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戏曲学(二)艺术论与批评论

戏曲学:男扮女妆与女扮男妆(下)

作者:曾永义

清代描绘知名戏曲演员的画作《同光十三绝》局部。(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592
【字号】    
   标签: tags: , , , ,

续前文

(二)女扮男妆

女扮男妆似乎较男扮女妆为晚。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唐代的参军戏。薛能〈吴姬八首〉之六有“此日杨花初似雪,女儿弦管弄参军”之句。 赵璘《因话录》云:

肃宗宴于宫中,女优有弄假官戏,其绿衣秉简者,谓之参军椿。

可见唐代的参军戏,女优也可以扮演,其扮演自然要女扮男妆。

宋代是否有女扮男妆的情形,由于资料缺乏,不得而知;而到了元代,则习焉为常,蔚成风气。元明间散曲作家夏庭芝所着的《青楼集》,记述元代几个大都市的一百十余个妓女生活的片段,这些妓女大多数是戏曲演员、曲艺演员,包括杂剧、院本、嘌唱、说话、诸宫调、南戏、舞蹈的著名艺人,其中:

珠帘秀:杂剧为当今独步,驾头、花旦、软末泥等,悉造其妙。
顺时秀:杂剧为闺怨最高,驾头诸旦本亦得体。
南春宴:长于驾头杂剧,亦京师之表表者。
天然秀:闺怨杂剧,为当时第一手;花旦、驾头,亦臻其妙。
国玉第:长于绿林杂剧,尤善谈谑,得名京师。
平阳奴:精于绿林杂剧。
朱锦绣:杂剧旦末双全。
燕山秀:旦末双全,杂剧无比。

以上朱锦绣、燕山秀二人俱“旦末双全”,珠帘秀则驾头、花旦、软末泥,可见她们既女妆扮旦,亦男妆扮末;所谓驾头杂剧,乃指以帝王后妃为内容者,顺时秀“驾头诸旦本亦得体”,当指扮演后妃而言,则南春宴、天然秀之“驾头”当指扮演帝王而言,亦即为女扮男妆。所谓绿林杂剧,乃指以绿林英雄好汉为内容者,如元杂剧习见的水浒剧,则国玉第、平阳奴二人,亦应女扮男妆。由此也可以看出,元杂剧的演员,主要是乐户中的妓女,因此她们既要女妆,又要男妆。近年田野考古所发现的山西洪赵县广胜寺明应王殿元代泰定元年(一三二四)“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的戏剧壁画,其正中红袍秉笏者,面容清秀,微髭;但两耳坠有金环,显然为女性所扮饰,这应当就是帐额所题的主要演员“忠都秀”。那么元代演剧,女扮男妆的情形,由此更得到了具体的印证。

妓女演剧,到了明代更加盛行,而乐户又是明代的一种制度。明太祖先后兴起胡党、蓝党两次大狱,将文武功臣一网打尽,把他们的妻女没入教坊,充当乐户。成祖靖难之变,也大行杀戮建文旧臣,他们的妻女也一样被没入教坊,充当乐户。嘉靖时,权相严嵩被抄家,其子世蕃明正典刑之后,妻女也没入大同、泾州安置,成为当时的乐户。可见明代乐户的来源,有许多是罪臣的妻女。她们由教坊色长管领,并征收税金。她们所分布的地方遍及南北,常和当地商业繁荣有密切的关系。 周宪王朱有燉《复落娼》、《桃源景》、《香囊怨》诸剧俱写乐户的歌妓,说她们的身份是官妓,做的是“迎官员、接使客”,“应官身、唤散唱”;或是“着盐客、迎茶客”,“坐排场、做勾栏”。她们扮演杂剧各种脚色,如刘金儿是副净色,橘圈奴是名旦色;并熟习许多杂剧,如刘盼春能够“记得有五六十个杂剧”。徐树丕《识小录》云:

十余年来,苏城女戏盛行,必有乡绅为之主。盖以娼兼优,而缙绅为之主。充类言之,不知当名以何等,不肖者习而不察,滔滔皆是也。

又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亦谓:“甲辰年(三十二年),马四娘以生平不识金阊为恨,因挈其家女郎十五六人来吴中,唱《北西厢》全本。” 马四娘是当时乐户,她养了十五六个女郎,率领她们到苏州演戏,过的是流浪江湖的“路歧人”生活。张岱《陶庵梦忆》也说:“南曲中妓,以串戏为韵事,性命以之。杨元、杨能、顾眉生、李十、董白以戏名。”所谓南曲是指南京妓院,其中董白即董小宛。又潘之恒撰有《秦淮剧品》、《曲艳品》,列名其中的妓女三十余人,各行脚色皆备。最有名的人物,如陈圆圆、郑妥娘,在当时都是很好的演员。

由以上的叙述,可见明代乐户中的歌妓,和元代一样,也是戏剧的主要演员。她们各行脚色皆备,自然要女妆,也要男妆。虽然宣德间顾佐一疏,曾使她们稍事收敛,因而产生娈童妆旦的风气;但无论如何,她们在明代的剧坛上,仍是“扮演着重要脚色”的。

清代严禁女戏,女伶自然式微。直至同光间,在上海才有女班成立。海上漱石生〈梨园旧事鳞爪录〉“李毛儿首创女班”云:

(李毛儿为北京来沪之小丑,)彼时包银甚微,所入不敷所用。因招集贫家女子年在十岁以上,十六七岁以下者,使之习戏,不论生、旦、净、丑,由渠一人教授。未几,得十数人,居然成一小班。遇绅商喜庆等事,使之演剧博资;无以为名,即名之曰“毛儿戏班”。初时……角色不多,……逮后,大脚银珠起班宝树胡同,谢家班继之,林家班又乘时崛起,女班戏乃风行于时,渐至龙套齐全,配角应有尽有,能演各种文场大戏。

如此女班,遇到剧中男性人物,自然非反串不可,所以女扮男妆在女戏班中是必然的事。又罗瘿公《鞠部丛谭》云:

京师向禁女伶,女伶独盛于天津。庚子联军入京后,津伶乘间入都一演唱,回銮后,复厉禁矣。入民国,俞振庭以营业不振,乃招津中女伶入京,演于文明园,……是为女伶入京之始。其时尚男女同班合演,……厉行男女分班以窘之,不及两月,完全女班成立,日益发达,男班乃大受其影响。

男女分班,则男班必然男扮女妆,女班必然女扮男妆。今日的京剧,不过是清末民初的余绪,一切规矩习染,自然沿袭前人。所以高蕙兰演小生、崔富芝演老生,为女扮男妆;马元亮演老旦,为男扮女妆,都是渊源有自的。

结 语
总上所述,可知戏曲的搬演,男女互为反串,已经相当的古远;而男扮女妆似较女扮男妆为尤早。男扮女妆发端于汉代,成于曹魏,盛于明清;女扮男妆始见于唐代,盛于元明。有明一代介于胡元与满清之间,故前半承胡元之习染,后半开满清之风气。男女互为反串,固然有其时代背景和社会因素,但就戏曲的搬演来说,自然还是以“本色”为佳。(本文限网站刊登)

【作者简介】

曾永义

一九四一年生,台湾省台南县人。国家文学博士。现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世新大学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咨询委员、台湾大学名誉教授、特聘研究讲座教授,并为大陆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河南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黑龙江大学、北京中国戏曲学院等十余所大学之客座教授。

曾任胡适讲座教授、台湾大学讲座教授、杰出人才讲座教授、教育部国家讲座教授;亦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密西根大学、史丹佛大学、荷兰莱顿大学担任访问学人,在德国鲁尔大学、香港大学担任客座教授。荣获第三届金笔奖、第四届中兴文艺奖、第七届国家文艺奖、第二十八届中山文艺奖、四度国科会杰出研究奖、教育部国家学术奖、国科会杰出特约研究员奖、科技部“行远计划”研究奖。

