示着,像是命运之手强行加盖的印戳,无从辩驳。◇#(未完,待续)

——节录自《青苔不会消失》/  时报文化出版公司

责任编辑:杨真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国的传统医学对心肺非常重视,有心为君主之官,肺为相傅之官的说法,也就是说,肺对于人体就像一个国家的宰相那样重要,我们人体与自然界的气体交换,氧气的吸入并在体内的循环从而滋养整个身体,都依靠肺,如果肺有疾病,将严重影响人体其他器官的正常运转。
  • 台北慈济医院胸腔内科医师黄俊耀表示,晚期肺癌可依个人化设计,给予标靶药物、免疫抑制剂、化疗合并使用血管增生抑制剂等治疗方式,千万不要因第4期就放弃治疗。
  • “正文书局”在1972年出版了我的第一本小说“母亲的画像”,两年后,接着出版我的第一本散文“萱草集”,可以说,日后能成为作家,处女作的出版是最直接的支撑。
  • 堂屋地面生出了一层青苔,黏土结成鱼鳞。陈年的门槛不足以隔住门外院坝的生荒气,只是阻碍了奶奶折叠成铁板桥的身形。
  • 古墨的收藏价值越来越高,拍卖市场里的成交价扶摇直上。有套清朝乾隆御制西湖十景集锦墨,二○○八年以四百四十八万元人民币(约合台币二千二百多万元)的高价成交。一些晚清的古墨,也动辄人民币万元以上。纵使赏墨之意不在致富,但看到自己欣赏收集的墨,兼具投资增值效果时,岂不是乐上加乐!
  • 一张泛黄的欠条记录了这段分手:协定上说明妈妈补偿给爸爸一万五千元,现给了五千,尚欠一万。
  • 清早走猪人和他的猪总算来到,母猪配种后安静下来,被顺利赶回了圈栏。配种的钱去坎下邻居家没借到,只好欠着。邻居家早上刚买了两床走村的货郎推销的棉絮,花掉了一百六十块钱。
  • 袁凌做了著名历史学家高华生前的最后一个采访,高华以《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一书,揭开早期中国共产党内的权力斗争如何奠定了中共的意识形态路线,在知识界是偶像级人物。
  • 我知道,是来自于家乡的挂念,一直牵绊着老袁,让他没办法自由飞翔,许下如地藏王菩萨的愿望。穷人不清,他就不能平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