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名臣李纲誓死守卫京城的故事

作者:柳笛

李纲彩像,清人绘。(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104
【字号】    
   标签: tags: ,

两宋之交虽然是乱世,但是朝廷中武有“中兴四将”,文有“南宋四名臣”,也算是乱世出英雄了!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四名臣中的李纲,他一生坚持抗金,如果说皇帝坚持重用他,可怕的“靖康之耻”也许就不会发生!

金人第一次南下攻宋,直逼都城开封时,宋廷处在一片惊恐的氛围中。掌管礼乐的李纲却理性分析宋金局势,大胆提出救国之策,就是让徽宗禅让帝位给太子,也就是拥立后来的宋钦宗。

哇,李纲一个臣子,居然要影响皇位的传承,难道是要把持朝政?他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了好友吴敏:“让太子作开封的长官,不就是让他留下来镇守京城吗?金兵这么猖獗,如果太子不登基,就没有足够的权威招揽天下豪杰。太子恭谦节俭的美德天下闻名,足以继承皇位,你身为言官,为什么不向皇帝建议呢?”

李纲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公有领域)

第二天,徽宗果然要召见李纲商议。为了表明心迹,李纲毅然划破手臂,以血为墨写成一道奏折,吐露心声:“太子监国,是平常的礼法。现在大敌入侵,生死存亡就在一瞬间,难道还要固守常礼吗?太子名分不正却掌握大权,怎么号召天下英雄呢?如果能让太子登基,让他为陛下保卫社稷,收拢将士誓死护国的忠心,这样天下才能保住啊!”

这封带血的奏折,让徽宗接受了禅让建议。太子,也就是宋钦宗即位后,李纲又怀着忧国忧民的忠心,劝谏皇帝要顺应天意和民心,消除边患、远离奸臣,重振宋朝国势。当有大臣提议向金国割地求和时,李纲义正词严地拒绝:“祖先的疆土,应该誓死守卫,即使是一尺一寸都不能割让给别人!”

第二年,宗翰率兵渡过黄河,来势汹汹,徽宗南逃,留守的钦宗同样畏惧金兵,被主和派大臣怂恿,也想弃城逃走。李纲据理力争:“今日之计,应该整顿兵马,稳定民心,等待援军到来。”他甚至哭泣着跪拜,以死请求钦宗留下抗金。君臣议政时,李纲还勇敢地向皇帝发誓:“如果让我领兵作战,我愿以死相报!”

于是,李纲全权负责开封的守卫重任,带领军民修城楼、造武器,在城墙的四面分别安置一万多的守兵,并且日夜练兵,毫不松懈。金兵攻城时,开封可说是固若金汤。李纲亲自督战,命勇士们用绳索从城墙上吊下去,奋力杀敌。这一仗,宋军战杀金兵头目十几人,士兵数千人!而金兵发现开封已有防备,徽宗也禅让帝位,立刻罢兵离去。

宋军虽然打了胜仗,宋金议和却在进行中。面对金人的贪婪要求,李纲坚决反对议和,并亲率将士和金人大战,利用神臂弩大破敌军。金人撤退时,他还派遣宋军像“澶渊之盟”一样监督他们回国,并伺机袭击。

李纲题跋全身像。李纲版画像取自清上官周绘、乾隆八年刻本《晚笑堂画传》。(公有领域)

李纲作为文官,却铁骨铮铮,能够克敌制胜,捍卫宋室尊严,他的忠义和勇气令人敬佩!但是他不幸遭到主和派大臣的排挤和诬陷,竟在危难关头被赶出朝廷,而开封也失去了最后一道防线。不久,金兵再次攻宋,钦宗才想起倔强而忠诚的李纲,想起用他回京救国。谁知,李纲远在长沙,当他得到命令时,金兵早已冲破开封城门,俘获徽钦二帝以及宫人、财宝无数。这就是宋朝最大的悲剧“靖康之变”,也是北宋国运的终结。

《宋史》曾做出假设,如果李纲能够不受阻挠地坚持抗金事业,二帝何至于被掳,南宋又何至于偏安一方?看来重用君子、远离小人正是皇帝治国的千古不变的道理。

而李纲一生心系社稷和百姓的安危,即使屡遭贬谪,也始终不改变自己的心志。史书还说,每次宋金谈判时,金人一定要过问李纲、赵鼎等大臣是否安好,原来,李纲的忠烈义气连敌国都深深敬服,他的丹心日月可鉴。@*#

(参考资料:《宋史》)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岳飞的故事家喻户晓,“马前张保,马后王横”的典故也被人们津津乐道。但在真实的历史文献中,岳元帅最倚重的左膀右臂却另有其人哦!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其中之一的、也是岳飞最喜欢的大将——张宪。
  • 看过《说岳全传》的朋友,一定忘不了岳飞帐下手持双锏、直爽豁达的大英雄牛皋吧?他的武艺虽然不是最强的,却总是争当大军的“急先锋”,也总能化险为夷,可说是一位集勇气和福气于一身的“福星福将”哦!
  • 在南北宋之交的抗金名将中,有位老英雄,他66岁力主抗金勤王,多次在前线大破敌军,可说是宝刀未老,壮心不已!他就是连敌军都要尊称一声“宗爷爷”的宗泽。
  • 因为一句“莫须有”,精忠报国的岳飞就被大奸臣秦桧诬陷谋害,千百年来让人痛心不已。当岳飞含冤入狱时,官员们大多选择明哲保身,有个人却站出来质问秦桧,并且气愤地说:“莫须有三字,怎么能让天下人信服!”原来秦桧这句遗臭万年的辩词,是被一位坚持正义的大臣逼问出来的,他就是南宋“中兴四将”之一的韩世忠。
  •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他的《劝学诗》激励了一代代的莘莘学子;他的书法丰厚雄浑,雍容正大,法度谨严又气势磅礴;他为官清廉,正直敢言,凛然赴难,视死如归,其忠义大节,光风霁月,高山仰止。他就是字如其人的不朽典范——大唐书魂颜真卿。
  • 岳阳楼
    《岳阳楼记》就像一个巨大的文学磁场,吸引、感染着接触到这篇文章的读者。现在想来,如果没有巴陵郡守滕子京独具慧眼地对范仲淹的约请,后人就读不到这篇绘声绘色描写浩渺的洞庭湖变幻无穷的风光、迁客骚人对洞庭湖的不同感受、最后又转化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浩叹的美文。
  • 民间过大年前有祭灶神的风俗,祈求福禄临门。在东汉时,“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孝子黄香却“不祭灶”,到底是怎回事?而且,他从一介贫民转身为得皇上赏识尊重的贤臣,掌管国家枢机要务。这样的福分从何而来呢?
  • 明孝宗弘治二年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赐谥“肃愍”。明神宗万历十八年改谥“忠肃”。于谦蒙冤于一时,却万世不泯,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 《书经‧大禹谟》有句话:“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意思是说,自满会招致失败,谦虚会得到益处,这是自然的规律,普遍的真理。而耿直敢言的伯宗,却无法遵从。不过伯宗的妻子却深知此理,后人称赞伯宗妻子知“天道”,从而保全了儿子的性命。
  • 明孝宗弘治二年,朝廷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浙江巡抚傅孟春认为“肃”之一字,未足以尽于公之良惠忠贞,为此具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