著有学术著作《曾永义学术论文自选集》(学术理念、学术进程各一册)、《戏曲源流新论》、《地方戏曲概论》(上、下两册)、《戏曲腔调新探》、《戏曲之雅俗、折子、流派》、《参军戏与元杂剧》、《俗文学概论》、《说民艺》、《明杂剧概论》、《台湾歌仔戏的发展与变迁》、《洪昇及其长生殿》、《戏曲与偶戏》、《戏曲学》(四册)等二十余种。

散文集有《椰林大道五十年》、《莲花步步生》、《牵手五十年》、《飞扬跋扈酒杯中》、《人间愉快》、《清风明月春阳》、《愉快人间》、《中流自在》(选集)等八种。

戏曲剧本创作含剧目昆剧七种、京剧六种、歌剧三种、歌仔戏、豫剧各一种,计十八种。

另有通俗著作《戏曲经眼录》、《艺文经眼录》等十余种,与《曾永义旧诗存》(一千数百首,未刊)。

教学、研究之余,并长年从事民俗艺术之维护与发扬工作,四十余度率团赴欧、美、亚、非、澳列国进行文化交流。

──节录自《戏曲学(二)艺术论与批评论》/三民书局

《戏曲学》书封/三民书局提供
《戏曲学》书封/三民书局提供

(点阅【 戏曲学】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只是为了怕被人说成是贪婪,就这么害怕触碰财富,可是,这颗贪求美名的心,不也正好是另一种形式的贪婪?
  • 要成为一个说故事的人,或要说一个动人的故事,有个非常重要的秘诀,很关键,但却经常被忽略,就是写故事之前,要先让自己走进生活现场,在生活中阅读人性,成为一个人性的观察者和捕捉者。
  • 四月天还不算闷热,但为了让阁楼空气流通,偶尔会开窗,于是阁楼宛如是座咕咕钟,开窗的我像那只咕咕鸟。
  • 读中国的旧诗,就不能平板地读,而是要按照旧诗的平仄读,而且要学会吟诵,当吟诵得很多很熟的时候,出口就是合乎平仄的句子,很容易就学会了作诗。
  • 往外望去,所有树木的叶子都掉光了,只有一棵枫树例外,衬着蓝天,高大的树枝上仍有半透明的暖金色叶子,这些叶子像音符一样,一片接着一片飘落。
  • 别人的主角是钱和有钱人,我们的主角是茶与茶农,这样的论坛真真是低到泥土里。出门就可以摘到茶叶,弯腰就可以与虫蚁接触,还有那阵阵的清香啊,闻之即醉。
  • 虽不像演歌仔戏那样南征北战,但年轻时赤着脚板,不是上山捡柴枝、虫窝、石头卖钱,就是卖香、卖湿米粉,还有卖饼糕仔,边走边跑,劳碌奔波,直到现在还有人问我:“偷啊!你也知道要歇着喘气了吧!”
  • 在挪威,阁楼过去多半用拿来晾衣服,现在则成为储物的空间,但是仍残留过去上百年人类活动的痕迹。作者工作时,与这些痕迹近距离相处,包括水痕、晒衣绳、旧管线、通风口、石棉。整修有历史的老屋,就仿佛屋子的修建时间延长,中间空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继续修盖。作者看见前任工匠是如何建造这座阁楼,如今由他继续整修,延续了它的生命。可以想见,在多年后的未来,他的施工细节将摊在下一任工匠眼前。那是一种穿越时空的传承。
  • 南戏北剧孕育的温床就是“宋、元”的瓦舍勾栏,而促使之成立发展的推手就是活跃瓦舍勾栏中的乐户和书会。而“宋、元”之所以瓦舍勾栏兴盛,其关键乃在于都城坊市的解体,代之而起的是街市制的建立。
  • “妆扮”是戏剧的要素之一。我国自从优孟为孙叔敖衣冠,巫觋为〈九歌〉中的神灵以来,已启戏剧妆扮的先声。戏剧的妆扮,演员的性别和所饰演的人物,不必求其一致﹔也就是男可以扮女妆,女可以扮男妆;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但若考其源起,观其时代风气,那么对于我国古典戏剧的了解,必然有所助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