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宋词】世事如梦 几度秋凉

文/箫史
明 仇英《秋江待渡》。(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5137
【字号】    
   标签: tags: , , ,

每逢中秋佳节,有人欢聚有人愁,不少文人墨客都借此节日抒怀,北宋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苏轼也是如此。提及苏轼笔下的中秋,最家喻户晓的莫过于《水调歌头》,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感悟既饱含哲理,亦鼓励后世读者看淡离合。然而看淡与放下执著怎会易如反掌?苏轼一生百经挫折,心情载浮载沉,纵有“一蓑烟雨任平生”之愿,有时也难抵世事无常之凄凉。本文将带您走近这位豪放词人笔下的另一个中秋——《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感受风叶秋凉,品读超凡哲思。

原词: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纵然全词充满孤寂悲情,我们也能从首句文势看出东坡的风格——即使悲,也是大丈夫不拐弯抹角的悲。“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开门见山,直抒胸臆,感叹人生的虚幻与短促,使悲凉气氛笼罩全词。“一场”与“几度”对仗工整,凸显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以梦喻世事,暗示自己不堪回首的辛酸往事,也饱含佛道两家红尘若梦的哲理;以“几度秋凉”反问,引人联想到人生似乎已短至经不起折磨的地步。“秋凉”二字奠定全词悲凉基调,也与当时所处的季节呼应,引出下文令人惆怅的秋景。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紧承前句“秋凉”,藉典型秋景抒发时光易逝、容颜将老之叹:到了夜晚,秋风吹落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再看看镜中的自己,眉头鬓上又添白发,真令人怅惘!此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秋风萧瑟、落叶纷飞之景自然而然地引出逝水年华人易老的感慨。

整个上阕重在“感伤”:感人生之短促,伤韶华之易逝;而下阕重在“悲愤”之情:悲人生之寥落,愤奸臣之险恶。“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的表面意思是:酒非好酒,自然要为客人少而发愁;月虽明亮,却总被云遮挡。然而此句表达的不仅是表面意,而且借物喻人——“酒贱”暗指东坡自己不仅年华已去还被贬官的悲惨处境,“客少”指因东坡地位降低,官场中的某些势利小人为明哲保身而远离了他,看似是酒的质量不够好导致来客稀少,实则描述作者被贬官后旁人避之如避火的情形;“月明”隐喻作者本人,自己如明月般才华横溢、人品正直,却不幸遭乌云般的奸臣小人排挤,暗含对世态炎凉的愤慨,亦与首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相呼应。

东坡在被贬至黄州的第二年中秋节时写下了这阕词,此前不久在他身上发生了“乌台诗案”,是其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也是引发他哀叹酒贱客少、云妨明月的原因之一。当时李定、何正臣、舒亶、李宜之等人在几天之内连番向皇帝宋神宗上奏弹劾苏东坡,对东坡滥加罪名,欲置其于死地,所幸东坡后经多方力保,改谪黄州团练副使安置。经历此番挫折后,东坡便生出“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的感慨,又恰逢中秋佳节,本是欢喜之日却难以开颜,再加上思念亲人(尤其思念弟弟子由),更添“客少”之悲凉。

尾句“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表现词人孤寂思亲之情:中秋本是团聚的节日,可当夜没有一人与东坡共同欣赏美丽的月光,因此这中秋的月光不再显得美丽,而是显得孤单寒冷。此时他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至于为何望向北方,历代都有争议。一种解释是出于兄弟之情而望向弟弟子由所在的方向,此时两人相隔甚远,只能在北望时藉明月遥寄思念;另一种解释是北方是京城(汴京)所在的方向,东坡在想起自己受排挤的往事后,期待有朝一日还能得到朝廷的重用。

(志清/大纪元)

虽然如今的我们难以知晓苏轼当时北望的确切原因,但“凄然”一词却是实实在在的。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东坡许多词都以豁达作结,或先抑后扬,或哀中取乐,例如《水调歌头》一词便是由抑转扬,而《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全词一凉到底,以孤光、凄然收尾,可见他所受打击之重及内心悲苦之深。不过,我们依然可以从这阕凄凉之词中看到在尽力挣扎与超脱的东坡:“世事一场大梦”不正是他在饱经苦难后悟到的超凡哲理?既知人生苦短如幻,他已不是在滚滚红尘中迷失的平庸之辈。

笔者在先前的文章中曾表达过这一观点,即:苏轼的一生其实是修行的一生。修行注定艰苦,倘若每件悲痛之事都能轻易看淡,便不是修行。苏轼有过“诗酒趁年华”的豁达,有过“莫听穿林打叶声”的潇洒,有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释怀,而他的每一次超然背后或许都有无尽辛酸。塞翁失马,焉知祸福,恰是这些辛酸事促使他的心境步步升华,更加超然。“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看似至简至易、老调重弹之理,却是历经磨炼后凝成的智慧结晶,唯亲身体验百般秋凉者方能悟到。

读完《西江月》这阕词后,笔者对东坡其人的了解更进了一层: 高唱“竹杖芒鞋轻胜马”的勇士是他,低吟“把盏凄然北望”的饮酒人也是他——一位努力走出苦难梦境的修行人。

@*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乍看标题,您是否心生疑问:宋代无相机,东坡乃文人,何摄影之有?笔者是不是该补历史课了?非也。此“摄影”非彼“摄影”,这里的意思是:倘若北宋有相机,苏东坡定能成为当朝闻名遐迩的摄影师。
  • 上期笔者与诸君分享了苏东坡高超的写景技巧,想必这位北宋大文豪的神笔已令各位叹为观止。但其实东坡词背后还有不少内涵与故事,他本人的品格也非常值得今人学习。
  • “多情自古伤离别”,向至亲或挚友挥手送别的刹那往往催人泪下,令人肠断。但诸位不妨回顾一下,送别时的心情难道只有伤感与不舍吗?倘若离别之人与你心心相印,惜别之余你是否会多一分豁达与超脱?
  • 提及辛弃疾,大部分读者都知道他是著名的南宋豪放派词人。他的笔风沉雄豪迈,诸如“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名句皆为人熟稔。但这位一心报国的壮士也有婉约伤春之时……
  • 提及思乡,世人皆知其苦:轻则让人难寐,重则令人断肠。古时不少诗词都以抒发乡愁为主,格调多为凄凉,而北宋文人苏东坡的一阕思乡词却脱颖而出,其心境与心理调节能力均值得今人学习。
  • 北宋词人苏东坡与西湖有着不解之缘:相传东坡爱游名湖,于“四大西湖”(杭州西湖、扬州西湖、颍州西湖、惠州西湖)皆任过官职,在当地所作诗词也流传至今。
  • 中国古代是信神敬神的社会,社会的修炼风气总体比较浓郁,一些文学大家都是修炼之人,他们的作品往往看似是表达常人的情感,而实际是表达自己修炼的体会,感悟或者是境界,这其实是神传文化的一种必然。比如辛弃疾的这首《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 犹记得去年的一个春日,桃花开得灼灼,他邂逅了树下的陌生少女。女子巧笑倩兮,花面相映,而他凝眸端视,心驰神摇。不知是桃花映红了美人的面容,还是姣好的容颜照亮了繁盛的花树?
  • 大概是读了太多眼如秋水、眉若远山的章句,面对山明水秀的景致时,他很自然地把它想像成一位眉目如画的妙龄佳人。而且这位佳人,如书中的林黛玉一般多愁善感,眉弯似蹙非蹙,笼着丝丝轻雾;眼波似喜非喜,凝着款款深情。
  • 梅花长于冰雪林,如山中高士、月下美人,独立世间。它不同于牡丹的富艳、荷花的清纯、杏花的娇羞,以欺霜傲雪之姿、暗香疏影之美,成为文人气节和情怀的寄托。
评论